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層含水層的儲存調節功能

時間 2025-06-14 14:40:07

在實際劃分含水層和隔水層時要考慮哪些因素?

1樓:網友

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大多為多孔介質,它們本身的空隙性有很大差異,有些能含水,有些不含水,有的雖然含水但很難透水。飽和帶中的岩層,根據其給出水的能力,可劃分為含水層與隔水層。

含水層是指能夠給出並透過相當數量水的巖體。這類含水的巖體大都呈層狀,所以稱為含水層,如砂層、礫石層等。含水層不但儲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運移。

非固結沉積物是最主要的含水層,特別是砂和礫石層,這種含水層具有良好的透水效能,條件適宜時,在其中打井可獲得豐富的水量。碳酸鹽類岩石也是主要的含水層,但碳酸鹽巖的空隙性和透水性變化很大,取決於裂隙和岩溶的發育程度。

隔水層是指那些既不能給出又不能透過水的岩層,或者它給出或透過的水量都極少。通常可分為二類:一類是緻密岩石,其中沒有或很少有空隙,很少含水也不能透水,如某些緻密的結晶岩石(花崗岩、閃長巖、石英岩等)。

另一種是顆粒細小,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徑小,岩層中含水,但存在的水絕大多數是結合水,在常壓下不能排出,也不能透水。

含水層與隔水層的劃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線,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如粘土層,在一般條件下,由於孔隙細小,飽含結合水,不能透水與給水,起隔水層作用。但在較大的水頭壓力作用下,部分結合水發生運動,從而轉化為含水層。

從廣義上講,自然界沒有絕對不含水的岩層。

構成含水層,必須具備儲水空間、儲水構造和良好的補給**3個條件。

岩層要能含水,首先是岩層必須有儲水空間,即應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這是儲存地下水的前提條件。

有了儲水空間,只是有了能含水的條件,但能否儲存水,成為含水層,還必須具備儲存住地下水的地質構造。

其次,具備儲存住地下水的地質構造。即下部要有隔水層托住重力水,並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種隔水邊界,使之不致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層空隙中儲存住,從而形成含水層。也就是說,透水岩層與隔水岩層組合起來,才能成為含水層。

在上述兩個條件滿足後,還要有足夠的水源,使儲水空間能不斷地獲得補給,方能成為含水層。

第。三、要有足夠的水源,使儲水空間能不斷地獲得補給,方能成為含水層。

紅層的原生紅層

2樓:有恃無恐

krynine (1950)認為紅層主要是紅層土或更老的紅層經過剝蝕再沉積之後形成的。這種假設是在柴郡以南二疊系地層中少見的紅色沉積物基礎上提出的。van houten (1961) 的想法認為沉積岩在原位(早期成岩作用)收到氫氧化物的脫水作用而被染成紅棕色或淺褐色。

這些鐵氫氧化物通常為針鐵礦(feo-oh)和所謂的「非晶態氫氧化鐵」或褐鐵礦。事實上,這種材料可能是礦物水鐵礦(fe2o3h2o)。

這種脫水或「老化」的過程已與沖積平原和沙漠環境中與成土作用密切相關。berner (1969)表明,針鐵礦(氫氧化鐵)通常相對於赤鐵礦是不穩定的且在缺少水或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脫水反應。

2feooh (goethite)→ fe2o3(hematite) +h2o

韶關是什麼地形?

3樓:匿名使用者

丹霞地貌。

或者可以說是山地。

角質層薄適合用含水楊酸的護膚品麼

首先說一個客觀事實 水楊酸會削弱 的角質層,長期持續使用 會越來越薄。同時會導致 變得敏感和紅血絲增多,角質層過度去除會喪失 的天然屏障。一開始用的話我覺得水楊酸用來解決閉口和黑頭等問題,等解決之後就可以選擇不用,也可以選擇兩三天才用一次。就跟吃藥一樣病好了就不用一直吃啊如果想預防就降低頻率,而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