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黨對堅持什麼道路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時間 2021-09-03 07:13:22

1樓:匿名使用者

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黨對堅持(科學發展)道路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2樓:

建設什麼樣的文明社會

培養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公民

社會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規律和社會全面進步規律。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創新,有保障」的六有社會主義公民,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新軍事安全文明→生態文明→信仰文明(哲學社會科學文明)」的六大文明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新軍事安全文明,生態文明,信仰文明都是和諧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系統的組成部分。

中共**在這時及時地提出這個鮮明的概念,正是標誌著黨在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思路正在轉變,提醒著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從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國共產黨一直只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現在,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和諧中國」道路上通過長期地深入思考,不斷追求進步與創新的優秀成果。

21世紀初是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依然沉重。基於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中國們必須繼續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後的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世界環發大會確定的可持續發展的五大內容中,無論是環境保護、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比例、節約用水,還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開展綠色**,每一條款都體現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特別是這個戰略的指導思想更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現已開始轉向大規模生態建設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同步進行、協調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可以**,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將在本世紀初期迎來第一個建設高潮。

文明是指反映物質生產成果和精神生產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開化狀態與進步狀態的標誌。文明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進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有序的生態執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致力於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基礎之上,以有效地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精神依託和道德基礎。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才能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 與自然的關係中,樹立起人對於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尤其要抓好學校教育的環節,特別要重視青少年生態道德意識的培育和提高,幫助學生樹立環境生態觀念、環境資源觀念、環境道德觀念。

分析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並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

3樓:匿名使用者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闢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堅持和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融合相協調,賦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生態尺度。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生態環保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子孫後代永享藍天淨水綠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指導;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程序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迴圈、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昇華。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絕不是簡單的汙染防治,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包括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可靠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作為科學、全面、系統的先進思想和戰略任務,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特徵。

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倡導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及其意義,從「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倡導主動遵循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的攫取、對資源無序的開發利用。

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保護優先就是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把環境承載力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自然恢復為主,就是減少人為干預,讓其休養生息,早日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4樓: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面協調發展為總佈局的~是想問這個麼?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什麼概念「生態文明建設」也寫入黨章」

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5樓:艾小呆的我

1、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2、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3、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6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內容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擴充套件資料

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援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

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黨的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是什麼 du阿才 你好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通過堅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求真務實 改革創新,艱苦奮鬥 清正廉潔,富有活力 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16分 ...

《堂吉訶德》為什麼標誌著歐洲長篇小說的創作跨入了新的階段

作者米蓋爾 德 塞萬提斯 薩萬德拉1564 1616 堂吉訶德 是西方文學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其作者一生艱辛,經歷奇特。他21歲時因捲入薩拉曼卡城皇家院內的一次爭鬥,被判以砍去右手的刑罰。塞萬提斯為了躲避判刑,逃離家鄉前往義大利。在那裡他先參加了羅馬軍隊,後又為西班牙神聖兵團作戰。在與土爾其人的多...

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這有何意義?

在11月15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領導人會議舉行,其中包括亚细安十國以及中國 日本 南韓 澳大利亞 紐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 協定也正式達成,這對於國家用實際行動維護多邊 體制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對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穩定全球經濟具有標誌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