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時間 2021-08-30 09:49:12

1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試驗觀察,噬菌體的生理特性,是 侵染 寄主細胞,注入dna,用寄主細胞的營養合成,複製dna 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噬菌體既不能生長,也不能複製。

是先發現噬菌體 的特性,再進行,寄主試驗的這個試驗只能證明 dna 是某種遺傳物質

反問,如果某種細菌 遺傳物質是rna,同樣能像噬菌體那樣,能說明他是「主要」遺傳物質嗎?

(我都忘記很多了,高三知識,讀大4了忘記很多了)最好 問下老師,學生物,熟悉生物課本很重要,千變萬化不離其中!!

2樓:甲幼旋

因為噬菌體可以直接把dna注入細菌內,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這樣的話就沒有蛋白質的干擾因素了

而當時恰好就是蛋白質和dna的爭論很大,有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提純dna

所以說噬菌體是個好材料呀~~

3樓:無翅孤獨鳥

因為在侵染細菌中只有dnna注入細菌體內,蛋白質外殼留在體外.噬菌體dna在細菌內複製,合成.裝配.最後釋放出新噬菌體

4樓:匿名使用者

該實驗將dna與蛋白質分離,單獨地觀察dna與蛋白質的作用。子代dna中有放射性,說明子代dna由親代dna傳遞而來,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在大腸桿菌體內只發現了被標記的dna而沒有蛋白質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為什麼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體內轉化實驗是因為dna

6樓:淦盈

因為噬菌體的外殼是蛋白質構成,頭部含有dna。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是做了兩組對比的。①組是被35s標記的噬菌體(即蛋白質外殼具有放射性),②組是被32p標記的噬菌體(即dna具有放射性)。

因為大腸桿菌比噬菌體重,所以攪拌離心後上清液是噬菌體,沉澱物是被感染的大腸桿菌。

①這組實驗結果是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澱物放射性低。(即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留在上清液中)

②這組實驗結果是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澱物放射性高。(即噬菌體的dna在沉澱物中)

讓大腸桿菌裂解觀察新形成的噬菌體①組沒檢測出含35s(即新形成的噬菌體沒有原噬菌體放射性的蛋白質外殼);②組檢測出含32p(即新形成的噬菌體含有原噬菌體放射性的dna)。

假設蛋白質是遺傳物質的話,在①組實驗中應該會檢測出新形成的噬菌體含有放射性的蛋白質外殼,但實際中並沒檢測到,再通過②組實驗就能說明噬菌體在侵染大腸桿菌時,蛋白質外殼留在大腸桿菌外部,是dna侵入大腸桿菌體內大量增殖的,所以dna才是遺傳物質。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是用提純的方法,所以還是會有不純的;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跟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不同的是,它利用了噬菌體的結構特點就能避免掉提純純度的問題。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幫助到你= =,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用S35侵染細菌和用P32侵染細菌後

這是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的經典實驗,也是重點實驗,必須準確的把握它!首先,在實驗之前,用s35標記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用p32標記的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na 這些都是熒光放射性性物質,可以在電鏡下得到追終 第二,開始進行實驗,我們先選擇用s35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進行研究說明 噬菌體會吸附在大腸桿菌...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為什麼說明DNA是遺傳物質

實驗現象表明在噬菌體增殖的過程中,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噬菌體是靠它的dna增殖的。同時子代噬菌體中發現了發射性,說dna在親子代間具有連續性。所以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加了個油的 這個實驗的highlight就是說t2噬菌體能夠完全分離為蛋白質外殼和中心核酸部分!這樣就使得標記之後能夠徹底...

噬菌體侵染細菌,並在細菌體內合成蛋白質。下列正確的是

選d噬菌體只有dna進入細菌,其他的都留在外面了。進去以後利用細菌的能量 核糖體 氨基酸和酶各種原材料,合成自己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易噬菌體dna指導合成的。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就如樓上所說。無力吐槽了 兔兔思羿 選d 噬菌體僅有蛋白質外殼和其遺傳物質dna,在進入細胞以後其蛋白質外殼留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