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習俗 的簡寫,壯族的舊稱是什麼

時間 2025-05-01 06:55:13

壯族的舊稱

1樓:青檸姑娘

壯族的舊稱是僮族。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旅滾枝寫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 <

壯族的舊稱是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乙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壯、布壯,拆敏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明清備和時也稱為僮人、良人、土人。

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總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

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

壯族的舊稱

2樓:情感不許笑

壯族的舊稱是僮族。

是中國人口。

最多的乙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明清時也稱為僮人、良人、土人。

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總理。

***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

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豎吵銀、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乙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碰凳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餘宴區。

壯族常用名

3樓:網友

壯族常見的名字有什麼?

名字跟漢族沒啥區別啊!

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

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

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清楚,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按照***總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壯族的舊稱是什麼

4樓:懂視生活

壯族的舊稱是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乙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

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

壯族的風俗簡介

5樓:牛永嘯

壯族的風俗習慣。

篇一:壯族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

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干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

頭上包黑毛巾,穿繡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乙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

因此,廣闊的壯鄉,

壯族的祖先是誰,壯族的原始祖先是誰?

清心 布洛陀。2013年4月17日,農曆三月初八,壯民族文化發祥地 廣西百色市田陽縣舉行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祖活動,逾三十萬民眾會聚敢壯山,舞龍獅,奏雅樂,唱經詩,公祭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傳說中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 始祖神和道德神,田陽縣敢壯山是布洛陀的故里,布洛陀文化的發祥地...

壯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版是壯族人的傳統權民居。2.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 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3.婚俗 炮火 入洞房是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

壯族七月十四是什麼節日,壯族的七月十四是怎麼節日啊?

壯族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祖魂節,也稱為鬼節,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 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