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說 「五十讀易,可以無大過矣」?

時間 2025-07-27 11:46:43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樓:達人方舟教育

翻譯: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後,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

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乙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

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遊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

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公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裡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要好。

原文

人生小幼,精跡瞎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姿搏空忘。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然人有坎稟,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銀談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節選自《顏氏家訓•勉學》)

《顏氏家訓》簡介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創作的家訓。

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西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

一、教子第。

二、兄弟第。

三、後娶第。

四、治家第。

五、風操第。

六、慕賢第。

七、勉學第。

八、文章第。

九、名實第。

十、涉務第。

十。一、省事第。

十。二、止足第。

十。三、誡兵第。

十。四、養心第。

十。五、歸心第。

十。六、書證第。

十。七、音辭第。

十。八、雜藝第。

十。九、終制第二十。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2樓:網友

【原文】 子曰:「加(1)我數年,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註釋】 (1)加:這裡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絡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命」。《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

因為孔子鼓勵大家要活在當下,把活著的事先弄明白,再去想身後的事。這句話是子路在詢問他生死時,他所說的。而孔子之所以說,也是因為他更關注自己在活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對死亡並不關心。孔子的意思就是我們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要體驗好自己的人生。如何解讀孔子所言 未知生,焉知死 這句話?生死,先生而後死。所以先知...

為什麼說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 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 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

為什麼說孔子是一位一生奮進的人,孔子是一個完美的人嗎?

論語 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距。孔子從15歲立志於學習,幾十年如一日,久久為功,步步為營,一直到70多歲都始終不忘學習,孜孜追求。孔子是一個完美的人嗎?當然不是,孔子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但是他一生熱衷於從政,雖然是一個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