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過的死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時間 2021-11-04 19:08:42

1樓:情緣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 泰山,或輕於鴻毛。

」[2]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求採納

香港歷史

2樓:閩裔

香港1841-1945整整發展一百多年,香港人口才四十多萬,還包括了大量日軍侵華時,逃避來香港的中國人口,估計當時有二十多萬吧。一個開放給世界的五口通商之一,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超過了四百萬斤,而且販賣中國人口到西方,運送過程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還不包括殘酷的勞工死亡率,當時在美國建鐵路的華工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鴉片和販賣中國人口的巨大暴利和財富,卻無法令香港繁榮昌盛,相反卻令香港破敗不堪。1945-2023年國共內戰,**大加宣傳**的共產和共妻論,令大陸兩百多萬資本家撤資搬到香港,香港一夜間發達。

六十年代東南亞排華,香港迎來第二波移民,大量東南亞有錢華人移居香港,香港經濟因此起飛,匕十年代廣東偷渡一百多萬人口到香港,注入了充沛廉價的人力,奠定了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至2023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2023年7月1日晚00:00迴歸中國香港的行使主權!

歷史的本質是什麼?

4樓:life無明小魚

歷史本身就是滔滔的、流淌的,一個時間之流。這個是最本質的東西,我們必須去抓住它,當然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感受去抓住這個時間之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構成我們的歷史,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間之中一樣,空間和時間在裡面,和我們在一起。古代的一本書叫《文子》,談到時間與空間,「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擴充套件資料

科學性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程序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瞭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瞭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瞭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5樓:樊廣中

歷史的真實化是學者的追

求,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寫出最真的歷史,以誡後人。這些歷史或許不夠豐滿,不夠精彩,但他是真實的,現實的,可以更客觀的表現出歷史。比如曹操就沒《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麼壞,只是作者為了在當時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有意「褒劉貶曹」。

歷史的意識化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文學性,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的炫耀下自己的文采。就好比《史記》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著作,司馬遷絕不會把歷史寫成幹條條的。更通俗,更大眾化,永遠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很多歷史我們都是通過故事才瞭解的,而不是xx在x年x地幹了什麼事,結果如何,影響如何。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他怎樣幹這件事,有多少一波三折的精彩故事。

在現代似乎又加入了新的因素,有了精彩的歷史,對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有幫助。我們可以自豪的告訴外國人,我們是炎黃子孫,有五千年曆史,有數不清的英雄人物在這片國土上誕生,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國、泱泱大國,我以我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

6樓:鐵面郎君

鬥爭!生物進化源於相互鬥爭的作用,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不斷鬥爭的過程!

7樓:匿名使用者

高中歷史教學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高中以前的歷史要我們學習是中國及世界歷史咱們應該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歷史而驕傲,為將來的華夏復興而振奮,呵呵,咱多說

祖國的歷史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約有2023年。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2023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2023年)商朝的甲骨文、約2023年前至2023年前的陶文、約2023年前至2023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2023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集權政治。

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2023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9樓:匿名使用者

餓···1949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2023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鉅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

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迴歸,99年澳門迴歸;2023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2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23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大**,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我們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吃飯用糧票,買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憑票**,有時為買生活用品需排很長時間的隊,吃的是玉米麵,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裳。對此,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衣食無憂,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過節一樣,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學習查詢資料,可以在計算機上玩遊戲,享受網路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2023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是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宇行員出艙,而且順利返回;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1樓:玩cf用

中國歷史是中國各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它的發達的封建社會,曾創造了同時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當西方某些地區跨入資本主義,特別是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之後,中國越來越落後了。

2023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國獲得了前進的新起點。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闢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振興中華的前景。

日本歷史簡介

12樓:戀雨有餘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曆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

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2023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2023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2023年被盟國擊敗後宣佈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中國的歷史起源

13樓:

中國起源於華夏文明,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泰山比喻鴻毛比喻()

小周春燕 泰山 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泰山比喻君子,鴻毛比喻小人。譯 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固 固然 或 有的人 於 比太山 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輕於的意思

輕於是一個形用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個意思是說人有兩種死法,一種是轟轟烈烈,一種是毫無意義。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的含義和道理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出自西漢司馬遷 報任安書 意思是 人意思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道理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是司馬遷說的,該句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雁的毛還輕。該句出自司馬遷所作的 報任安書 是漢代史學家 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誰說的意思。報任安書 原文。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