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來自蘭谿古城優美的積雨雲
樓上總結的很全面了。
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再介紹下呂不韋
2樓:匿名使用者
《呂氏春秋》的貴生主義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的賓客所作。其中頗有特別注重的中心思想: 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
三者鹹當,無為而行。 行也者,行其理也。行[其]數,循其禮,平其私。
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 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
… 以上既是作書的大意。 第一是順天,順天之道在於貴生。第二是固地,固地之道在於安寧。
第三是信人,信人之道在於聽言。「三者鹹當,無為而行。」無為而行,只是依著自然的條理,把私意小智平下去,這便是「行其數,循其理,平其私。
一部《呂氏春秋》只是說這三大類的事:貴生之道,安寧之道,聽言之道。 法天地的觀念是黃老一系的自然主義的主要思想。
而這個時代的自然主義一派思想經過楊朱的為我主義,更趨向個人主義的一條路上去。故孟子在前四世紀末年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又說當時的三大系思想是楊、墨、儒三家。至少可以從《呂氏春秋》裡尋得無數材料來表現那個時代的個人主義的精義,因為這是《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是用貴生之道、安寧之道、聽言之道三大綱來彙總古代思想,綜合成乙個思想體系,主張「黃老一系的自然主義」和「愛利主義」的政治哲學。
呂氏春秋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作a.正確b.錯誤
4樓:
摘要。具體介紹:呂氏春秋不是儒家代表作,而是雜家的代表作。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氏春秋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作a.正確b.錯誤。
親愛的,呂氏春秋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作ba.正確b.錯誤。
這道題選b,親愛的。
具體介紹:呂氏春秋不是儒家代表作,而是雜家的代表作。《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
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
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這題選什麼?
選b,親愛的。
選c,親愛的。
孔子在選文中義呂氏春秋的具體表現
5樓:瑞瑞來了哦
關注。呂氏春秋》之成書,是為了制定一套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策略。
此書綜談「道德」、「無為」、「忠義」、「公方」之論,其內容同於司馬談所論「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之「道家」;而班固則將《呂氏春秋》列為「兼儒墨,合名法」之「雜家」。
關於《呂氏春秋》的家派歸屬問題,歷來爭議不斷,這談慧正說明了其書確實「兼採各家」,孰輕孰重只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呂氏春秋》中有近四十篇文章,一引再引「孔子」其人、其事。可見,其書大抵以儒家為主,作者常借「孔子」之言評判他人或時事,以表明觀點。
呂氏春秋》中的「孔子」,雖處在儒家思想的基調下,但同時融合了他家之色彩,與《含森答論語》中的孔子並不完全一致。
那麼,這樣一部「兼儒墨,合名法」的傳世名著春槐,對於「孔子」的詮釋,究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呂氏春秋》並尊孔子、墨子,但仍有高下之別。
在《呂氏春秋》中,孔、墨並稱,儒與墨彷彿已合為一家。
呂氏春秋》中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孔子與墨子時常並稱出現。
呂氏春秋講的是什麼內容,《呂氏春秋》是本什麼型別的書?裡面講的是什麼?
呂氏春秋 是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易學 陰陽 五行 干支文化思想為總綱,融合眾家所長 形成了包括政治 經濟 哲學 道德 軍事 農業各方面的理論體系,肯定並尊崇揆天道 察地道 覽人情的順天應人思想,同時又更加主張去主動利用天時 地利 人和等因素,積極有為地進行社會活動.全書共分為十二紀 ...
呂氏春秋的主題是什麼,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再介紹下呂不韋
呂氏春秋 是戰國末年 公元前221年前後 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 呂覽 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 八覽 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 墨 法 兵...
出自呂氏春秋的成語
1 原文 引嬰投江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 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裡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 說 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孩子的父親儘管很會游泳,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