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1、表示修飾關係:這是初中古文中比較難區分的乙個,所謂修飾關係,就是放在狀語和謂語間對謂語起修飾或限制作用,簡賣知單點說,而作為修飾時,前後部分是有主次之分的,有時可以可以加"地"解釋。
課文中的例子:「傭者笑而應曰」、「為壇而盟」、「登軾而望」、「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恂恂而起」、「弛然而臥」、「時而獻焉消數」、「熙熙而樂」、「朝而往、暮而歸」、「臨溪而漁」、「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譁者」等。
2、表示順承關係,這裡是乙個動作行為的先後,比較好理解。
課文中的例子:「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君將哀而生之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拿配首、「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菲開」、「雲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水落而石出」、「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冽」、「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收而攻蘄」
3、黑質而白章:表示並列關係,這個比較好理解。類似的還有「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4、而鄉鄰之生日蹙:表示轉折關係,翻譯為「但是」、「可是」
2樓:若塵
很簡單的。表修飾,往往前邊做狀語,「執策而臨之棗大」
錶轉折,把「卻」字代入能說通就是。
表承腔巖蠢接,譯為「就」或伍陪不譯,方法同上。
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古文「而」表示「修飾、轉折、承接」的用梁差法如下:
1、表「修飾」,在修飾語前作狀語。
例如: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轉折」,與「橡隱皮卻」同義。
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3、表「承接攜氏」,承接上文。
例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蘇軾《石鐘山記》
在古文當中 「而」 的用途 中的 承接和修飾and並列 有什麼區別?
4樓:黑科技
而」用作連詞,有表示承接,修飾和並列的用法,其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用作承接的時候,「而」前後的兩個詞語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或邏輯上的相承關係,其位置不可以互換;如「學而時習之」.
2,用作修飾的時候,「而」前後的兩個詞語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係;具體來說,「而」之前的那個詞語是修飾「而」之後的那個詞語的;如:「(豕)人立而泣」[(豬)像人一樣站著哭]
3,理解了以上的兩點,並列關係就好理解了,所謂「並列」,就是說「而」前後的兩個詞語地位相同,可以互換位置。如「國富而兵強」(國家富裕並且兵力強盛),前後詞語位置可以互換而基本不影響意思。
古文裡「而」錶轉折的句子有哪些?
5樓:網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餚之戰》
死而不朽,何謂也。——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生而不淑,孰為其壽;死而不朽,孰為其天。——唐·韓愈《唐太子校書李元賓墓誌銘》
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泥而不滓,蟬蛻汙濁之外者,詩也。——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
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贊》
孔雀東南飛》質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聖也。——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呂氏春秋·察微》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再文言文中,怎樣判斷「而」的用法,轉折?並列?修飾?順承?遞進?
6樓:遠景教育
前後同等平行,並列:黑質而白章——又、和、並且。
前後平行而不同等,修飾:吾嘗跂而望矣——地、著。
前後不平行,時間有先後,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就,然後。
前後不平行,意思又躍進,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並且、而且。
前後意思對立,轉折: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卻,但是。
再文言文中,怎樣判斷「而」的用法,轉折?並列?修飾?順承?遞進?
7樓:卯宛白麴怡
前後同等平行,並列:黑質而白章——又、和、並且前後平行而不同等,修飾:吾嘗跂而望矣——地、著前後不平行,時間有先後,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就,然後前後不平行,意思又躍進,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並且、而且前後意思對立,轉折: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卻,但是。
8樓:逸湖蕭飛古文網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9樓:匿名使用者
表修飾表順傑錶轉折表因果表方位表並列表遞進 ……
文言文中 而 的用法,什麼樣的情況表示 承接 修飾 遞進等
10樓:網友
(1)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 柳宗元 《捕蛇者說》(2) 表示並列關係永州 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 柳宗元 《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 ·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 蘇軾 《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 徐珂 《清稗類鈔·戰事類》
11樓:網友
連詞。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
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12樓:寫愛情故事男生
承接的是然,修飾的是如或者好似。遞進。而後。
表示原因的之間的區別 都在什麼時候用 表示轉折的之間的區別
學生求問 都可以表示原因,其區別在於 主要表示主觀方面的原因 理由 前後兩部分可以是未定的事情。如 疲 休 足 痛 君 登校 相對的,主要表示前後兩部分為客觀的因果關係。如 風 強 有些場合 可以互換使用,不過 多強調主觀理由,強調客觀原因。另外,在語氣上較為客氣,帶有自謙的意思。和以上兩個助詞想必...
不知什麼時候用古文怎麼說,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去很久用古文怎麼說
好像經常看到一個說法 不知今夕何夕 如果具體到幾點鐘,古人的說法應該為 不知是何時辰 一天內十二個時辰對應現在的二十四小時。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去很久用古文怎麼說 青山抹微雲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流年暗換 但曲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時光如注,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白駒過隙 時光荏苒 辛儂庾嘉...
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因為憤怒而失去理智
時間會向你告白 脾氣不好的時候 憤怒的人已經不是人了 暫時的妖怪附體 作出自己都不知道幹嘛的瘋狂舉動 最後害人害己 後悔不已 可惜 當然最好是化除脾氣 沒脾氣的人有福有人緣 而且少災少難 改變不好的習慣 改變不良嗜好 戒爭貪攪擾 自然慢慢的就化掉脾氣了 晉城的雪 你好!遇到忍無可忍的事情,比如,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