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金屬單質的還原性強弱與價電子和反應中失電子的多少沒有必然聯絡,還原性強弱要看其在反應中失電子的能力大小。
如mg和al,不能瞎凱因為mg的價電子比al的少就說明mg還原性要強一些,也不能因為al再反應中失去的電子多就說明al的還原性比悉含mg強。
再如li和ba,li有乙個價電子,ba有兩個價電子,但ba的還原性比li的強。
金屬還原性強弱一般與元素的金屬性一致。
金屬還原性強弱的判斷:
1。相同條件下與水或酸溶液反應生成氫氣的磨陸喚難易程度,易者還原性強。
2。最**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鹼性強弱,強者還原性強。
2樓:匿名使用者
對,是的失去的電子多,說正檔明穩舉彎亂定性不好,好還原,這樣就說明還原性強,還有問我的情直接問我的團隊,我鬧氏會幫你解答。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是 還原性 是因為它失電子 還原改簡掘性越強越容易失去電子 還原性核核越弱咐鍵越不容易失去電子。
4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比如說鈉。鈉失去乙個電子相當難,所以它就非常想得到他失去的電子,其還原性就很強。
金屬離子的濃度越低,該金屬的還原性越強嗎?
5樓:留住最真的
一般而言,金屬離子的濃度越低,並不意味著該金屬的還原性碧亂越強。
金屬的還原性通常與其電子親和力和離子化能有關,而與金屬離子的濃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具體來說,還原性強的金屬具有較低的電子親和力和離子化能,因此它更容易失去電子成為離子。而還原性較弱的金屬鬧畝則具有較高的電子親和力和離子化能,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失去電子成為離子。
當金屬離子濃度較低時,它們與還原劑接觸的表面積相對較小,因此還原反應速率可能會變慢。但是,由於還原性是由金屬離子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液慧森此在不同濃度下,金屬的還原性並不一定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金屬的還原性並不相同,因此不能簡單地將金屬的還原性與其濃度聯絡起來。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具體金屬的性質和實驗條件來確定最適宜的實驗方案。
還原性是得電子還是失電子
6樓:亞浩科技
得電子是有氧化性,失電子具有還原性。2cuo+c=co2+2cu中cuo有氧化性,得到電子被還原,c有還原性,失電子被氧化。還原性是指在化學反應中原子、分子或離子失去電子的能力。
氧化還原反應是在反應前後,某種元素的氧化數有變化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理解成由兩個半反應構成,即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本質上是發生了電子轉移(或偏移),但不侷限於不同種元素之間。
大多數無機複分解反應都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因為這些複分解反應中的離子互相交換,不存在電子的轉移,各元素的氧化數沒有變化。
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另外要注意,有單質參加反應的化學反應不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氧氣生成臭氧(僅中學階段可以如此認為,實際上由於電子偏移仍然算是氧化還原反應)。
為什麼失電子能力越強,金屬性越強
7樓:浮塵浪子
從化學的觀點來看,金屬原子易失電子而變成陽離子,非金屬原子易跟電子結合而變成陰離子。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顯然與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引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原子核對外層電子吸引力的強弱主要與原子的核電荷數、原子半徑和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等有關。
我們常用電離能來表示原子失電子的難易,並用電子親合能來表示原子與電子結合的難易。
從元素的乙個最低能態的氣態原子中去掉1個電子成為一價氣態陽離子時所需消耗的能量叫該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從一價氣態陽離子中再去掉1個電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第二電離能,單位常用電子伏特(ev)。
電離能的資料表明,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電離能減小,即越向下,元素越易失去電子。同週期元素從左到右,電離能增大。一般說來,元素的電離能數值越大,它的金屬性越弱。
原子的電子親合能是元素的乙個氣態原子獲得1個電子成為一價氣態陰離子時所放出的能量。電子親合能越大,元素的原子就越容易跟電子結合。一般說來,元素的電子親合能越大,它的非金屬性越強。
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電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領叫做元素的電負性。元素的電負性同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有一定的聯絡。我們可把電負性的數值作為元素金屬性或非金屬性的綜合量度。
金屬的電負性較小,金屬的電負性越小,它的活動性越強。非金屬的電負性較大,非金屬的電負性越大,它的活動性也越強。
同一週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相同,但從左到右,核電荷數依次增多,原子半徑逐漸減小,電離能趨於增大,失電子越來越難,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因此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在短週期中這種遞變很顯著,但在長週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金屬性減弱很慢。因為長週期中過渡元素增加的電子進入尚未填滿的次外層,即填入d軌道(第六週期鑭系元素電子進入倒數第三層,即填入f軌道),所以在長週期的前半部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2個,由於這些元素的原子半徑和電離能依次僅略有改變,因此金屬性減弱很慢。
在長週期的後半部分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層上的電子數依次增加,因此金屬性的減弱和非金屬性的增強才變得顯著。
在各主族內,從上到下,隨原子序數的增加,雖然原子的核電荷數是增加了,但原子的電子層數也隨著增多,原子半徑也增大,內層電子的遮蔽效應也加大。由於這些原因,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引力減弱,原子易失去電子,因而元素的金屬性也增強。
8樓:厙蕭釋念雙
因為金屬最外層的電子很容易失去,表現的很活潑,而非金屬的最外層電子不容易失去,表現的很穩定,所以很容易失去電子的話,表現的是金屬性。
9樓:魏翔潭睿
非金屬說明內部正電荷多,為了保持電荷平衡,外部必然要有和內部正電荷相當多的電子。而且非金屬很貪的,自己平衡了還老喜歡搶別人的電子,搶了還不還,本質就是內部有好多正電荷,而且搶了電子,外部電子就能形成八電子穩定結構,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10樓:透亮杯兒
這種說法是人為規定的。金屬元素在化合物中都顯正價,即它們都容易失去電子,所以人們得出結論,失電子是金屬元素的重要的性質。於是人們規定元素的原子,失電子的性質為金屬性。
但不同元素失電子的能力是不同的,隨即人們自然而言的得出結論,失電子能力越強其金屬性越強。
11樓:休語繆豔蕙
是,而且要記住,金屬性與非金屬性強弱都是由得失電子能力強弱決定的,是能力,而不僅是化學反應速率和能力(打牢基礎,多記特例)
非金屬性越強原子得電子能力怎樣
12樓:老黃知識共享
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原子得電子能力通常就越強,氧化性普通也越強。
元素的非金屬性通常表示獲得電子的傾向。 同時還包括很多方面:
1、元素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2、氫化物的穩定性,3、最**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強弱等。
它包含了原子得電子的能力(即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義更為廣泛。
元素的非金屬性主要按照其電負性的強弱。對於元素來說,元素的電負性常數越大,則其非金屬性越強,但此為一般情況下,具體情況仍需具體分析。
非金屬元素非金屬性強弱: f>o>cl>n>br>i>s>c>se>at>h>p>as>te>b>si;
常見擬鹵素scn和cn的非金屬性位於br和i之間,且cn強於scn。
非金屬性的比較規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斷:一般情況下,氧化性越強,原子得到電子的能力越強,對應非金屬性也就越強。
2、由單質和水生成酸的反應程度判斷:反應越劇烈,非金屬性越強。
3、由對應氫化物的穩定性判斷:氫化物越穩定,非金屬性越強。
4、由和氫氣化合的難易程度判斷:化合越容易,非金屬性越強。
5、由最**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來判斷:酸性越強,非金屬性越強。(不適合氟元素)
6、由對應陰離子的還原性判斷:還原性越強,即失去電子的能力越強,對應非金屬性越弱。
7、由置換反應判斷:強置弱。
8、按元素週期律,同週期元素由左到右,隨核電荷數的增加,非金屬性增強;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隨電子層數的增加,非金屬性減弱。
為什麼金屬最外層電子容易失去,單質往往表現出還原性
13樓:世紀網路
分類: 教育/科學 >>公升學入學 >>高考問題描述:
書上有一句說話不是很明。
金屬最外層電子容易失去,單質往往表現出還原性。
解析: 因為 金屬最外層電子容易失去, 所以 單質往往表現出還原性。
就是這樣啊。你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為什麼自己還不明白?
還原性是指具有還原別的元素的能力,即失去電子的能力。金屬元素的原子易於失去電子,因此,它具有還原性。越活潑的金屬元素的單質,是越強的還原劑,具有越強的還原性。
原子的結構以及 得到電子 失去電子的問題 原子什麼時候穩定?
14樓:世紀網路
分類: 教育/科學 >>科學技術。
解析: 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電子在原子內一些特定的穩定的軌道上繞核運動。
既然電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層排布的,那麼當有若干個電子時,它們是怎樣分佈在不同電子層上的?
我們將電子離核遠近把電子層分為第1層、第2層……第7層(或者以k、l、m、n、o、p、q)表示。離核近的電子層能量低,離核遠的電子層能量高,第n個電子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例如第1層最多容納2*1^2=2個,第2層最多容納2*2^2=8個)。
根據能量最低原理,電子總是優先佔據能量低的電子層(例如c,6個電子其中2個先佔據k層,然後4個佔據l層)。最外層電子數不能超過8,次外層電子數不能超過18……
根據洪特規則,當電子層處於全滿、全空狀態比較穩定(暫時不討論半滿,因為我這裡講的是電子層,而不是spd等軌道)。
以鈉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8 m1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1個電子成為k2 m8,要麼得到7個電子成為k2 m8 l8,失去1個電子比得到7個電子容易得多,所以鈉原子易失去1個電子。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後電子數比核電荷數(質子數)少1,帶1個單位正電荷,成為鈉離子(na+)。
以氯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8 m7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7個電子成為k2 m8,要麼得到1個電子成為k2 m8 l8,失去7個電子比得到1個電子困難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個電子。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後電子數比核電荷數(質子數)多1,帶1個單位負電荷,成為氯離子(cl-)。
以碳原子為例:
它的核外電子排布為k2 l4
最外層要達到全滿的穩定結構,要麼失去4個電子成為k2,要麼得到4個電子成為k2 m8,失去4個電子比較困難,得到4個電子也比較困難,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離子,而易與其它原子共用電子來達到最外層8電子的穩定結構。
在原子中,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所以原子不帶電。原子得失電子後會轉變成離子:原子得電子帶負電,稱為陰離子,原子失電子帶正電,稱為陽離子。
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者原子團。
電負性越小,金屬性越強,對嗎,為什麼失電子能力越強金屬性就越強這個說法怎麼來的
電負性越小,金屬性越強 是對的。因為電負性是用於衡量元素原子對鍵合電子的吸引能力的定量標度。電負性越大,該元素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越強,非金屬性越強,金屬性越弱。但是,你要知道,金屬性 與 金屬活動性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是相差兩個字的。金屬性,是氣態基態原子失電子形成氣態陽離子能力。也就是m g ...
原子中所有的能量都在電子中嗎,在多電子原子中,電子的能量是依次增強的嗎?
餘音繚繞 可以計算啊,不過先說明哈,你的那個認為是錯誤的,我們用經典物理的方法來一步一步地來反著推導計算 應該是先通過氫原子譜知道了13.6ev這個資料,才根據經典物理求玻爾半徑的,現在為了解釋這個13.6ev,我們反著來算一下就明白了。首先,氫原子是最好的標本,因為它只有1個電子,這個電子沒有軌道...
金屬原子可以核聚變嗎,原子彈是核裂變還是聚變
可以,超新星爆發的後續過程就是金屬聚變了!凡比鐵更重的元素肯定都是超新星爆發時形成的!這是因為 從氫核聚變起始的核聚變,原子量越大,則聚變啟動的所需溫度越高,而其聚變釋能率卻越低,當聚變到鐵元素時,由於鐵元素特別穩定,聚變時不再釋能 超過鐵元素的聚變不但不釋放能量反而還要吸收能量 這就使大恆星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