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犄角之勢。看三國的時候老是說

時間 2021-08-30 10:26:27

1樓:iphone27王

釋義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夾擊敵人。掎角之勢(原指捕鹿時一面拉住鹿腿,一面抓住鹿角。後常用來比喻相互配合,夾擊敵人)。

掎角之勢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敵人對自己無從下手,因為分兵兩處,敵人攻擊任何一處都會有另外一方來支援,一般都是剛剛到達目的地後採用這種方式作為在駐屯方式,相對於屯兵一處更安全,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先用這種方法站穩腳跟,其他的慢慢來。

歷史上,這種戰術無數次地被軍事家所用。有用好的,也用用壞的。用好了就叫做“犄角之勢";用壞了,就叫做”無故分散兵力,讓敵人各個擊破“,這個戰術本身還是不錯的,但主要還是看使用他的軍事家的本領。

2樓:小力姐姐

犄角之勢: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3樓:聖建本

給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劉備和呂布“共享”徐州,一個屯兵徐州城,另一個屯兵小沛。這樣的話比如曹操來打徐州,呂布就可以趁劉備和曹操周旋的空間帶兵從後面襲擊曹軍的大營;曹軍進攻小沛也同理。不過掎角之勢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方的兵力並不多,如果曹操真的傾巢出動,同時重兵攻城和守衛大營,那麼兩軍的形式都不好。

換言之,將呂布的救兵在半道誘殺也不是不可能。

“掎角之勢”和“犄角之勢”

4樓:林逸煙

應該是掎角之bai勢,沒有犄du角之勢

掎角之勢

發 音zhi jǐ jiǎo zhī shì釋 義 原指

dao從兩方面夾攻敵回人。現比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 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 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5樓:指間溫暖

掎jǐ拖住,牽制:~角(也作"犄角"。捕鹿時,拖腿拉角。〈喻〉分兵牽制敵人)。

可以的。

[題名]:犄角之勢

[解釋]: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兵力牽制敵人。

犄角之勢 和 掎角之勢

6樓:akkk吃蘋果

有。“犄角bai

”一詞有四du個涵義:物體兩個邊沿相zhi接的地dao方;稜角。角落。回牛、羊、鹿等答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一般細長而彎曲,上端較尖。同“掎角”。

《辭海》,同掎角:作戰時分出一部分兵力,以便牽制、夾擊敵人或互相支援。《水滸傳》第九十一回:“再令水軍頭領李俊、二張、三阮、二童,統領水軍船隻,泊聚衛河,與城內相為犄角。

三國鼎立即為掎角之勢,比如曹操劉備在漢中進行決戰,而此時孫權則乘機發動了對合肥的戰爭,若不是張遼的英勇合肥已歸孫權了。

而關羽與曹操在荊州決戰之時,孫權趁勢對荊州偷襲,導致關羽被殺,劉備損失半數國土,蜀國從盛世迅速步入衰落。而諸葛亮多次北伐卻不敢去爭長安等關中地區,只爭奪西涼,也是存著對孫權的防範。

7樓:烊是千璽的烊

有犄角(jī jiǎo)之bai

勢這個詞,不過du一般情況下,掎

zhi角之勢(daojǐ jiǎo zhī shì)版用的比較多一些權。“犄角”同“掎角”,指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一般細長而彎曲,上端較尖。

掎角之勢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

出處:①《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②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皆侯景叛戾,虛相陷誘,指成提挈之舉,終無掎角之勢。”

8樓:匿名使用者

詞目 掎角之勢

發音 jǐ jiǎo zhī shì

釋義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版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權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犄:牽制 [pin down]。如:犄角之勢(原指捕鹿時一面拉住鹿腿,一面抓住鹿角。後常用來比喻相互配合,夾擊敵人)。

示例 對趙軍出兵救援已有準備。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構成犄角之勢,鉗制趙軍行動。...

三國演義裡面說到的互為犄角之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啊?

9樓:匿名使用者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攻擊其他一方時,必定受到另一方的攻擊,當500人遇到700敵人時此掎角之勢可穩如泰山,自己兵力越多,敵人需要進攻的兵力就更多。

掎角之勢釋義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夾擊敵人。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掎角之勢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敵人對自己無從下手,因為分兵兩處,敵人攻擊任何一處都會有另外一方來支援,一般都是剛剛到達目的地後採用這種方式作為在駐屯方式,相對於屯兵一處更安全,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先用這種方法站穩腳跟,其他的慢慢來。

歷史上,這種戰術無數次地被軍事家所用。有用好的,也用用壞的。用好了就叫做“犄角之勢";用壞了,就叫做”無故分散兵力,讓敵人各個擊破“,這個戰術本身還是不錯的,但主要還是看使用他的軍事家的本領。

以下是掎角之勢的例子:

1、劉備投奔陶謙後,陶謙覺得劉備是帝王以後,又是仁義之君,說以說要把徐州讓給他這時候劉備堅決不受。陶謙無奈,只好讓劉備駐守徐州周邊的小沛,這樣如果曹軍來襲的話,徐州和小沛互為掎角之勢,只要一邊有戰事,另外一邊就可以立刻率兵救援。陶謙死後,劉備接手徐州,然後呂布又來投靠,劉備變把呂布也安排到了小沛,這樣也能掎角之勢

2、呂布被曹操打的退守下邳,這時呂布的謀士陳宮對呂布說:曹操遠道而來,糧草必定不足故不能持久戰。如果將軍領一部分兵馬到下邳城外的山上駐紮,由我留守在城中,這樣就能互為掎角之勢

如果曹操攻城,將軍就來增援我,如果曹操攻打將軍,我就襲擊他們後背。這樣不出一個月,曹操糧草就會吃光,他們到時候就撤退了。只可惜呂布沒有聽陳宮的話,不然自己也不會兵敗被俘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鼎立即為掎角之勢,比如曹操劉備在漢中進行決戰,而此時孫權則乘機發動了對合肥的戰爭,若不是張遼的英勇合肥已歸孫權了。而關羽與曹操在荊州決戰之時,孫權趁勢對荊州偷襲,導致關羽被殺,劉備損失半數國土,蜀國從盛世迅速步入衰落。而諸葛亮多次北伐卻不敢去爭長安等關中地區,只爭奪西涼,也是存著對孫權的防範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試想一下牛角的樣子 兩邊往中間頂 形成兩面夾擊 包夾中間那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

12樓:匿名使用者

犄角之勢: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13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呂、品,類似的,一個方塊算一個角

三國爭戰中時常出現“犄角”之勢,請問如何理解?

14樓:匿名使用者

詞目 掎角之勢

發音 jǐ jiǎo zhī shì

釋義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犄:牽制 [pin down]。如:犄角之勢(原指捕鹿時一面拉住鹿腿,一面抓住鹿角。後常用來比喻相互配合,夾擊敵人)。

示例 對趙軍出兵救援已有準備。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構成犄角之勢,鉗制趙軍行動。...

15樓:匿名使用者

相互配合,牽制與打擊敵人,任何一方都能成為牽制方或打擊方,根據形勢,具體調整。

16樓:問心道人

所謂“犄角”之勢就是指兩者之間,能互相幫助防守。一方被敵人攻擊,另一方能出兵攻擊敵人,從而使敵人不能攻打已方。

17樓:匿名使用者

犄角,顧名思義,牛羊等的犄角。一方受到攻擊另一方能夠迅速給予有效地支援。掎角之勢一般能用,但是效果比“品”字要差遠了。

掎角之勢,如從側後,或者兩邊同時發起進攻,或者切斷兩邊聯絡,或一沾即走,或假扮一軍求援領一軍等等都很容易破除。

18樓:匿名使用者

守勢可以互相支援,讓敵人必須分兵攻打,削弱對方兵力和攻勢。出擊時,左右夾攻,逼敵人後撤。所以犄角之勢往往是駐防時採取的策略。

19樓:匿名使用者

讀音:jǐ jiǎo。

犄角也就是牛的兩隻角,這是本意。若想更確切的瞭解這個詞的意思,這要從三國時期的具體情況分析。既然你提到了三國這個詞,相必對三國是有一定了解的。

大的方面來講,三國鼎盛時期的魏、蜀、吳這三國中蜀、吳互為脣齒,脣亡則齒寒,這句話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在《三國演義》中。就是說魏國若是攻擊蜀國,則吳國可派兵來救援。則蜀、吳可互為犄角之勢。

小的方面來說,三國時期出兵的時候,一般安營紮寨的時候會分為左中右三寨。則這三個營寨也可說是互為犄角之勢。書中一般會出現此類詞語解說:

魏延領左軍,黃忠領右軍,劉備則坐鎮中軍,以成掎角之勢。

掎角之勢也就是說可以起到相互依託的作用,當敵軍來襲時不至於孤軍奮戰,腹背受敵。

當然若是碰到諸葛亮給他來個“安居平五路”,那掎角之勢便成了互相牽制對方的利器,起到了反作用。

希望這會對你有幫助,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多讀幾遍三國,自然就明白了其中之意,也就融會貫通了。這是我個人意見,讀三國讀出來的,僅供參考。

20樓:匿名使用者

犄角:原指牛的兩隻角,在軍事戰中,兩隻軍隊互為倚靠,在一方受到攻擊時,另外一方能夠迅速支援.

"犄角之勢"是什麼意思?

21樓:匿名使用者

掎角之勢

他們答的不對,都抄第一個人的,寫的也不對

詞目 掎角之勢

發音 jǐ jiǎo zhī shì

釋義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22樓:此晴可待

犄角之勢:把軍隊分駐幾處,作戰時互相支援,這種形勢叫做“犄角之勢”。

犄角,原指捕鹿的時候,有人抓住鹿的角,有人扭住鹿的腳,協力合作。

23樓:匿名使用者

我查了一下《成語詞典》 解釋為:犄角之勢:把軍隊分駐幾處,作戰時互相支援,這種形勢叫做“犄角之勢”。

犄角,原指捕鹿的時候,有人抓住鹿的角,有人扭住鹿的腳,協力合作。

24樓:匿名使用者

能互相依靠支援,能互相援助。

終極三國真劉備什麼時候回來的,終極三國裡真劉備是什麼時候回來的

真劉備是個垃圾流氓,膽小怕事估計是不會回來的了,因為在金時空的終極一班裡面他有大東他們的幫助就能稱霸天下了,而且金時空裡面的享受遠遠會超過銀時空,恰恰這個真劉備貪圖享受,修這個假劉備完全是按照三國裡面的劉備設計的所以他會留在銀時空跟孫尚香在一起。假如真劉備回來的話應該是三國裡面典型的 扶不起的阿斗 ...

三國何時創立滅亡,三國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三國220 280 魏220 265 蜀漢221 263 吳229 280 魏文帝曹丕 187 226 黃初 220 226 魏明帝曹睿 205 239 太和 227 233 青龍 233 237 景初 237 239 魏齊王曹芳 231 274 正始 240 249 嘉平 249 254 魏高貴鄉...

三國演義頂立了多久,三國演義寫的是什麼時候的事?大約几几年?

三國時期重要時間節點如下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 魏 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繼位。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 吳 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正式形成。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