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蘋果蟲
一戰後法國在歐洲事務上的影響力受到了沉重且不可恢復的打擊,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則站到了英法意識形態的對立面。英國攪屎幾個世紀苦心經營的力量平衡戰略終於無法維繫。知公升對於英國乃至整個歐洲而言,出現任何乙個在歐陸擁有絕對陸權優勢的國家對於歐洲的和平是不可接受的。
由於蘇聯意識形態的對立,恢復傳統的英法俄同盟關係變得不太可能,而由於凡爾賽和約,德國在短期內無力承擔乙個作為力量平衡砝碼的任務。真正的噩夢是:德國和蘇聯在1922年簽訂了拉巴洛條約並達成了和解,實現了曾經最大的兩個歐陸陸權國的聯合。
英法作為回應立即在1925年將德國拉進了洛迦諾體系,而且美國的援助使得德國迅速恢復了其工業能力,此時的德國不僅重新加入了由英法主導的國際秩序,而且具備了制衡蘇聯陸權的潛力搭信老。英法在對德問題上各懷鬼胎,法國無法接受乙個再度崛起的德國,然而法國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制衡蘇聯(別說制衡蘇聯了,連保護小協約國都做不到了),這個時候支援乙個反蘇的德國很明顯是最符合利益的。希特拉上臺了坦粗,他還反蘇。
至於為什麼這個看起來很合理,至少說不至於招致災難性後果的戰略最終害死了幾千萬人,那是另乙個故事了。<>
2樓:卞冰槐
二戰前整個歐洲外交局勢要分成兩個階段來看:第二次義大利衣索匹亞戰爭之前,第二次義大利衣索匹亞戰爭之後在一戰之後,法國就積極在中東歐組織反德,聯合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小協約國。與此同時蘇聯出於對希特拉上臺的擔憂開始與西方國家進行接觸,並於1932年加入國聯。
義大利則是由於意奧爭議地區反對德奧合併。至1935年各國簽署了法蘇互助條約,法波同盟,蘇捷互助條約,final declaration of the stresa conference(英法意保障奧地利獨立),小協約國等一系列條約限制德國擴張。但是從義大利入侵埃塞渣指開始各國之間就出現了矛盾,英法對意禁運及德國保證維持現有意奧邊境導致德搜梁正意走向同盟,英法對德反覆綏靖,最後慕尼黑協議導致整個反德包圍網瓦解。
德國趁機夥同波蘭及匈牙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小協約國解體。蘇聯在慕尼黑問題上被出賣直接導致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最終蘇德瓜分波蘭,西線靜坐戰。說白了就是英法不想打仗而已。禍世悔水東引是手段,綏靖是目的。
二戰開始前的德國並不比英法蘇強大,可為什麼德國可以
二戰開始前的德國和歐洲任何乙個軍事強國比起來,都不佔據優勢。不管從軍事裝備,還是軍隊人數上來說。但恰恰就是不佔優勢的德國,在二戰開始時的初期,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讓英 法 蘇三國吃盡了苦頭。如果不是蘇聯的國土面積大的話,可能蘇聯也在戰爭初期就步法國的後塵了。當時號稱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德國的鐵...
二戰前的英法遠強於德國,為何卻不敢制止納粹的崛起和擴張
兔牧馬人 因為英法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讓德國崛起以後,來對付蘇聯自己謀求福利 進行倒計時 在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法,面對德國的迅速崛起,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怕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是因為一旦阻止納粹的崛起和擴張,就嚴重的影響到了自己的利益,因為當時納粹主要的是對於蘇聯的威脅。 似水往昔 一戰...
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力量為什麼能超過英法的
春日薩芬 超過英法倒未必。無論是坦克數量,還是飛機數量,德國都沒有法國的多。軍隊總數,也並沒有超過英法總和。德國唯一超過他們的是動員體制和軍工生產體系的調整和完備。另外就是在軍事技術和戰術革命方面,英法已經落後於德國。還有就是,雖然波蘭戰役,德國也是紕漏百出,打得並不好,但是畢竟獲得了實戰經驗,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