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球,地球裡面是什麼

時間 2022-02-12 08:20:06

1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

壯麗唯美的地球景觀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

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 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

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週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週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

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核心。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

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

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 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週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

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

地球的衛星影像(16張)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

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外交、旅遊、**和戰爭相互聯絡。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什麼是地球?

2樓:業可欣菅丁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

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

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線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基本資料

赤道半徑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質量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釐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釐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釐米/秒2

自轉週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週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3樓:易書科技

地球是目前發現第一個具有生命個體的行星。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公里,其中約29.

2%(1.4894億平方公里)是陸地,其餘70.8%(3.

61132億平方公里)是海洋。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塊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還有很多島嶼。

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海岸線共356,000千米。地球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地殼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積:煤、石油、天然氣、甲烷氣、水包合物。這些沉積物被人類使用來製造能源和作為其他化學物的給料。

在腐蝕和行星築造作用下,含鐵礦石組成了地殼。這些金屬礦石包含了多種金屬質和有用的化學元素。地球生物圈能夠產生大量有用的生物產出,包括(但不限於)食物、木材、藥物、氧氣。

生物圈還能**大量有機垃圾、地面生態系統是依賴於上層土和新鮮水的,而海洋生態系統依賴於陸地上衝刷後溶解的營養物。人類開發地球的自然資源是很普遍的。這些資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難短時間內再重新產生的。

這被稱做非再生資源。人類文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取已經成為現代環保主義運動的重要論爭之一。

4樓:景亮銀琴

地球是我們的家!是我們的母親!不要去傷害它!因為地球只有1個

5樓:盤笛泉白梅

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方。

6樓:盛琦甲向雪

地球是顆小行星,圍繞著一顆普通的恆星轉動,這顆恆星處於一個星系的邊緣地帶,而宇宙中又有1000億個這樣的星系。

7樓:終素枝戴妝

地球是太空中的一個行星,因為有了人類,而人類在不斷地探索自然,就認識了宇宙,知道了我們所處的位置,因為人類站立在地上,這個行星幾乎是一個球體,所以稱為地球.

8樓:商玉枝弭甲

一個漂浮在一個被「人」這種生物稱作「宇宙」中的一個「類似球狀」的擁有大氣,水,陸地,海洋...的星球,就是你住的地方啦,在你的腳下,自己有時間好好看看...

9樓:煙通訾向

地球簡介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地球的壽命還有很長。

地球裡面是什麼

10樓:餘念

1、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2、地核為距地表約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據**波的傳播速度判斷,地核可分為核心和外核,外核為液態,核心為固態。

3、地核主要成分為鐵、鎳等。目前很多專家認為,地球核心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處於晶體狀態的鐵鎳合金。

但是,俄物理-數學博士布拉日金領導的科研小組在實驗時發現,將鐵加熱至熔融狀態,並把熔融鐵所處環境的壓力逐漸升高至10萬個大氣壓時,熔融鐵的粘滯性會不斷增強,鐵中的晶格會逐漸受到破壞,其原子結構呈現出不規則排列狀態,即非晶體狀態。

4、地球核心中的壓力最大可達約370萬個大氣壓,地核溫度約為5000攝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測,隨著壓力和溫度的增加,熔融鐵的粘滯性會繼續升高,其非晶體特性會愈加明顯。因而,地球核心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粘滯性極高、處於非晶體狀態的、含鐵鎳成分的物質。

擴充套件資料:

1、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1.6萬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0.86%。

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分佈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g,約為地球總質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

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3、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

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4、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佈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2023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

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6、**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介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波s波不能穿過此介面在外核中傳播。

p波曲線在此介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介面是古登堡在2023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介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核心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8、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核心圈了,它位於5120-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

515克/釐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釐米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則在6000°c以上。

地球?什麼是地球,地球是什麼?你瞭解地球嗎?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 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 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

地球是什麼組成?地球是由什麼組成的

地球組成 三個同心球層 地核 地幔和地殼。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 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 地核 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 中間是地幔 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

為什麼地球裡面裹得是岩漿?

地球從外到內可以分為地殼 地幔 地核三部分。地核的密度很大,地核的總質量為噸,佔整個地球質量的,體積佔整個地球的 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即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