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放我們的青春

時間 2022-03-19 02:55:03

1樓:愛睡的教皇

你好,這個問題沒怎麼有意思,我理解為青春做啥?一、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麼奮力直追,要麼乾脆放棄。別總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決心或者哀怨不斷,做別人茶餘飯後的笑點。

二、抱怨是一件最沒意義的事情。如果實在難以忍受周圍的環境,那就暗自努力練好本領,然後跳出那個圈子。三、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自己有錢!你越努力,賺的越多,問題就越少。

四、比你有錢的人,一定比你努力,比你努力的人,終有一天會比你有錢,生活本來就是平衡的,你不為賺錢付出辛苦,你就得為省錢煩惱,這不是雞湯,是現實!五、很多時候,不是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而是,無知和懶惰摧毀了你向上的階梯。

六、所有的努力,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了不起,而是為了能讓自己打心眼裡看得起自己。七、生活不是你媽,它不會慣著你,哭了又怎麼樣,擦乾眼淚站起來繼續跑下去。

八、你覺得努力很累,那是你不知道,如果你不努力,那麼你連你自己活成什麼樣子都沒法選擇。九、多要求自己,你會更加獨立,少要求別人,你會減少失望。寧願花時間去修煉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費時間去期待完美的別人。

十、沒事就想想如何致富吧,別總在感情的世界裡傷春悲秋,捏在手心的錢永遠要比那抓不住的心踏實。

2樓:不洋然

但是我可以堅定的說:青春是值得用生命中剩餘的時光去懷念的歲月!

我們將在何處安放我們的青春?在理想,在生命,在友情,在愛情,在血裡,在火裡,在風裡,在雨裡?一萬個人會有一萬個回答,但你們要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而我要說,我要在錯誤中安放自己的青春。

不,別讓我看見你們的虛弱,別告訴我你們的膽怯,別怕。

青春是一段無所畏懼的歲月,我們是上帝的寵兒,我們有犯了錯誤被原諒的權利。

年輕時,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笑,也可以毫無芥蒂的哭

年輕時,我們可以目中無人的狂妄,也可以不計後果的搏命。

年輕時,我們可以簡單地愛一個人,也可以簡單地恨一個人。

年少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以前天大的錯誤,即使在未來看起來微不足道,即使在歷史長河中被泯滅,但當我們付出成長的代價的同時,我們也真正地屹立在了天地間。回望來時路,那些曾經煎熬,迷茫,荒廢的時光慢慢淡去,那些極端,衝動,任性的情緒漸漸平息。

無可否認,生活會改變我們,而我們也改變了生活,乃至於自己的生命。

如果有一天,當年的豪言壯語我們都忘記了,覺得失去錯誤,失去理想的日子,也過得格外充實。當「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慷慨變成了「人生能有幾回醉」的不羈。在半醉半醒之間還不是依然揮不去,忘不掉,改不了?

麻醉自己的不一定是酒精,它不過是一堆碳氫氧。當年的小憤青們正在成長,後來的我們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變得見怪不怪。有一點疲倦了,與其說是榮辱不驚,還不如說是麻木不仁,曾經的悸動恍如隔世。

但是我們會記住那些青春的碎片,那些年少時的輕狂,那些無關痛癢的錯誤。然後我們會在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溯著時間的流光,回憶起那時所有的所有。

時光告訴每一個有夢想的青年,錯誤是你最好的履歷,越多的錯誤預示著你越多的努力。

痛苦告訴每一個曾幼稚的男孩,錯誤是你最好的勳章,越多的傷痕預示著你越多的放肆。

回憶告訴每一個會安靜的女孩,錯誤是你最好的追溯,越多的錯誤預示著你越多的過去。

如果你想要唱歌,就去唱。在大街上,在橋下,在風中,哪兒都是你的舞臺。別管別人說你五音不全。

如果你想要畫畫,就去畫。在早晨,在午後,在燈下,隨處都是你的畫布。別管別人說你線條混亂。

如果你想要旅行,就出發,不帶包,不帶錢,不帶煩惱,地圖是你的腳步。別管別人說你痴心妄想。

我們有的是時間,也有的是希望。

青春是人生的實驗課,錯也錯的很值得。

我們不能否認鮮花與荊棘相伴,也不能否認陽光與風雨同在,更不能否認成功與失敗並存。

但是我們敢錯,願錯,不怕錯。

但是我們敢拼,願拼,不怕拼。

《老男孩》裡有這樣幾個剪接的鏡頭,當筷子兄弟在臺上唱歌的時候,那些在電視機前看見他們的朋友都流淚了,包括並沒有經歷他們青春的我們,

他們有的是**評委,卻很難寫出觸動心靈的歌曲。

他們有的是大排檔大廚,除了油煙還是油煙。

還有的是民工,還有的是下崗工人,還有的是終日責怪丈夫的妻子。都哭了,沒有來由的哭了,一段佈滿錯誤的青春是值得銘記的。

3樓:

朋友說:「任性需要勇氣,更需要有人寵」,她因為常年與父母聚少離多又加上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所以導致她從來不敢任性,或許也可以說沒有人給予她任性的機會。聽了她描述自己的故事,我不禁反思自己過往的「任性」經歷。

一直在父母的身邊呵護著成長的我,仗著父母的不離不棄,不時將任性拿出來演繹一番,甚至有時還有出言不遜傷害到我最親愛的家人。記得有次自己任性耍小脾氣在飯桌上一句話傷到姐姐,之後聽說姐姐回家都是哭著回去的,其實說完之後就已經後悔不已,不過好在姐姐最後原諒了我的任性,但這件事已然為我敲響了警鐘。

但我真正成長是發生在離開家上大學的時候,因為距離的原因,不能時常見到家人。所以就格外珍惜每次回去陪伴他們的時光,**還敢任性妄為,只想創造的全部都是美好的回憶,這樣在那些沒有家人陪伴的日子裡也可以寄以回憶的溫暖在夢中都可以笑出聲響。短暫的小別離有時真的不是什麼壞事,有些事需要時間和距離來幫你看清真相!

隨之成長的也固然有我的青春歲月。成長有什麼不好嗎?當然沒什麼不好了,成長會讓你變得成熟,變得不那麼任性,但同時也會讓你變得不那麼勇敢,你不再敢繼續肆無忌憚的作為,因為後來你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除了你的父母家人其他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選擇拋棄你,這就是成長教會你的真理!

4樓:大好河山

青春的歲月像搭火柴棍兒,你會認識和搭上更多的人,裡面甚至有些是你認為抽掉就會倒下的那根,也許在有些時候那根火柴棍兒還真就抽掉了,然後那些個火柴棍兒搭成的建築就倒下了,你可能會很心痛,但你也只能和只需要心平氣和地重新搭建罷了,再然後你還是會搭成另外的火柴棍兒建築,你無法也無需比較,只是它一定會和原來的不同;臨到老了的時候,生活就變成抽火柴棍了,甚至你不去抽,有些火柴棍兒也會自己壞掉,你會發現同行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常常是下面的那些根先掉。如此,看明白了,就不妨懷著感激之情安放逝去的青春和安放對青春的懷念吧。這樣,青春的歲月或許終會逝去,但青春的心態卻可能可以一直保持鮮活。

0 有用

5樓:延小谷

??,安放我們的心? ——讀錢穆《人生十論》有感 旅遊學院學工辦 於洋 在大學這片青春陽光的淨土上,時常讓我們感慨人生,看著身邊曾經的「我 們」,想起那曾經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心。

從浮躁到理性的嬗變,或許 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是最緊迫的;但這種蛻變也是需要條件的,人生閱歷我們太 淺薄,話語文字也不失為一個理解人生、通透人生的途徑。 無疑,《人生十論》是這樣一些頗有功力的話語和文字,它對「人生」這一 論題深度地挖掘,理性地剖析,全面地解讀,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一代大儒思想 的光輝。《人生十論》共分三輯,一為「人生十論」;一為「人生三步驟」;一 為「中國人生哲學」,分別作於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錢穆先生 討論人生問題的隨筆和講演詞。

正如書評所說的,本書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徵 諸當時潮流風氣,語句隨和,娓娓道來,全然是中國學問切己體察、虛心涵泳的 味道,所以本書不僅是為學者所作,更多的是為青年、為每一個對生活寄予期望 的普通人所作。 眾多讀者品讀完先生大作,都會有「微微苦澀而又回味深長」的感覺,如清 茶;仔細讀來,艱澀但每一個字句都敲打著我們內心的深處。先生對人生問題的 思索在「十論」中有著清晰的邏輯,開篇一論就闡明瞭「人生三路向」,指出了 不同的人生之路,指引我們「擇路」;二論,適與神,在西方真善美人生價值觀之 上,兼談儒學人生觀,提出了較為全面的人生價值;三論到九論是對人生具體問 題的**,例如**真理、完成自我、解脫痛苦等;十論是對前九論的一個總結, 正如題目所說的「道與命」,似乎是暗示我們深讀了前九論,也大概知天命而行 其道了。

縱觀全書十論,我們基本有這樣一個大體的輪廓,它告訴我們人生有哪 些路向,然後跟我們說人生較為全面的價值是什麼,知道了路向,也曉得了哪些 價值是必須的,那麼解決人生中的具體問題就是接下來闡釋的,解脫自我、追求 自由、安放我心等,最後也告訴:原來即使我們知道了人生百般,卻也有諸多無 奈,此乃「大道和天命不可違」。 大道和天命對於青年人來說尚早且不必要,古人所說「五十而知天命」,過 早知道了自己的前途,豈不是失去了追求的動力、堅持的信念、改變的勇氣?

由 此,我更喜歡《人生三路向》《如何安放我們的心》等篇章,它讓我們能夠在人 生大道未定的時候,思索自己的人生,選擇正確的路向,安放我們的心。《人生 三路向》開篇就提到了「人生只是一個嚮往,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沒有嚮往的人生」; 這一點我想我們都清楚的知道,人生正是有了美好的憧憬,有了對未卜人生的期 望,才支撐著我們走下去;「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稚卵變蛟龍」,這是曾文正公 青年時所作詩文,倘若曾公沒有一個嚮往,也只能守住「一茅屋,半分田」而苟 且偷生,如何又來得「千古聖相」?所以,本人幾近「而立」之年而未立,最不 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你這一輩子就這樣了」;這對於我們青年工作者是應該有所 啟發的,我們不應該斥責青年學生的現狀,「你怎麼老是這樣子不上進?

」「你大 概也只能如此了」等話語,只會使得學生潛意識裡面把自己對號入座,按照別人 的觀點定位自己,選擇性的記憶了這個本不該有的自我。我們為何不多給青年學 生多一點人生嚮往、多一點美好希望? 當然,有了嚮往和希望不足以使得人生走得順暢,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路 向?

錢穆先生闡釋了三種不同的人生路向:向外的人生、向內的人生和中國儒家 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即追求對物質的享受、對金錢和權利 的崇拜,是一種偏重於物質的人生,是以西方功利主義為代表;「向內的人生」 是一種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自我淨化的人生,偏重無慾無求的精神內需,以 印度佛教為代表。

向外的人生和向內的人生都存在著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名 利榮耀終會得到,但也再難找不到內心的歸依和立足點;正如文中所講「你向前 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並不能使你向前停止。滿足轉瞬成空虛,逐步向前, 成為了不斷的撲空」,內心空虛的時候,外在的風景再豔麗無比,又與我何干?

而只追求內心淨化的人生,純精神追求的人生,也不是完善的,「你若擺脫外面 一切物,遺棄外面一切事,你便將覓不到你的心」,我亦非我,精神追求的意義 乃至存在的意義又在**呢?中國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內,不激進也 不虛無,不偏重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同時也不埋沒自我的精神需求。中國儒家人 生的這種路向,用儒家「內聖外王」來詮釋是比較合適的;我追求物質,但是「不 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能利令智昏;我也追求精神,「正心、誠意、格物、 致知」來達到內心或精神「至善」,而不苛求純淨虛無。

既有向內的人生路向的 特點——內聖,又有向外的人生路向的特點——外王,內聖而外王,此乃中國儒 學人生路向之主旨。

類似《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青春題材電視劇

奮鬥 相信樓主已經看過了。我那時候剛畢業,興奮的看了兩天一晚上,然後和男朋友回憶唸書的時候的事情,也蠻有意思的。挺適合畢業幾年之後,回憶大學生活看的。主人公都是剛剛畢業,從懵懂,倔強,到適應這個社會,挺有意義的。電影 獨自等待 彷佛就是一個縮影,以為這個世界就在你的腳下,其實你還很幼稚。以為可以擺脫...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靈魂的出口.年輕的我們缺乏太多,擁有得只是青春,但當我們讓青春迷失時,我們就失去了唯一的安慰.也就只能這樣迷途中徘徊 的生活,變得顛覆,白天我似害怕光似得躲進屋子,躲進被子,嚴嚴實實的.晚上開始無聊的生活,看電視,上網,發呆,繡十字秀.空空白白的.就這樣反覆著,理所當然著 大腦停止了思考,我都不知道...

電視劇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李然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李然最後沒有和任何人在一起。結局講述 周蒙給學生們發了一張畫紙讓他們把心裡最美好的東西畫出來。李然的釋出會一切準備就緒。陳之子就失足事件再次提出要和杜小彬度假,被回絕。吳校長開始送周蒙去鄰村上課。小宗老師得知了周蒙的下落,打 想告訴李然,不料杜小彬接的 就結束通話了 周蒙和吳校長去給孩子們取新書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