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究竟怎麼樣

時間 2021-08-11 17:01:26

1樓:大雨吹風

其實我覺得中國古代的天文水平在世界上達到了很高的巔峰。許多世界上著名的星系變化在中國的歷史上都被記錄著。

2樓:陌禾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是世界上最詳細,最規範的。從渾天儀的裝置可以看出古代對天文的研究。

3樓:綠色心情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

4樓:寶貝南辭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是很高的。張衡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張衡在那時可以判斷出地球是球體,將其比喻成雞蛋。

5樓:

起碼在工業革命之前都是站在時間前面的,因為我們很早之前就有看天象的記錄了,古代的術士,祭祀都是需要一定的天象知識的。

6樓:老張教育新思享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有大量觀測資料,但並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對於天體物理也並未提出任何理論。因此,中國的天文學也可說是天象學。中國的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

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天文學發達的原因是:天文學的發展可以更精確的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而且還是統治者瞭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

首先表現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在恆星觀測方面

我國有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經」,它載有不同方位的恆星數百顆;從敦煌石窟中發現的一幅唐代繪製的星圖,就載有1300多顆恆星。2023年南宋石刻天文圖上已刻有1434顆星,是世界天文學史上珍貴的文物。

在日月行星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對日月食的觀測記錄更具特色。《尚書·胤徵》記載公元前2023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職,沒有**出當年發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從漢初到公元2023年,我國共記錄有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堪稱世界之最。

在異常天象的觀測記錄方面

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是《漢書·五行志》,記錄公元前28年3月的太陽黑子現象。而歐洲記錄黑子最早的時間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記錄晚800年。而且,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也以中國最為豐富。

這些記錄對當代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科學家,都根據這些記錄作出了重要的科學發現。

中國最早記錄彗星,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02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

自春秋至清末,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記錄彗星不下500次,記錄哈雷彗星31次。本世紀50年代,法國巴爾代在研究了《彗星軌道總表》以後,曾這樣斷言:「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推中國的記載。

中國古代天文學對現代天文學貢獻最大的是新星和超新星記錄。

早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就有了新星的記載,從那時到公元2023年的3000多年中,中國共記載新星90顆,其中超新星10顆。

而古希臘、羅馬和巴比倫,卻沒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在中世紀歐洲編年史上有關的記載也十分罕見。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古代恆星觀測的這項偉大成就,對現代天文學對新星、超新星的探索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其次體現在曆法的制定與修訂方面。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在天象觀測的基礎上制定曆法。中國傳統的歷法是陰陽合曆,既考慮月亮的運動,又考慮太陽的運動。

早在一萬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時期,就發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紀日方法,這是人類曆法的開端。

春秋後期,產生了一種取迴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並採用19年7閏為閏周的歷法—古四分曆。這一迴歸年數值比真正的迴歸年長度只多11分鐘,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

而在歐洲,羅馬人採用儒略曆也是用這個數值,但比我國晚了約500年。而古四分曆確立的19年置7閏的原則,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臘天文學家默冬宣佈的,也比我國晚了100年左右。

從古四分曆誕生以來,我國曆法不斷改進。據統計,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國,前後一共出現了102種曆法。

尤其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集曆法之大成,於2023年參與編定《授時歷》,將歲實精確到365.2425日,

這個數值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實際時間,僅差26秒,與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完全相同。

而格里曆制定於2023年,比授時歷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雲路在蘭州建造歷史上最高的木製六丈高表,進一步測得歲實為365.24190日,同現**論計算值只差2.3秒,其精確度之高遠遠超過了當時歐洲的水平。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還表現在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方面。

我國天文儀器的製造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很多文獻記載表明,中國遠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黃帝、堯、舜時代,就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儀。渾儀是由一系列同心圓組成的一種儀器,往往還加上窺管以觀測天象。

漢宣帝時,天文學家耿壽昌創制了渾象,渾象相當於今天的天球儀。渾象和渾儀又統稱渾天儀。原始的渾天儀經過歷代不斷改進,發展成為具有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這樣三重結構、多種功能的複雜儀器。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於2023年在此基礎上製成簡化的渾儀——簡儀,領先世界300多年,直到2023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發明的儀器才能與之相比。

天文儀器的另一傑作,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制成的水運儀象臺。它集觀測、授時、演示等功能於一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不僅標誌著我國11世紀天文學發展所達到的高度,更直接體現了我國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卓越水平。

依靠先進的測天儀器,我國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測天成就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國先民就開始把天體黃道、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28個星區,每個星區各取一星為主,稱為二十八宿。

大約春秋以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二十八宿理論經中亞傳人印度,再傳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李約瑟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以天文學為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如此發達,為何近代卻衰落了。其原因還得從文明的本質上來分析。中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重視實用性和經驗性,由於經驗的長期累積,中國是傳統的技術大國。

但是,由於中國文明缺乏對理論的**,也就是使得人們無法從理論層面去認識技術,最終也只能讓技術停留在經驗層面,無法上升為科學。

我們的天文學過分重視實用性,要麼為人間的行為作辯護(占星術),要麼為指導農業生產,因而不會去**星象背後的真正原理、邏輯,使得天文學始終停留在占星術、天象學層面,無法上升到真正的理論層面。到了明清時期,西方的觀測技術提高後,我們便失去了相應的優勢,最終走向了衰落。

7樓:南石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肯定是趕不上現代的,但是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占卜星象,根據天上星星來**未來了。

8樓:抓一個小可愛啊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還是比較不錯的,對於一些可觀察行星都有著很大的發現,而且還能夠根據天象推測天氣。

中國古代在天文學方面的取了那些突出成就

一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渾儀和簡儀 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的萌芽階段。當時的人們開始注意到太陽升落 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從考古發掘著,半坡民...

中國古代傑出的四位天文學家,中國古代四位天文學家是誰

張衡 公元78 139年 字平子,南陽西鄂人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 占星家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 算學 水利祖沖之 公元429 500年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 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 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 天文...

簡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數學和天文學成就

沉沉往事 1 四大發明 1 造紙術 發明和改進 西漢前期,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用於書寫和繪圖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製成了植物纖維紙。傳播 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後來又傳到越南和日本 8世紀傳到中亞,後經阿拉伯逐步傳到非洲和歐洲。意義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