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7-25 04:27:37

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不利情況下和敵人作最後決戰,比喻面臨絕境,為求得出路而作最後一次努力。

一、拼音

背水一戰 [ bèi shuǐ yī zhàn ]

二、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佇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三、例句

1、面對升學的壓力,我們只有埋頭苦幹、背水一戰。

2、我軍下定了背水一戰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一、近義詞:

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釋義:把鍋打破,把船鑿沉,表示不勝利不生還。後比喻下定決心徹底幹一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釜:鍋。舟:船。

出處:先秦·孫武《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翻譯:燒掉船隻,砸爛軍鍋,表示必死決心;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到底要到**去。

二、反義詞:

望風而逃 [ wàng fēng ér táo ]

釋義: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翻譯:曹操帶了百萬雄兵,聽到我的名字,看到我們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現如今你又是誰,竟敢不投降。

2樓:**心靈導師

意思是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佈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1、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2、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 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3、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4、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5、釋義:

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佇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3樓:烏韶麗邗韋

【發音】bèi

shuǐ

yízhàn

【釋義】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近義詞】破釜沉舟、背城借

一、濟河焚州。

【反義詞】重振旗鼓。

【示例】

我軍下定了~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典故】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文獻出處:《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於是漢兵夾擊,打破虜趙軍」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統帥陳餘,率領20萬兵馬,集結在井徑口(即現在河北省井陘山上的井陘關),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韓信這次領兵前來,一路上打了許多勝仗。他乘勝而來,其勢不可擋。

但是他們經過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不足,士兵不飽,戰馬也缺乏草料。我們井陘地方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因此,我倒有個主意,可派三萬兵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

你再把溝挖得深些,牆壘得高高的,固守營寨,不與他們交戰。這樣一來,他們前不得戰,後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們就可捉住韓信。」

李左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餘是個書呆子,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

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

」就這樣,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探知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策,十分高興。於是他就把兵馬駐紮在離井陘口30裡的地方。待到後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準備襲擊趙營。

然後,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探知韓信兵馬沿河佈陣,哈哈大笑說:「韓信空有虛名!背水作戰,不留後路,這是自己找死!」

天亮了。韓信帶領後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交戰後,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陳餘不知是計,指揮趙軍拼命追擊。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

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漢軍後退無路,於是他們返轉過身,一個個背水拼命死戰。趙軍久戰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

後來,當他們忽然又發現背後自已的營壘上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外潰逃。

於是,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他們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後,有軍士問韓信:「兵書上說,佈列陣地要右後靠山,左前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為陣,竟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說:

「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這是因為,置之死地,兵士們為儲存自己生命便會拼死作戰;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敵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這場戰役後,人們都稱讚韓信很有謀略

現在背水一戰用來形容什麼,背水一戰是什麼意思

成語 背水一戰 拼音 b i shu y zh n 解釋 背水 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出處 史記 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示例 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 了。理由 高山與平原 近義詞 破釜沉舟 背城借 一...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拼不拼,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有什麼區別

y神級第六人 破釜沉舟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拼音 p f ch n zh u 出處 明 陳孝逸 與羅杓庵書 秋間姑且破釜沉舟 持三日糧 為射賊擒王計 必不敗 而後杜門卻軌。例句 破釜沉舟同時也毛骨悚然。近義 決一死戰 踏破紅塵 孤注一擲 沉舟破釜 反義 猶豫不決 瞻前顧後 優柔寡斷 知難而進...

背水一戰,是關於誰的故事?背水一戰是誰的故事

韓信。還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拔旗易幟,推陳出新,多多益善等。背水一戰是誰的故事 韓信背水一戰 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 前204年 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