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集權內容,蘇聯模式的特點是什麼

時間 2021-09-13 22:36:10

1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12月蘇聯成立之後,經過逐步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由53個民族國家實體——15個加盟共和國、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和10個自治專區組成的聯盟國家。在蘇聯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蘇共、蘇聯各族人民「進行了創立多民族國家的實驗」並取得了成功。毫無疑問,聯盟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力地加強了無產階級**,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然而,在**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中,聯邦制這種具有明顯分權性質的國家體制,往往受到蘇共領導人有意無意的排斥,實際上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聯邦制國家體制方面的種種缺陷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蘇共及其領導人對蘇聯民族問題的複雜性、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決民族問題的艱鉅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忽視發展聯邦制國家體制問題

對於蘇聯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民族問題始終伴隨著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滲透和反映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它既帶有歷史的種種印跡,同時也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民族、民族問題、****與階級、階級問題、階級矛盾有一定的聯絡,但絕不能將它們等同起來。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蘇聯的成立從社會政治制度和法律上確認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只有在蘇維埃陣營之內,只有在無產階級**——它把大多數人民都團結到了自己的周圍——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徹底消滅民族壓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環境而奠定各族人民友愛合作的基礎」。顯而易見,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保證,但並不等於民族問題的解決。 蘇聯建立之初,在從法律上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礎上,在國家體制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逐步形成了後來的國家體制。

主要措施有:

1、在斯大林執政初期根據民族地域原則,建立了一些民族自治主體,使一些少數民族有了自己的國家組織或享有自治權。先後建立了一些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民族專區。每個自治共和國有自己的憲法、有自己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最高蘇維埃和最高行政管理機關——部長會議。

在蘇聯及所在的加盟共和國的許可權之外,各自治共和國有權解決歸它管轄的問題。自治州不是國家組織,沒有自己的憲法和國籍,但與一般的州不同,它在行政上和經濟上有相當大的自治權。而民族專區是俄羅斯聯邦境內以特定的民族成分和風俗習慣為特徵的民族區域組織形式,隸屬於該共和國的州或邊疆區。

民族專區2023年改稱自治區。此後,又將一些自治州升格為自治共和國。

2、根據2023年蘇聯憲法,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實行兩院制,以擴大少數民族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蘇聯最高蘇維埃由享有平等權利和代表人數相同的聯盟院和民族院組成。聯盟院不分民族、按地區選出,以「反映所有勞動者的階級利益」,民族院「由各加盟共和國和各民族地區選出」,以「反映純粹民族要求」,兩院享有平等權利,都有立法權。

蘇聯政治體制、蘇維埃國家體制形成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蘇聯領導人開始對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作出過高的估計,對民族關係、民族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不符合實際的片面性,往往把民族問題混同於階級問題。早在2023年斯大林就認為,既然「製造民族糾紛的主要勢力即剝削階級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義狂熱的剝削制度已不存在,反對一切奴役而忠實地實現國際主義思想的工人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各族人民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一切方面已經切實實行互助」,「蘇聯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即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內容的文化,已經有了蓬勃的發展」,「我們現在有了完全形成的、經住了一切考驗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這個國家的鞏固,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洲的任何一個單民族國家都比不上的」。顯然,從階級觀點、無產階級政權性質來講,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但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蘇聯領導人卻忽視了民族問題的特殊性。國家政權問題的解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建立並不等於在國家體制方面就沒有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在**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更談不上研究、發展聯邦制的問題,一切決定權實際上都集中在聯盟**,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被限制在狹小範圍,各種自治實體的自治權利受到削弱,地方的積極性始終得不到發揮。**統得過死,傷害了地方的、民族地區的積極性。

此外,把****歸結為階級矛盾,用階級鬥爭方式處理民族問題給原本難以解決的民族問題增添了不少新問題,造成了一些少數民族、一些加盟共和國與以俄羅斯為核心的聯盟**之間的隔閡。

蘇聯模式的特點是什麼??

2樓:白羊她的貓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

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官僚主義**的官僚**的形成,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所謂蘇聯模式,即指蘇聯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制度、體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

3樓:醉意撩人殤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在50年代後逐漸得到鞏固,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4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模式的特徵:

1、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指令性計劃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強制性的特點。

首先: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其次: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戰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計劃經濟。

2、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第一,高度集權的黨的領導體制。黨和國家融為一體,國家完全隸屬於黨,蘇共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絕對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黨內民主。

第三,實行自上而下的幹部委派制。滋長了官僚主義,幹部只對上級負責。

第四,總書記個人專權模式建立。總書記獨攬黨政軍大權,不受任何組織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隨意決定重大國務。斯大林執政期間,不需要召開黨政大會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管理體制

第一,文化學術上的是非往往由黨組織和黨的領導人說了算。例如:《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都由斯大林審定。

第二,個人迷信、****盛行。****是國家高度集權的需要,是為執行高度集權**務的。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歷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蘇聯模式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三,蘇聯模式有利於實行巨集觀經濟控制和 管理,改變了蘇聯的工業佈局。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弊病:

第一,壓抑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經濟 發展。

第二,幹部特殊化和官僚化嚴重。

第三,文化**導致社會意識貧困和教條主義盛行。

第四,長期突出階級鬥爭和政治高壓,使社會政治氣氛和人際關係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造就了龐大臃腫的管理機構,為以後的改革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5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模式的工業特點是。機床是人工操作。工人工作是班,車間為單位。工人操作成品是有零件開始製作,然後合為成品。

6樓:奈良恕

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蘇聯模式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人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

7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徵:

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

8樓:匿名使用者

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系

9樓:匿名使用者

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

10樓:窗外的稻草人

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具體表現為:

①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形式,不允許其它經濟成分存在;②經濟結構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重工業佔絕對優先地位的畸形經濟結構;③在管理體制方面,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的統一,經濟以部門管理,即"條條"管理為主,**部門集巨集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決策權於一身,直接支配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產、供、銷大權;④在經濟執行機制上,實行排斥價值規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廣泛性、指令性特點。就是說,主要的計劃指標由國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一旦制訂出來,經最高蘇維埃批准,就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檔案。

2.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①在國家的本質屬性上,強調**和國家的鎮壓職能,忽視民主和法制,****機關佔據特殊地位和擁有特殊權力;②在執政黨與國家的關係上,強調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作用幾乎變成黨對國家直接發號施令,以黨代政,蘇維埃實際成為把黨的決定變成國家法令的表決機器;③在權力結構上,各加盟共和國的黨、政、經、文大權過分集中於**,名為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成為單一制國家,權力過分集中於**;④在執政黨自身的領導體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貫徹,黨的領導體制呈金字塔型,即全黨組織和黨代會--**委員會--政治局和***--總書記,斯大林集黨、政、軍最高權力於一身,形成了個人集權制和終身制。

3.嚴格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嚴密的社會**控制,理論主張和學術觀點的取捨,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蘇聯模式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影響

11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模式有很多弊端,但就當時而言,蘇聯模式對我國建國初期的中國建設還是有價值的,在恢復國民經濟、保證重點建設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新中國建國之初,政權的穩固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但是由於中國過去工業體系的不完善,我們在重工業領域很多方面均處於一片空白,國防工業非常落後.而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我們走過了一條按照重工業、輕工業、農業來安排國民經濟發展比例的道路,使重工業得到了優先發展,「一五」期間,也正是運用這種體制,初步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也有效地促進和保衛了新興的政權不受破壞與顛覆.

但是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何況每一種模式的實行也有著它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蘇聯模式同樣如此.2023年斯大林逝世後,特別是2023年2月蘇共二十大的召開,2023年夏秋發生了波蘭、匈牙利事件,暴露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弊端.

主要是:在政治生活中缺乏民主,法制受到嚴重破壞;在經濟工作中,工業與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積累與消費之間比例失調,人民生活中應予解決的困難沒有妥善解決;黨內民主集中制原則受到嚴重的破環,形成個人專斷等.

這無論是在蘇聯國內還是國際社會都產生的重大的影響.帝國主義世界乘機掀起了*****主義的浪潮,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對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中共持反對意見,但同時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斯大林所犯錯誤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也潛藏著大量的社會矛盾.社會主義改造的缺點和不足在2023年並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在巨大的勝利面前,這些問題也容易被人們忽視,對這些問題可能引起的社會矛盾及其後果,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想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23年底及其以後,這些潛藏的問題開始顯露出來.

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農民鬧退社、工人罷工、學生罷課等嚴重事件.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內容是什麼,蘇聯的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是什麼?

谷運旺堵綢 主要內容 1 農業方面 推行糧食稅,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 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用勞工。2 工業方面 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 恢復私人小企業。3 流通方面 允許自由 4 分配原則 ...

蘇聯解體的時間是幾時幾分,蘇聯解體的時間(精確到分)

金子塔 蘇聯解體時間是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以發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蘇 統戈爾巴喬夫辭職為標誌,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 1991年12月26日 通過決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也恢復了主權地位。蘇聯解體事件影響 對於俄羅斯來說 包括除了波羅的海...

中國模式與蘇聯模式,西方模式在政治 經濟上的不同

中蘇相對來說,蘇聯更加集權化,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而中國相對來說比之較為寬鬆.蘇聯的經濟基本上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方式,並且輕重工業佈局非常不均衡,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與之相比較,中國的經濟佈局就均衡得多,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已向民間資本開放了諸多行業,引入了良性競爭,因此中國的經濟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