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人也。人心,機也。以天之道,以定人也。中天性,人也」怎麼理解

時間 2025-07-09 00:20:09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此句如何解釋?

1樓:大姐說大事

意思是:乙個人需要有好的品德和智慧才可以將這個包羅永珍千變萬化的世界,臨危不懼掌握在手掌之中,才可以治理得好國家的安定,這樣人們才可以過上快樂安定的生活。

這句話出自於《黃帝陰符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2樓:浙江衛視

這段話摘自《黃帝陰符經》,全文如下:

上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也。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篇: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之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瞽者善聽,聾者善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地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也。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相。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也。

孔子說過"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於天也;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類"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陽符經》中更是深刻地闡明"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文化的根本使命,歸根到底,在於"立人"。

廣大公眾成為非常重要的群眾力量,網路時代解放和改變了公眾對文化的"受眾"地位,形成巨大的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但同時也滋生了非理性主義狀態,所以公眾要自覺自治,約束好文化創造與傳播的渠道。

3樓:蛋炒飯要不加蛋

這是《陰符經》的話,為道家文化,各人理解可有差別。「宇宙」意為天地乾坤等,手指關節有奇偶之分,以此類比陰陽,天地盡在掌握之中。道家講究萬物歸一,認為大自然的規律都是相通的。

lz有興趣可看看曾仕強,南懷瑾和傅佩榮的關於《易經》的著作。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進,人之道也」是什麼意思

aaa 王 道德經 原文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 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 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為什麼層次越低的人,心機越重心眼越多?當然也都是些很容易識破的小心眼

工予之 這樣的判斷太武斷了。什麼樣的人層次高呢?難道你處身其中?請問你看了宮心計一類或者什麼紅樓夢電視劇?應該知道心機心眼和什麼層次沒有什麼關係啊? 鈿鐥嶨蓮 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越自卑,內心越沒有底氣01 面子問題,絕對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管什麼方面,面子最大,...

為什麼人有時候一天沒吃飯也不覺得餓也不想吃飯

孟山蝶波博 我感覺是也是這樣的 如果你早上吃早餐了,中午你一定會餓了,然後晚上你也會吃好多,但如果你早上不吃的話,中午你也會沒多少食慾,晚上也會。這是因為當胃中沒有事物供消化的時候,人體就會分解甘糖元來補充體力,分解完了,就會分解你的脂肪,在完了 你就哦了西西 萬欣嘉蓋抒 不同意你的說法,食慾不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