察乎盈虛 故得而不喜

時間 2025-04-30 08:25:09

1樓:公尺格說娛樂

意思是詳查那事物的盈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得到了也不歡喜,失去了也不憂傷;是因為知道了得到與失去是不會永恆的。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秋水》

原文: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海神:「不可以。

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侷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

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

明瞭生與死。

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

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

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世間萬物,千差萬別。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之方式,去看待推斷所有姿租的事物,就會產生巨大的偏差。

這是我們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的第乙個障礙。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之所以很喜歡這句話,主要是因為那句順其自然,很多事情,我們想要改變,想要避免,可是其實有些事情是必然的,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凱冊宴的,我們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順其自然不是逆來順受盯銀,而是在必然發生的事情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順應發展,引導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證驗並明察古往今鄭攔穗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喊卜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衡慶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翻譯是社麼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的翻譯是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出處 戰國 漁父 原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釋 察察 皎潔的樣子。汶 m n 汶 汙濁的樣子。翻譯 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求採納,謝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的翻譯是什麼?安能以...

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出自哪篇文章,得無異乎的得,異,乎,什麼意思

廣義 文章,名詞,成品 作文,動詞。創作行為。狹義 文章,品級較高的思想書面文字 作文,習作性的文章,與文章還有距離。作文是文章的初級階段。文章包含作文。文章廣義 文章,名詞,成品 作文,動詞。創作行為。狹義 文章,品級較高的思想書面文字 作文,習作性的文章,與文章還有距離。作文是文章的初級階段。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火炎炎燚 漁 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 吾聞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