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於什麼時候,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時間 2021-06-11 15:16:55

1樓:堂海原彤

不是甲骨文!!

為什麼說甲骨文不能算作我國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2023年首次發現。2023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

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繫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

「及神家氏結繩

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2023年。

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元號出現。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元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

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於什麼時候?

2樓:為誰為誰為

1、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距今9000-2023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2、中國最早的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是在商朝。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3樓:至尊涵涵涵涵

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於八千多年前。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一批刻符,被稱為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則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真正意義上的文字,記載於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型系。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

4樓:幼蜜

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2023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擴充套件資料中國漢字的起源:

賈湖刻符——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2023年)雙墩刻符——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

半坡陶符——距今2023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青墩刻符——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2023年前

莊橋墳刻符——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2023年前

骨刻文——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2023年之間陶寺朱文——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23年夏代水書——發現於距今2023年前的夏朝中、後期中國漢字的發展:

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

5樓:_擇一城終老

東夷,東夷骨刻文可能就是中國文字的主要源頭。

山東發現的骨刻文字,最突出的特點是,甲骨文是陰刻而多數為直線條,骨刻文符號也都為陰刻而多數為彎曲線條。骨刻文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數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

擴充套件資料

骨刻文發現者是劉鳳君教授,這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以來,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對我國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我國最早的文字要數金文了。甲骨文的發現,把我國始創文字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數百年。甲骨文不僅為研究考定古代史、語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貴文獻,而且也為古文字書法藝術和書法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真跡資料。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甲骨文!!

為什麼說甲骨文不能算作我國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2023年首次發現。2023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

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繫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

「及神家氏結繩 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2023年。

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元號出現。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元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

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7樓:匿名使用者

陶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2023年之間。

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頻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

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立庵(蘭)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2023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

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係,應該是肯定的。

8樓:匿名使用者

7800-2023年前

9樓:歷史白與黑

202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數千件陶、石、骨、甲等遺物。經碳14測定,這裡的文化層異常單純,屬於距今2023年且儲存完好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0樓:離我遠點

商朝。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11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是商朝,那麼,最早有直接文字記載應該是商朝。但是如果不是直接文字記載,那麼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史記》中有關於上古神話的記載~

12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當然是,商朝的甲骨文。

中國最早什麼時候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

13樓:姬覓晴

中國最早在商朝的時候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

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商朝勢力範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後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14樓:

漢字為什麼起源於鳥跡?馬賀山

鳥跡,是漢字之根,漢字之源,漢字之母。

鳥跡,是將漢語與漢字連在一起的媒介,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橋樑,是倉頡發明創造漢字的唯一靈感。

鳥跡,是漢字系統的最初的細胞,倉頡如果不發現鳥跡,是不可想象的,就不會產生漢字系統,換句話說,倉頡的漢字系統,就是由於鳥跡的啟發,才發明創造出來的,用別的方法,創造不出漢字系統。

鳥跡,有什麼特色。鳥跡,具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義,即三固定,形音義溶於一爐的特徵。這個特徵正是文字所需要的特徵,文字是記錄口語的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鳥跡,是花紋,也是符號,它的最可取之處就是:

能將符號與口語結合起來,鳥跡這種符號,可以與口語中的詞彙,互相對應起來。比如我們見到麻雀的足跡,可發雀音,知道是小麻雀。見到大雁的足跡,可發雁音,知道大雁來了。

見到海鷗的足跡,會發鷗音,知道水鳥覓食。見到山雞的足跡,會發雞音,知道有山雞走過。見到梅花鹿的足跡,會發鹿音,知道鹿剛剛跑過。

形音義就這樣緊密的交織在一起,人們對鳥跡的認知過程,完全處於鳥跡的形音義的三固定,這正是文字所需要的三大特徵。除此以為,沒有任何一個能具備鳥跡這樣完美的事物。比如圖畫,無固定的形,刻畫符號,無固定的音和義,都不具備成為文字的可能。

文字是記錄口語的符號,圖畫是圖畫,圖畫與符號不是一回事,刻畫符號雖然符號,但它不是語言的符號,與記錄口語無關。文字是發明創造出來的,是專門人才專門創造發明出來的,非一般人所為。那種認為人人都可以創造文字,是一種很天真的主觀臆測。

那種認為文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演變而來,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只因郭沫若做了半坡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是漢字起源的斷言,才有今日的很多人專門去挖刻畫符號,去發現新的漢字源頭,此大謬論也。

儘管鳥跡,由於文字有相同的三固定,有集形音義於一爐的特徵,但它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數量有限,侷限性很大,倉頡必須跳出鳥跡的侷限,在鳥跡的基礎之上,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徵,用不同的花紋,符號代表不同的事物,而發明創造出了象形文字。漢字**於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漢字的基礎,鳥跡是象形文字的基礎。沒有鳥跡,一切無從談起。

世界最早有連續不斷文字記載歷史記載的國家是哪個

中國 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之前的無法確實考證,只有考古結果和一部野史 竹書紀年 木人木人石心 埃及 歷史詳細記載可以考證的年代已經有上萬年了 比中國早 七軍統帥 埃及吧,好像是比中國早 手機使用者 好象你忘記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那就是你所說的金已經融合到民族大家庭之中了你所說的漢人分明是在重新建立 ...

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哪件青銅器

帥氣的小宇宙 中國 一詞最早文字記載是在中國寶雞出土的青銅器 何尊 銘文之中。何尊銘文原文 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 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

有關中國臺灣省的最早記載是何時

1997的 三國東吳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臺灣的是在 前漢書 進入漢代,關於臺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 前漢書?地理志 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 東鯷人 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 後來許多學者認為 東鯷 應該指的就是臺灣。在 後漢書?東夷列傳 中,更是把臺灣分為三部分,東鯷 即為北臺灣,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