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上奏摺通常為黑色字型,為什麼皇帝批迴複用硃批

時間 2021-05-07 19:59:15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顯得比較醒目一些啊,而且也比較有權威,也是地位的象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區別。

2樓:下雪的憧憬

是為了區分和臣子上奏的顏色不同,就像現在老師批改作業也是用紅色的筆。

3樓:十三格格殿下好

因為硃批更醒目啊,現代學生改錯還會使用紅色的筆了,而且硃批象徵了皇帝的身份。

4樓:做最好的

因為用紅色的字型來批,就不會出現有漏批的現象。

5樓:小小呂子博

這樣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誰的字型,而且當然皇帝的字型要更加的珍貴一些。

6樓:匿名使用者

硃批更加的明顯,並且硃批能體現出君王的地位。

7樓:愛生氣的貓

我覺得皇帝的用意,就像是老師給學生批改作業的用意是差不多的吧。

8樓:楠楠

為了使皇帝的批示更加的清晰明瞭,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為了彰顯皇帝身份尊貴。

大臣呈上奏摺後,皇帝要在奏摺上寫批語嗎﹖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取決於皇帝的勤政程度和奏摺的內容。以及皇帝所處朝代的制度。

通常處理奏摺的會是丞相或者內閣、軍機處之類的祕書機構。不是重要的或者皇帝一定要看的,一般不會由皇帝批閱。

動輒一天上百份的奏摺,皇帝要每份詳讀,那是不可能的。給皇帝批閱的奏摺,一般丞相或者內閣都會有個處理意見,皇帝批個同意或者勾一下表示知道了就行。

勤政的皇帝,一是批語會多一些,但最多也是「急辦」或者「交某某辦」之類的話;二是會擴大他所要批閱奏摺的範圍。

懶一點的看也不看,就是勾一下了事。

10樓:我為術狂

不一定都要有皇帝親自寫批語。

以明朝為例,奏摺先送到內閣,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再如雍正。 奏摺中多見的批閱(硃批),幾乎每份奏摺上都出現「知道了」、「朕安奏知道了」、「該部知道了」。雍正有些批覆比上呈奏摺還長,洋洋數頁,充分體現雍正皇帝勤政、細緻過問的工作風格。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要,俗稱:「批紅」,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內臣不許讀書識字。

宣宗以後,漸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書,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批。初時規定,批紅須遵內閣票擬字樣,只是字跡有偶誤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進文書,由皇帝親批數本,其餘由司禮監官按閣票所擬字樣照錄,或奉旨更改,用硃筆批之,稱「批紅」。

清代,內閣進本擬籤,經皇帝定後,學士照簽以硃筆批於本面。

12樓:匿名使用者

要的。以下是奏摺的一個上傳流程:

奏摺是清代專有的一種文書。從字面上講,即是摺疊而進的臣子向皇帝報告事件的文書。

奏摺的使用,始於康熙中期,最初僅限於皇帝指定的少數親信**。雍正皇帝即位後,進一步擴大了使用奏摺的範圍。除了康熙時期有奏事權的地方的將軍、督撫、提督和**的大學士、尚書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員,亦允許上奏摺。

奏摺所涉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請安、謝恩、繳批和陳事四類。前三類比較簡單,陳事折則非常繁雜,涉及內政、軍務、外交,上自國家政務,下至百姓瑣事,無一不包,大多不蓋印章,直接報告於皇帝,因而保密的程度很高。在當時,奏摺是皇帝控制政權,瞭解和掌握內外**的動向的有效途徑。

臣子繕寫奏摺,封好後裝入報匣,專人遞送,經專門負責收發奏摺的「奏事處」呈報給皇帝。按清制,軍機處奏摺直接由「內奏事處」向皇帝呈遞,其餘均由「外奏事處」轉由內奏事處呈遞,軍機處並不與聞。「內奏事處」人員一般由太監充任,「外奏事處」則遴選六部及內務府司員能書寫者充任。

可能是出於保密的考慮,奏事處人員十年一換。奏事處一般由御前大臣監管。皇帝披閱奏摺,皆用硃筆,稱「硃批奏摺」,發還給具奏人。

雍正帝時,命令將前朝硃批奏摺繳還,此後成定製。這也成了雍正篡位的一個證據。這就是說,凡是上面有硃批的奏摺,批轉給具奏人閱讀後必須繳回,你所看到的這兩個摺子,就是因為上面有硃批,所以被追繳後歸檔儲存的。

從雍正七年開始,奏摺開始錄副本,凡帶硃批的奏摺,都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即為「錄副奏摺」。只有極少數奏摺或因事涉機密,或因風聞奏事,被皇帝留在宮中,稱為「留中」。凡留中的奏摺,一般不硃批,不錄副,也不發抄,過後以原折交軍機處歸檔,故亦稱作「原折」。

注意,歸檔是歸檔,別管它級別多高,那怕是首席軍機大臣,也是無權閱看的。

13樓:菜哥汗

不同朝代的皇帝不同的~,明朝亂的時候一般奏摺太監篩檢過在叫皇帝批,也有內閣幫著批的,一般的話就是皇帝自己批,可以就准奏,簽名,不可以,你官比較大就應付你2句,小官就不管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是的 但是有些昏庸或者不善朝政的 就是內閣或者丞相等類似職位的寫批語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在奏摺上批三個字:知道了。 誰都不知道他知道啥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不需要,因為有專門的太監去先那摺子,還要有輔政的三位大成。很少能到皇帝哪兒。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寫批語,但要有硃批

18樓:王皓林

需要,皇帝要寫簡單的批語,換成現在的話,就是例如:同意、批准等語言,但古時皇帝為了偷懶,多數為大臣執筆。

19樓:樑杞桐

要啊~這叫做批閱奏摺。

20樓:三代鬼轍傑

是的,只是不同的皇帝會有不同,朱元璋都是自己批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有批語,有的則沒有,關鍵是皇帝覺得是不是有必要或想不想

22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批個閱或者同意,嘿嘿

23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要的吧....

24樓:紫色夢

要啊,都要交由相關部門留存的

25樓:聖戰刀斧手

有的是自己寫,不過一般是手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