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關物質觀的兩個基本內容是什麼

時間 2021-06-12 05:58:11

1樓:陰陽道主

1.元素論是物質觀的一個重要論點。我國古代"五行說"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樸素元素論。

"五行說"發生於何時已不可查。大約可能就在商周奴隸社會全盛時期產生的。最早見之記載的是戰國未年《尚書.大傳》裡的一段文字:

"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而達旦,前歌後舞,假於上下。鹹曰:孜孜無急,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

"《尚書.洪範》則明文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國語》中的《鄭語》裡明確地把金木水火土看成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並且認為必須不同物質在一起,才能發生作用,產生新物質;如果是同一種物質元素,那是產生不出新物質的。

這些記載都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五行說"就是今天元素論的萌芽。

《洪範》還說到五行的主要本性和味道。到了戰國時代,五行說和陰陽說結合起來成為陰陽五行說,形成了人們對世界物質性的認識,並進一步觸及到物質變化的規律。《墨子》提出"五行無常勝"的說法。

在這以前有"五行常勝說",即:水能滅火,故水勝火;火能熔金,故火勝金;金可伐木,故金勝木;木犁可耕地,木勝土;築土能擋水,土勝水。這種說法叫"五行相剋",即互相制約的意思,它反映了部分事實,但有片面性。

《墨子經下》提出"五行母常勝,說在宜"。還指出:"火鍊金,火多也,金糜炭、金多也。

"五行還有相生的說法,出現於漢代的文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除了陰陽五行說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元論"的物質觀,認為萬物是由一種原始東西構成的。這個原始東西有種腫不同的名稱。

《周易》上叫做"太易"。老子《道德經》上叫做"道"。《淮南子》上叫做"太始"。

《列子》上稱之為"太易":"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索者,質之始也。"漢初萱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上把這原始的東西叫做"元"。

王充《論衡》上叫做"元氣"。

我國古代對於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的問題也有一些科學價值的見解。法家《韓非子.解老》認為物質可分,《莊子.天下》引公孫龍的說法是物質可以無限分,而引惠施的說法則是物質不能無限分,《墨子.經下》認為物質到了沒有一半的時候,就不能進一步斫開它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叫做"端","端"是物質不能再分的最小單位。墨子的學說已有了極其原始的物質最小單位的概念。

關於物質變革後的質量問題,中國古代也有物質守恆的見解。《列子.天瑞》說:"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隨世隨安,往來相接,間不可省。"

2樓:

1有智慧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這是主觀存在即存在,即主觀唯心主義觀

2有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觀,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3樓:張夢韜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範疇。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

4樓:關啟文

樸素就是理解的簡單,簡單理解為某種物質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辯證唯物主義觀有什麼共同

5樓:艾莎兒

共同點:都來是唯物主義,認為世

源界是物bai質的

不同點:古du代樸素唯物主義將世zhi界簡單的看dao成幾種物質構成如東方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西方的世界由水構成的說法;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將世界機械的看成全是由原子構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6樓:雲霄雨

古代樸素唯物主bai義物質觀

du,物質是由某些特定的物質組zhi成dao,如中國的氣、五行,印度的版水火風權地等。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機械的唯物主義,強調存在便是存在,也就是說物質與生俱來,看不到物質的運動轉化。

辯證唯物主義觀,世界是運動的,通過矛盾的三種形式達到轉化改變運動

7樓:傻蛋

共同點:本質上都是正確的,都是唯物主義。它們都承認了物質第一性,即物質決定意識。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缺陷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辯證法樸素直觀,大多隻描述整個世界的一般性質,對構成世界各個元素與部分認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備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辯證法思想體系。例如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柔能克剛,齒以剛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也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

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些都闡述了事物相對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

中國的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也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制勝」,代表了樸素的「主觀要符合客觀」的唯物思想,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思想。

書中還特別強調了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客觀的形勢,還取決於戰爭的主觀指導是否正確:一方面,他說「勝可知,而不可為」,認為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憑主觀願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說「勝可為也」,原因是隻要研究敵我雙方具體的情況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就可以為勝利創造條件。可以說,《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戰爭中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40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張,進而提出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指出要實現的管理目標是至德之世。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0樓:壞蛋

因為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各種思想百家爭鳴,我們以儒家為代表進行分析。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論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作為利益一元化管理體制的維護者,積極主張恢復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並賦予了自己的理想於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

仁政:孔子提出「仁」。『『仁者,愛人。

」「民之仁也,甚於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

」「不忍人之心,是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為仁政。」孟子進一步指出:「仁者無敵。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廟。」

德治:儒家主張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內容是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認為「苛政猛於虎」。儒家倡導用道德感化的方式來統治人民,因此主張德治。

孔子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政、刑只能起鎮壓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禮則可以籠絡人心,使人知恥歸心。要「為政以德」、「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也義」。孟子主張: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禮制:推行仁政德治,必須要藉助一定的制度規範,這就是「禮」。「禮」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儀式,到了周代把禮從儀式中區別開來,發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和以奴隸主貴族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

儒家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11樓:滄海半杯

一. 以人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視人的價值和地位,考慮人際和諧,善於運用人的智慧和計謀等。

二. 以德為先

優秀的品格因素會給領導者帶來較大的影響力和樹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屬產生敬重感,作為學習的榜樣。

三. 中庸之道

中庸在《禮記.中庸》中解釋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程頤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則解釋道:"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運用於管理中包括以下幾方面觀念:

1. 凡事要適度:中庸之道反對處事走極端,主張任何事情要遵循一個適當的"度"。

2. 統一把握好矛盾的雙方:從事物對立的兩方面找出解決的問題的答案。即所謂"執兩用中",這樣就能統一考慮到矛盾中對立的兩極,不至出現偏頗,在對立面的互補中取得一種整合效應。

3. 掌握靈活多變的原則: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勢相應的變通。

4. 保持矛盾雙方的協調:《禮記.

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但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和。孔子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東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對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種有原則的協調與和諧。

四. 無為而治

"無為"是道或天道的一項重要屬性,並非無所作為。《老子》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來說,"無為"是指人適應自然,自覺服從客觀規律的管理行為過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過"無為",最後達到"無不治"的管理效果。具體說,"無為而治"在管理實踐中的作用有:

1."無為"可以減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認為,以智取天下,別人還之以智;以力為出發點,別人還之以力。

《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治天下者機智巧詐,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偽。因此,在管理中不人為破壞自然規則,順應自然,就能夠防止下屬出現心理牴觸,使下屬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管理要求,實施有效管理。

2."無為"可以減少衝突。道家認為,過分的利益引誘,回導致相互爭鬥。

管理者既要滿足下屬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貪慾帶來損害。"聖人為腹不為目",主張生活簡單,反對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無為","清心寡慾",即不過分注重利益,就會有利於管理。

3."無為"可以充分發揮組織機構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夫烹小魚者不可擾,擾之則魚碎;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傷。"在組織中一旦建立起穩定的組織機構,明確各自的分工職責,就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管理者應適當超脫,避免主,隨意決策,不干擾日常的管理工作。這樣就能達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無為論"其實是最優管理原則。從正面看:無為而治主張實行開明,自由,各司其職;從方面看:無為而治是反對蠻幹妄為,粗**涉。

五. 以和為貴

"和"既是"和諧","協調"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義。和諧是管理成功的標誌,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講得更明確:"上下同欲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前兩者是講內部關係和諧,後者是指審時度勢,把握戰機,不是絕對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日本企業經營戰略專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業的特徵時說:"不單純重視『和為貴'的想法,而且重視『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級對上級能坦率提出反對意見,上級能謙虛地傾聽部下的反對意見的廠風,是優秀企業的共同點。

古代的音符為什麼少兩個如宮 商 角 徵 羽。少兩個

五聲調式,或稱五聲音階,是由5個音構成的一種調式。但不是隨意5個音構成的調式都是五聲調式,五聲調式是由按照純五度排列起來的五個音所構成。在中國 中,這5個音依次定名為宮 商 角 徵 羽,大致相當於西洋 簡譜上的唱名1 do 2 re 3 mi 5 sol 6 la 宮 商 角 徵 羽這五個音相互間的...

有關司馬光讀書好學的兩個故事,有關司馬光讀書好學的兩個故事

1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了 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因為司馬光讀書時下的功夫多,收穫就長遠,所以他精心背誦過的內容,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

兩個三觀不同的人適合在一起嗎,價值觀不同的兩個人能在一起嗎?

眾神遺望的人 說實話,兩個三觀不同的人,不太適合在一起。因為如果非要在一起的話,你們會因為各種問題而發生爭吵,你們的感情沒有辦法得到和諧發展。 藍寞雪 當然是不合適了,在一起的話必須三觀一致,三觀不一樣兩個人磨合的會很累,可能有很多人還沒有磨合到就已經放棄了 潛虹星 誰也不能保證三觀相同就能幸福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