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是不是代表心智不成熟

時間 2021-08-11 17:44:47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些人喜歡分享生活的快樂,他們愛美食、愛旅遊、愛戶外,也喜歡與人交往;有些人喜歡分享自己的思想,他們對人對事的看法能夠給人以啟發。

對於喜歡發朋友圈的人來說,他們已經把這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他們的動機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都是為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但近來有一種論調,說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心智不成熟。

對此,很多人都感到不滿——發朋友圈什麼時候跟成熟有關了?難道成熟的人都不發朋友圈?

為什麼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當一些人人為地將對方看作是「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或是「朋友圈常客」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將對方進行了分類。

社會分類是人們認識環境、控制環境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通過分類人們可以快速地對他人進行認知,從而進行自我行為定向。

最低限度群體正規化告訴我們,僅僅是群體劃分本身就能引起群際衝突。

因此,當人們劃分出「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和「不發朋友圈的人」兩個群體時,就意味著這兩個群體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對立。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不發朋友圈的人覺得自己穩重成熟,情感和情緒比較內斂而不露於外,同時覺得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做作、矯情,連一丁點事兒都要發個朋友圈。

一方面,社會分類導致了群際間的對立,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影響了人們的社會認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要求我們收斂、內斂、沉穩、冷靜、含蓄等等,因此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含蓄,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一些人才會認為那些天天發朋友圈表露情緒的人顯得很做作、矯情,相反,在歐美國家等傾向於自我表現的文化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此外,由於社會比較機制的存在,天天分享美食、旅遊等令人愉快的事物會讓一些人覺得很難堪,認為對方是在炫耀自己的財富,顯得比較高調,因此便通過評價別人心智不成熟來保護自我價值。

為什麼有些人經常發朋友圈?

行為主義學派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切的行為都可以用s-r公式來解釋,即一切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特定的刺激。

他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即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讓小阿爾伯特(一個嬰兒)與一隻兔子玩耍,剛開始嬰兒能夠與兔子歡快地玩耍,但隨後每當他們玩耍時華生就人為地製造一聲巨響。

久而久之,巨響與兔子之間形成了某種聯結,嬰兒一看到兔子就會全身發抖,後來甚至泛化為對所有帶毛的東西都感到恐懼。

發朋友圈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之所以產生,也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特定的刺激,這種刺激到底是什麼因人而異。

按照華生的觀點,只要弄清楚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可以由刺激推知反應,也可以由反應推知刺激。

按照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有些人之所以喜歡發朋友圈,是因為當他們發朋友圈之後,很多朋友都會來「捧場」,他們獲得了與朋友交流打趣的愉悅感。

發朋友圈這一行為與這種愉悅感之間建立了聯結,這種愉悅感或者說滿足感作為一種正強化物,增加了發朋友圈這一行為在今後發生的頻率。

換言之,因為人們知道發朋友圈之後會帶來一些「好處」,否則便不會去發了。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嗎?

我們已經知道,有些人發朋友圈是因為受到了情境中的某種特定刺激,亦或是受到了強化,因此才會表現出這一行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一些人,他們發朋友圈只是為了炫耀,也有些人「無病呻吟」,天天傳播負能量。

2樓:曉燕娛樂行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真的是因為心智不成熟嗎,你中招了嗎!

3樓:e時光再燃

並不能代表心智不成熟。只能說這樣的人心態比較好,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空閒的時間也比較多。

4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代表心智不成熟,只不過是想要刷存在感,讓別人都關注到他,想要讓自己更有安全感一些。

5樓:女俠fan兒

不是,每個人喜歡發朋友圈的原因不盡相同,比如有的人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在為自己設立人設。

6樓:有趣娛樂雜談

我覺得不是的,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只是代表他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已。

心情很豐富,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7樓:勵志簡語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朋友,他們都是朋友圈的常客,恨不得每天發十條左右。往往在這個時候,有人說他們並不成熟,否則為何要頻發朋友圈。其實這樣的人,我認為他們在生活中,屬於活潑開朗的性格,至少是內向型的。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現實中我有一個朋友,他就是這樣的型別。每天都在發朋友圈,買了一盆花,他要發上一條,今天吃哪些美味,也要發個不停,總之可以刷爆你的朋友圈。但是我卻不同,因為已經好幾年沒有更新朋友圈的動態了。

由此可見,這主要是性格的關係,外向的人特別喜歡發,但是對於內向的人而言,還是喜歡安安靜靜的。換言之,經常發朋友圈的人,並非是心智不成熟,是因為他們活潑好動,而發朋友圈,就像是將充足的精力消耗掉,不然就會影響生活。

他們喜歡在人群中表現自己,希望自己的這個舉動,能夠獲得朋友的認可,尤其是自己的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總之希望這條朋友圈,能夠引發他們的關注,這個是相當重要的。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是大家的開心果,無論走到**,都能聽見他們的嘰嘰喳喳。

這種性格,顯然是屬於一刻都不停歇的,恨不得每天都能玩個不停。他們發朋友圈,除了性格的關係,就是想讓朋友注意,這樣見面的時候,雙方會有很多話題。

其實發朋友圈,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宣洩自己的情緒。他們把朋友圈當成一種宣洩途徑,這樣在發朋友圈的時候,就會側面發洩情緒。所以看似簡單的朋友圈,其實暗藏許多祕密,通常他們發完之後,心情會好很多,而這就是他們發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綜合匯聚在一起,不難看出發朋友圈也有許多趣事,並非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反而是熱愛生活的表達。

8樓:星核創意

我們的朋友圈中似乎總是有幾個「常客」,基本上只要一有人發朋友圈,我們就知道肯定是那幾個人。

有些人喜歡分享生活的快樂,他們愛美食、愛旅遊、愛戶外,也喜歡與人交往;有些人喜歡分享自己的思想,他們對人對事的看法能夠給人以啟發。

對於喜歡發朋友圈的人來說,他們已經把這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他們的動機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都是為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但近來有一種論調,說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心智不成熟。

對此,很多人都感到不滿——發朋友圈什麼時候跟成熟有關了?難道成熟的人都不發朋友圈?

為什麼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當一些人人為地將對方看作是「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或是「朋友圈常客」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將對方進行了分類。

社會分類是人們認識環境、控制環境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通過分類人們可以快速地對他人進行認知,從而進行自我行為定向。

最低限度群體正規化告訴我們,僅僅是群體劃分本身就能引起群際衝突。

因此,當人們劃分出「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和「不發朋友圈的人」兩個群體時,就意味著這兩個群體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對立。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不發朋友圈的人覺得自己穩重成熟,情感和情緒比較內斂而不露於外,同時覺得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做作、矯情,連一丁點事兒都要發個朋友圈。

一方面,社會分類導致了群際間的對立,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影響了人們的社會認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要求我們收斂、內斂、沉穩、冷靜、含蓄等等,因此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含蓄,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一些人才會認為那些天天發朋友圈表露情緒的人顯得很做作、矯情,相反,在歐美國家等傾向於自我表現的文化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此外,由於社會比較機制的存在,天天分享美食、旅遊等令人愉快的事物會讓一些人覺得很難堪,認為對方是在炫耀自己的財富,顯得比較高調,因此便通過評價別人心智不成熟來保護自我價值。

為什麼有些人經常發朋友圈?

行為主義學派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切的行為都可以用s-r公式來解釋,即一切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特定的刺激。

他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即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讓小阿爾伯特(一個嬰兒)與一隻兔子玩耍,剛開始嬰兒能夠與兔子歡快地玩耍,但隨後每當他們玩耍時華生就人為地製造一聲巨響。

久而久之,巨響與兔子之間形成了某種聯結,嬰兒一看到兔子就會全身發抖,後來甚至泛化為對所有帶毛的東西都感到恐懼。

發朋友圈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之所以產生,也是因為受到了某種特定的刺激,這種刺激到底是什麼因人而異。

按照華生的觀點,只要弄清楚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可以由刺激推知反應,也可以由反應推知刺激。

按照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有些人之所以喜歡發朋友圈,是因為當他們發朋友圈之後,很多朋友都會來「捧場」,他們獲得了與朋友交流打趣的愉悅感。

發朋友圈這一行為與這種愉悅感之間建立了聯結,這種愉悅感或者說滿足感作為一種正強化物,增加了發朋友圈這一行為在今後發生的頻率。

換言之,因為人們知道發朋友圈之後會帶來一些「好處」,否則便不會去發了。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嗎?

我們已經知道,有些人發朋友圈是因為受到了情境中的某種特定刺激,亦或是受到了強化,因此才會表現出這一行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一些人,他們發朋友圈只是為了炫耀,也有些人「無病呻吟」,天天傳播負能量。

正如前文所說,人們發朋友圈的動機各不相同,我們沒辦法很好地分辨他們的動機,我們能做的只是尊重每個人的行為,而不要妄加揣測。

9樓:文化客人

不能這麼說看每個人的生活態度,或者說看你怎麼理解發朋友圈這件事情,有的人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但有的人覺得這只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開心就好。

10樓:劉長順

我覺得這樣的人並不能說是心智不成熟,只能說他們能夠更好的面對自己的內心,能夠把心中所想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11樓:尕軋

確實是不成熟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成熟的話就會把自己的很多心情和感受到藏起來

12樓:最愛彩虹糖

不是,只要自己傳送的內容健康,充滿正能量,一樣會得到大家的喜愛,不要太介意。

13樓:e時光再燃

確實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因為真正成熟的人不會經常發朋友圈。因為他們知道這種方式是沒有用的。

網上看到說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就是不成熟表示嗎? 10

14樓:之清雅

不一定吧,我有一個朋友她真的很成熟,但她也經常發說說,發的都是自己心得

15樓:糖醋滷蛋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喜歡就發,跟成不成熟沒有關係吧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是不是很孤獨,頻繁發朋友圈的人,是否才是最孤獨的人?

free時光荏苒 那麼經常發朋友圈的人都是因為很孤獨嗎?我覺得不是,至少從我的那些朋友圈來看,常常更新的人反倒應該是最不孤獨的。因為他們發的資訊基本上都是些吃喝玩樂或者寶寶的事情,感覺每天都忙的不亦樂乎。他們分享這些東西,我覺得不是因為孤獨,因為每天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幹,心情如此愉悅,實在是不像會孤獨...

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心底是不是都很孤獨?

完全沒有,反而會更清淨充實。發朋友圈意味著要時不時點開看看誰贊評論了,然後把評論一一回復,不回覆沒禮貌,但有時真心不想回復。所以,我對朋友圈的態度是忽冷忽熱。一般都是停用,說不準哪天興起或者有重要事情再開啟,翻翻朋友圈。其實,縱觀大家的朋友圈幾乎都是 今天吃了好吃的,很開心 昨天去哪旅遊了,很美 前...

經常發朋友圈和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麼回事?

生活特別特別的閒。我親戚就是,一週只需要上2 3天班,天天發朋友圈,什麼雞毛蒜皮都發。內心比較空虛吧。現實沒啥朋友聯絡出去玩之類的,所以只能通過發朋友圈,希望他們能看到,能留意到自己的存在。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帶貨啊,炫富啊,發洩心情啊,曬女票啊等等。特別注重隱私。可能加了很多並不是很親近但是不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