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戒色就是戒除女色,那麼為什麼又說愛情是高尚的

時間 2021-10-14 21:16:32

1樓:鬧市一鶴

你如果不修行,自然也用不著禁慾,何必庸人自擾呢?修行者為了達到更高境界自然要捨棄許多。打個比方,有人唸完大學,還想讀研,自然要更加努力用功學習,但如果你只想本科畢業去工作,當然也可以,人各有志嘛。

你就不用再用功唸書了。

至於你說壓抑人性,我再打個比方。一個不愛鍛鍊身體或身體較弱的人,讓他長跑,他累得喘不過氣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體質會明顯改善。我們不會說,鍛鍊得累了,是對身體的摧殘,是對人類懶惰的天性的摧殘。

懂了嗎?再說明白點,修行人禁慾是為了讓自己的身心超越常人,雖然其過程艱辛。但人類確有這個能力,只不過你我做不到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這兩句話,就是兩種觀點,沒有交集啊。如果是一個人說的,那可以解釋,你這個一個是出世間的人說的,一個事入世的人說的。怎麼能比呢。

要成佛,或者投入天界,戒**很重要,如果你不修行,根本不想成佛,也沒必要禁慾。佛說不要貪嗔痴,萬物本性空,所以我們就要斷除對一切色的執著,這裡的色是指物質,不是性。修行就是要讓自己的心定住,不隨著幻想而變幻。

世人追求愛情,但是出世間的法,了知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會執著。而且度盡眾生難啊,何時才能做到啊。放心,不會滅絕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世間一切學說皆有淵源,各宗教皆提倡戒色,是因人為色所迷,造諸多惡業,所謂萬惡淫為首,此為共識。然佛教所謂色,其義廣泛,非只女色為色,一切形質器物皆為色。世界雖森羅永珍,莫不是一色相,修道之人慾在了知一切,豈迷於色之表象,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

世間所謂愛莫不是以貪執為本,同想生愛,異想成恨,反覆無常,豈能永久,故此才有人厭棄世間,出家修道求知真相。佛教之世界觀甚廣大,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形類各別,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比如西方極樂,眾生形貌一致,無男女之分。依佛經所言,人之煩惱皆因貪愛而生,如果人人皆清心寡慾,少欲知足,這個世界就不再是娑婆世界,而將轉化成極樂世界,就不會有樓主在這問這個問題了。

4樓:需求分析者

禁慾禁性,並非佛教一開始就有的,也不是隻有佛教,天主教也有,成為修士或修女也要這樣,就如同出家,不出家不禁慾,**教也不禁慾,佛教有些教派也不禁慾,由此可見,禁慾只是一部分教派的修行法門,產生的原因應該是排除一些干擾,提高修行的效率,有的原因甚至可能是食物不足加之素食,不禁慾體能實在是受不了

所以性慾是人的本性,說是人性也對,愛情是其最說的過去或是最符合道德規範的精神基礎,也是人性的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要害,而宗教的一些東西是要刻意區分人和「得道」的人和「神人」以及其他超越人性的非人,搞出些你不能理解的條條框框是正常的,不理他,他就無法困擾你,這個是佛祖說的哈

5樓:鐵觀音

禁慾的年輕人更容易成功

色字對古今中外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危害,是一些災禍之源。隨著社會的開放,有關「性」所帶了的社會問題逐漸增多,更在心智不成熟的年輕人當中造成更多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危害。有調查資料顯示年輕人的自殺率與性慾指數成正比,在研究中發現,過早的經歷性生活會顯著降低婚姻幸福指數。

如今在許多國家的年輕人當中已經宣揚一種「禁慾」的時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哈佛大學的調查中顯示,「禁慾」的年輕人的幸福感指數高於其他群。財富雜誌的一組資料顯示,資產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新富人群中,經歷性生活的品均年齡在25.6歲,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新富人群的品均年齡在26.

3。說明越晚經歷新生活越容易成功。這也驗證中國的一句古話無欲則剛。

年齡大禁慾不是好事,因為隨著代謝功能逐漸降低,長期禁慾會使內分泌紊亂。但在年輕人當中,禁慾是一種修煉。不僅是對內在情操和氣質的培養,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並且對年輕人的身體體質也是一種良好的改善,也增加了婚後夫妻生活的幸福感。

在如今的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的中國社會在為婚前性行為增加容忍度的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正在引領另一種健康和諧的新生活,嚮往著聖經中的伊甸園。

6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所謂的佛,不過是胡謅而已。

7樓:

不繁衍後代挺好的,就沒戰爭了,也沒痛苦,沒有貧窮飢餓,沒有海洋汙染,動物滅絕,全球變暖,

8樓:凡夫的勇敢

如果戒色只是說女人?你也太小看佛法了。凡有形象之物都是色!呵呵,,,戒你以為那麼容易受持嗎?愛情是七情六慾裡的執著。和尚未必懂?這種修行開悟體證的人才懂!呵呵

9樓:妖姬蝴蝶

建議你去看一本書 周國平的《愛與孤獨》 裡面這方面講的很深刻,你看了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佛教戒色不提倡男女之事,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姻緣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男女異性結合是繁衍後代的一個過程。本身並不一味代表「惡」。當然,當今社會恐怕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將「男女關係」扭曲為「尋歡作樂以及諸多邪念範疇」。

只要一談到異性,首先升起的就是「享受異性」,「縱慾快感」,而並不著重其根本的意義。

其實「異性」是合作者,與異性合作,最直接的就是孕育子女後代,後代的質量,相當程度上是受到父母遺傳資訊影響。那麼為了保障後代素質,促進異性的最佳狀態合作是無可厚非的。也就是說「為了後代子女而實現異性結合」,是不完全等同於「淫」的。

而「淫」則是更加強調「享受」在男女關係方面,可以理解為「享受異性」享受異性帶來的感官快樂。所以稱之為「淫」。所以「淫」代表的是「享樂」,是自私的心念下驅使的行為。

所以,心念決定了行為的性質,很多情況下,行為本身並不意味著「好」和「壞」。而當時促使這個行為的「心念」才直接影響了行為的性質。所以男女異性間,如果是為了建設一個穩定的家庭,夫妻雙方能夠互相合作,產生高素質的子女,同時也為雙方父母家長安心等等都可以歸納為正面的發心。

在此基礎上更加高深些可以拓展為,優秀的子女(品、貌、智慧具足)也將會對於種族優化作出貢獻,因為優秀素質的人將會為下一代的素質提供一定的基礎。所以這是一個利益大眾的發心,是正面的。那麼由此所驅使的「擇偶」婚配行為的性質可想而知。

當然,這是相對高深的境界,通常世俗人並不一定都具有。而是起初還是或多或少的帶有「享受異性」的念頭來擇偶,因為大家都是凡人,或多或少帶有凡人的習氣是正常的。但是就佛教範疇中最基本的「因果」規律觀念來看,一個負面發心驅使的行為所散播出的是一個負面的訊號,由此就為負面的回饋提供了依據。

那麼一個正面發心驅使的行為所散播的訊號自然是正面,那麼最起碼對於正面回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依據。

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把握這個「發心」,所以佛教在很大範圍內是提倡「修行」的,就世間層面而言,「修行」可以逐步深入發現潛藏在內心角落裡的諸多習氣。會發現自己以往忽略的一些東西。由此來把握自己行為時的「發心」,由此自己來把握未來走向。

所以「好姻緣」,「好伴侶」,「好子女」,「錢財」,「美貌」,「長壽」是可以求的。但是實際上是「修」來的。也就是說不是佛,菩薩直接給予的,而是自己按照佛,菩薩的理念以最基本的實施方法去執行,也就是「修行」然後達到相應的狀態後自然而然得到的待遇。

「修行」的深入是會讓人自然而然發生轉變,對待異性的態度也將出現改變,這就與最初享受異性的發心產生了差別。

所以我們在佛教範疇中經常遇到「避諱女色」的現象,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避免「惡念」生成。因為就一個世俗男人而言,見到一位美女時,除了生出欣賞的心念,還會生出**的念頭,雖說肢體上什麼都沒做,但是心念已經產生,在此淫念驅動下,僅僅是「用眼看」就已經是淫行了。念頭裡已經對對方產生了侵犯和侮辱,用眼看以求自己的性快感,由此造惡。

所以為了避免淫念的隨意升起,需要主觀上避免女色。因為大家都是凡人,即使是正在修行的人,一時間也還打不到高階境界。所以還需要行為上加以「戒」。

如果真的達到高階境界,真正視美女為「女菩薩」,不生淫念,恭敬相待,那就厲害了,沒有造惡。但恐怕一般凡俗人還做不到。

而諸多世俗福報元素,比如財富,伴侶,家庭等等本身其實或許可以理解為「空性」的,也就是類似「不好不壞」的狀態,這些東西用好了就會有好結果,用壞了就會有壞結果。

設想「一個人如果以富裕,相好,伴侶吉祥,家庭充實,子女出色等等世間吉祥狀態」出現在大家面前,來表法講理,恐怕會自然而然的感召眾多人信服。因為凡人是關注這些世俗成就的。「有錢人講成功學,就會有人信」,窮人的話恐怕就不容易。

「伴侶出色的人來講戀愛技巧,自然有人信」,單身漢來講這些恐怕就適得其反。所以為了大家都能有機緣瞭解妙理妙法,從而有機緣開始修行,從而有機會覺悟。自己願顯現一個「吉祥的形象」來感召大家,這是善念,在此基礎上求財,求偶等等舉動都加大了「善」的成分。

而且,充足的資財,還可以更多的去利益眾生,由此為自己提供了更多修行的機會,也有利於自己的成就。

相反,如果以充足的世間財富作為享樂的資源,以自己的美貌以及伴侶等等作為炫耀的資本,享樂加傲慢,甚至直接造惡,這就是在造惡因,由此對於惡果的成熟和自身墮落奠定了依據。

所以,同樣是「福報」,它既可以稱為修行路上的資糧,又可以成為墮落的促進劑。「姻緣伴侶」也是同樣概念,好的伴侶甚至可以稱為助緣,而反之則可以成為「損友」...

11樓:麥倫

佛教的「色」字,有很多種解釋,不單單指男女,也當作物質解釋,也當作一切非物質解釋,佛法是深奧圓融的,簡單的一句話,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根據修學次第的不同,解釋都不一樣。切不可斷章取義,佛無定法可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教就是以滿足眾生暫時的貪慾為契機,進而漸次化度,直至圓滿菩提。

求姻緣,發財,升官,健康,中榜,,,,,這都是佛教不提倡貪著之事,但是不提倡不代表不存在,不提倡也不能否定其客觀真實性,佛教是教育,告訴你如何如理如法的去求,才會心想事成,所以,去寺院求什麼,只要方法對,都會如願

阿彌陀佛!!!

12樓:iori愛朋

婚姻中的男女關係是正淫,這是佛門不反對的,佛門所指出的是邪淫,指不正當男女關係。

所以佛教不提倡男女之事,這是極為片面的說法。但是,若一個人想一世超脫輪迴得成正果,那必須戒斷一切淫業,包括夫妻間的正淫。**是輪迴之本,若不離淫則不離輪迴。

至於有人去寺廟求姻緣,那是個人的問題,跟佛家沒關係。求姻緣的有,求財的有,求官的也有,太多了。要正確看待!

阿彌陀佛。

父子之間為什麼就是那麼難溝通的

總說溝通很難,但自己是不是考慮父母的感受了,只想著自己,這也能是父母的錯,在說,父母都能通情達理,有些是大家都退一步,哪會有隔閡出現,還不是都在強調自己,沒有理解別人。老人有想法,都是憑著過去一輩子的經驗,總怕兒女出問題,也不厭其煩,這是在呵護兒女,而兒女能體諒多少?有些事,即使老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

佛骨不就是骨頭,為什麼那麼珍貴?

佛骨雖然實質上就是一塊骨頭,但是佛骨被佛教徒認為是高僧生前功德慈悲和智慧積聚而成的,可以消災減難保佑自己,所以就顯得特別珍貴。首先佛骨並不是骨頭,是舍利子,而且只有得道 領悟極為高深的佛家大師在圓寂火化以後才會產生佛舍利,這是高僧智慧和修煉成果的象徵,非常稀少,極為珍貴。佛骨是僧人們內心的一種象徵,...

為什麼男人就是活得那麼累,為什麼男人活得這麼累?

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 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 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真正的愛情並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 而是相愛的人彼此心靈的相互契合 是為了讓對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獻 這份愛不僅溫潤著他們自己,也同樣溫潤著那些世俗的心 真正的愛情,是在能愛的時候,懂得珍惜 真正的愛情,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