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佛高一層次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6-18 09:29:57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有個名字,叫兩足尊。

修行就是修兩個方面:一是修慧,一是修福。福慧都圓滿了,就成佛了。從這個角度看,佛佛平等,無二無別。

單從修慧的角度看,佛法身同體,沒有任何區別。有區別的是根據諸佛行願不同,報身有所不同,如釋迦牟尼當初發願於五濁惡世成佛度生,後來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阿彌陀佛發願成就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成佛,結果也是圓成所願,成就無量光、無量壽。另外,在應化度生方面,諸佛隨機應化,並無定式。

從華嚴經可以看到,佛的願行沒有止境,即使眾生度盡,佛的願行也不會盡。所以,成佛以後,佛的四弘誓是不會盡的,佛的普賢行是不會盡的。

單從修福的角度看,諸佛沒有任何區別。

那麼,佛成佛以後,是不是不再修行了呢?肯定不是。佛時時刻刻都在應化度生,只是我們這些凡夫感覺不到。

佛繼續度生,是不是還會更進一步,成為佛中佛呢?回答是:佛應化度生,可以多次以佛身示現,成古佛再來,也許有差別,也許沒有差別,這些古佛都是隨眾生機緣而來的。

事實上,阿彌陀佛曾經成就十二個名號,就是曾經十二次作佛。 在藏經中,多有同一佛連續作佛的記載。 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應化十方,無量無邊,在娑婆世界就留下了許許多多顯化事蹟。

在阿彌陀佛之後,觀世音菩薩還將在極樂世界作佛。

2樓:匿名使用者

打個比方吧,數學模型中的縱橫座標軸,經常都只示意為0和1,並不是說0和1之間不能有其他的數字,也不能說明1之後不能有更大的數字,0和1,指的是有和無的量,是指方向趨勢,但在座標系上就已經足夠生成一個座標圖形了。

人和佛的概念也是如此。佛,只是覺者的意思。成佛,說的是達到覺悟的程度,而不是說這是終點。我們追求成佛的境界也不是為了一個等級、為了一個成績,而是成為佛、菩薩之後繼續他們的行為。

比如說,在大學裡授予了專、本、碩、博等等學位的畢業,但這不代表永遠的知識境界,如果過個幾十年,也許高中畢業的知識就已經達到了現在大學的標準。

再如,被大學聘為教授了,但如果自己不多做些學術研究,不多帶些學生,不這些實際的工作,抱著這個教授的職稱混日子,那麼大學也不可能繼續去聘用你。

3樓:匿名使用者

假設“比fo(佛)高一層次”這個是命題成立,意思就是“fo”這個果位上面還有更高的層次,那麼既然有比“fo”更高的層次,就說明“fo”還有進步的空間,還不圓滿,不究竟,可是不圓滿,不究竟那還叫“佛”嗎?佛是圓滿、究竟的大成就者。所以,你的問題是個偽命題,這在世間法上是邏輯學上的悖論!

舉個例子讓你理解一下吧,在薩維爾村,理髮師掛出一塊招牌:“我只給村裡所有那些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有人問他:

“你給不給自己理髮?”理髮師頓時無言以對。 這是一個矛盾推理:

如果理髮師不給自己理髮,他就屬於招牌上的那一類人。有言在先,他應該給自己理髮。 反之,如果這個理髮師給他自己理髮,根據招牌所言,他只給村中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他不能給自己理髮。

因此,無論這個理髮師怎麼回答,都不能排除內在的矛盾。這個悖論是羅素在一九○二年提出來的,所以又叫“羅素悖論”。這是集合論悖論的通俗的、有故事情節的表述。

顯然,這裡也存在著一個不可排除的“自指”問題。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假設一片試卷的滿分是100分,“懸樑刺股人”考了個滿分,那麼你的問題就是在問“還有比 懸樑刺股人 考的更好的人嗎”?這個問題本身來說就是不用回答的問題,顯而易見,沒有了,你如果說“有”,那麼就必須是那個人得分數比 懸樑刺股人 靠得更高,可 懸樑刺股人 的分數已經是100分了,要比他靠得更高,那麼他的分數就得高於100分(比如101分),可問題是試卷的滿分就是100分了。

至於“早成佛的佛就沒有進步了嗎”?不是沒有進步了,而是已經圓滿了,不需要在進步了。

4樓:三際如一

佛就是最高境界。

佛有三身:法身 :無量無邊 無出不在 (唯十二地以上明白)報身 :圓滿莊嚴 (通常的佛像 佛畫的形象)應身:眾生皆有佛性 (三界眾生皆為應身佛)所以說,你 我 他都是佛

只是 迷時眾生 悟者佛。

5樓:太空金屬棒

你還真敢給分呀..........但是為什麼感覺有點沒誠意?你不是忽悠的吧?

回到你的問題。

你所說的“進步”是什麼意思?是法力更高強?威力更大?發出來的大招看著更炫?

你自己有沒有想過你所說的“進步”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稍微一想你就知道了,跟遊戲裡的升級是一個意思。

都是為了更厲害,為了有更多的好處,為了更接近勝利。

但是,佛,根本不需要變的厲害,根本不需要任何好處,根本也沒有什麼勝利需要去爭取,他還有什麼級可升,有什麼步可進呢?

聽起來好象是一種很無聊的境界吧?沒錯,就是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眾生流轉輪迴之間,解脫如此之難。

因為我們太享受這個認假為真的輪迴了,我們覺得我們的世界比佛的境界好玩的多。

佛說他的境界更好玩,但是我們普遍不信。

凡夫需要有進步,有退步,有這些分別心(也是分別妄想),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心裡才塌實。

凡夫需要有一個沒有實現的目標在前面充當胡蘿蔔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位置。

就好象很多在內陸長大的人,第一次出海,當所有的陸地都在地球弧度以外的時候,會感到莫名的恐懼。

證得佛果就是終極,沒有比佛高的層次,佛也不分層次,沒有厲害的佛與不厲害的佛之分,只有是佛與不是佛之分。

佛境界沒有進退之別,進退是輪迴中才有的分別。

就好象你做了一個很長的夢,在夢裡過五關斬六將,練功,升級,攢經驗值,收集寶物,很爽。

但是突然醒了,眼一睜,夢裡的一切跟你還有關係嗎?

你會因為在夢裡沒有升級到最高,沒看見通關動畫而感到遺憾嗎?

佛境界看眾生,就是如此。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什麼層次也和進步無關,比如籠屜裡放著饅頭蓋上蓋子。外面看起來不知道里面有什麼,開啟蓋子就知裡面是饅頭,但是我們不叫饅頭叫佛,這個饅頭是始終不變的。

我看有人說迴圈,但是我覺得饅頭不會變。

分了層次就有妄想執著了。現在我們都有這些所以才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佛都是一樣的,悟相同的法,宣說相同的法,教化眾生。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燃燈佛應該如釋迦牟尼佛一樣,已經涅盤了。

8樓:凝靜堂

比佛更高的也是佛啊 就是釋迦牟尼說的原始佛啊 他們在他們所在的世界裡大自在呢釋加牟尼是娑婆世界吧 他們也有他們特定的名字 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一樓的回答有問題 極樂世界我看書上說的 時彌勒佛的世界 彌勒佛和釋迦摩尼佛是一個境界的高度的佛

9樓:匿名使用者

在佛的境界裡沒有高下。

有高下的境界必然比不上佛的境界。

阿彌陀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

那就是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佛是人虛構的。思想是無止盡的,就好比修行也是無止盡的。

那也就沒有什麼終極之說,除非人類的大腦停止思維,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世界萬物在不停的迴圈之中,也許起點就是終點。

11樓:

修行不分高低層次,看了以下佛的含義,你自己就會明白了。 佛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是一個覺悟的人,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佛者,覺也!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949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父為國王淨飯王,母為王后摩訶摩耶。據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孃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

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這裡的“我”是指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貴的) 這時有兩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

浴佛節與此有關。悉達多太子,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歲左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弘法49年。

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詳細可閱讀星雲大師著之《釋迦牟尼佛傳》。人人皆可成佛佛教裡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裡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

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為佛。在歷史學家的眼光裡,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餘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裡,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裡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裡,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就像安明居士申寶峰在《論佛》中精闢的點到:

“佛為自然,自然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機智的辯證出了佛就是自然, 而自然就是萬萬千千,包括花草樹木,人鬼禽獸,即便縱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

而人若想成佛則需自然,萬萬不可急於求成,要心如止水,更要破除貪,嗔,痴三毒。只有這樣就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立地成佛。‘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讓我重覆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

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要憑自己的努力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

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其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總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

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香腸外面包的一層是什麼,香腸外面包的那一層膜是什麼東西

井家的露寶 1.香腸外面包的東西叫做腸衣。2.腸衣,家畜的大 小腸經刮制而成的畜產品。主要用作填制香腸和灌腸的外衣 羊腸衣還可製成腸線,供製作網球拍線 弓弦和外科縫合線等用。3.腸衣按畜別分有豬腸衣 羊腸衣和牛腸衣。按部位分有大腸衣 小腸衣。腸自內向外分成粘膜 粘膜下層 肌層和漿膜4層。根據畜別和加...

千層岩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有一層一層的感覺

發現第五十一區 層巖屬於沉積岩的一種,大多是是泥沙經過數千萬年的沉積和地層變化被高壓而成,由於是沉積所致 有的是河水泥沙的沉澱,而有的是 火山爆發衝擊的沉澱!所以都是一層一層擠壓沉澱,在形成岩石後就會看到一層層的結構! 千層岩石屬於頁岩。頁岩形成於靜水的環境中,泥沙經過長時間的沉積,所以經常存在於湖...

這是什麼樹?肉肉的。葉子像從樓的一層一層的。但又不是從樓。小區裡面。風景的

海桐是雙子葉植物綱 海桐科 海桐花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拔工業佈局認 唐伯虎 1998 中國商人 1992 武則天 1995 這是什麼樹?樹葉一層一層的 愛作劇的摩口 小葉欖仁 別名 細葉欖仁 非洲欖仁 雨傘樹,拉丁文名 terminalia mantaly.使君子科 訶子屬落葉喬木,株高可達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