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春秋時期大國爭霸的概況,春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爭霸

時間 2021-09-07 08:05:18

1樓:毗沙王

王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勢力日益衰弱,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依靠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的支援。平王時,相繼任用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為卿士(相當於宰相)。平王死,桓王繼位,不想再用鄭莊公,而想改用虢(guó國)公為卿士,於是「周鄭交惡」。

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蔡、衛、陳四國之師伐鄭,為鄭師所敗,桓王被射傷。從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僅存共主的虛名。這時有諸侯國一百餘,不再聽命於天子,互相兼併,於是出現了大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

這樣的大國稱為「霸主」。各大國都想當「霸主」,於是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

春秋時期有哪些霸主,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霸」。宋襄公雖想稱霸,但並未做到。

而吳、越二國卻曾相繼到中原爭霸,影響較大。今將情況簡述如下。

齊桓公始霸 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齊在春秋前期,已是東方大國,佔據了今山東的北半部。可是公元前七世紀前半期,政治黑暗,剝削殘酷,階級矛盾一度很尖銳。

這時齊桓公繼位,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曾經商,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改革內容主要有三項:

1.「案田而稅」——這一改革是適應齊國當時的土地佔有情況制定的。當時齊國的井田制在破壞,公田荒蕪,私人開墾的田地增多,但卻不登記,不納稅。

「案田而稅」就是不分公田(井田)還是私田(開荒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壞或產量高低徵稅。這樣不僅擴大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承認了開荒私田的合法性,穩定了社會秩序。當然也實際削弱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放棄了井田制,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2.「寓兵於農」——就是把農業人口的編制與軍隊編制統一起來。齊劃都城及其附近為二十一鄉;商工六鄉,士農十五鄉。

此十五鄉每鄉二千戶,每戶出卒一人,共二千人。五鄉出士卒一萬人,為一軍。士農十五鄉組成三軍,每年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

這個辦法加強齊國的軍事力量。

3.士農工商專業分居——專業即「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而且按職業分別居住。

這樣既保證了社會生產需要,也避免了人們因謀職業生活而使社會動盪不安。

齊國改革之後,國勢日強,奉行「尊王攘夷」政策。這時山戎侵燕,齊桓公率軍北伐山戎,保衛了燕。稍後,狄人又連侵邢(今河北邢臺)、衛(今河南滑縣東),齊桓公又救邢、衛。

齊桓公救患扶危的行為,得到一些諸侯的擁護,威信大增。就在此時,南方的楚國不斷北侵,威脅中原。公元前650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鄭、許、曹等國的軍隊伐楚,與楚軍對峙於陘(今河南郾城縣東南),雙方互不退讓。

後齊、楚在召陵(郾城縣東)訂立盟約,雙方撤兵,史稱「召陵之盟」。齊桓公這次出兵,雖未與楚作戰,但卻打擊了楚北進的鋒芒,暫時消除了楚對中原諸國構成的威脅,因之進一步得到中原諸侯們的擁護。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權縣東北)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盟約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還規定同盟諸國不要亂築河堤,「以鄰為豁」;不要囤積糧食,使受災之國買不到糧;不要擅以田邑封給別人而不報告天子。這次會盟史稱「葵丘之會」。齊桓公為盟主,就是霸主,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史稱「齊桓公始霸」。

晉文公稱霸 晉是周成王之弟虞的封國。初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後以境內有晉水,改稱晉。春秋前期,國勢發展。

晉獻公時,遷都於絳(今翼城東南)。兼併了數十個小國和戎、狄部落,疆域擴大到整個汾水流域。獻公死,文公重耳繼位,對政治、經濟進行了一些改革,國勢更強大。

這時齊桓公已死,齊國轉弱,楚國又不斷北侵。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圍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北進鋒芒,在未戰之前,主動退軍「三舍」。

至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晉文公會晉、宋、齊、秦等軍,大破楚軍。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戰後,晉文公又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參加會盟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

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史稱「踐土之盟」。

晉文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

楚莊王問鼎 楚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一帶。公元前689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逐漸強大,兼併了附近許多小國。楚莊王(前613——前591年)時,孫叔敖為宰,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更加強盛。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的象徵。

楚莊王「問鼎」,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前598年,楚圍鄭,晉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bì閉,今河南鄭州市東),晉軍大敗。

史稱「邲之戰」。前594年,楚又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

《韓非子·有度》曰:「荊(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死,楚勢漸弱。

吳、越爭霸 吳、越都是長江下游的國家。吳屬荊蠻,都於吳(今江蘇蘇州);越屬越族,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時,晉曾聯吳以制楚,吳的國力也日益強大。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用楚亡臣伍員率軍伐楚,楚軍大敗,吳軍直入郢都。這時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國又乘虛攻吳的都城,吳被迫撤兵。

闔廬死,子夫差繼位,於前494年伐越,敗越於夫椒(fú jiāo孚郊,今江蘇吳縣太湖洞庭西山),圍越王勾踐於會稽。勾踐求和,請為屬國。前487年,吳築邗城(今江蘇揚州)於江北,又開邗溝,聯結江、淮,通糧運兵,大敗齊兵於艾陵(今山東泰安)。

前482年,又與晉、魯的國君及周天子的代表會盟於黃池(今河南封丘)。因當時越王勾踐又進攻吳國,夫差讓霸主與晉定公而回師吳國。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吳,夫差戰敗自殺,吳亡。

勾踐滅吳後,成為江、淮下游最強大的國家。他率師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於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成為霸主。後為楚所滅。

秦霸西戎 秦國原是活動在陝西西部的一個小國。西周滅亡,秦襄公護送平王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以岐為中心,勢力逐漸發展。至前753年,「初有史以紀事」。

大約這時,秦的經濟、文化有較大發展。秦穆公(前659——前621年)時,任用百里奚為大夫,整頓內政,獎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疆土向東擴充套件,與晉國相接。公元前645年,秦伐晉,大破晉軍於韓原(今山西芮城),生俘晉惠公。

前627年,秦又襲鄭,在回軍至餚(xiáo淆,今河南洛寧西北)時,遭晉軍截擊,秦軍的三個將軍被俘,全軍覆沒。史稱「餚之戰」。

此後,秦、晉屢有戰爭,互有勝負。但秦國為晉所阻,不得向東發展,就向西戎地區發展。《史記·秦本紀》曰: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弭(mǐ米)兵之會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諸侯國幾乎都捲入戰爭,兵連禍結,沒有寧日。中原各國所受戰爭的災害最為嚴重。鄭國在

七、八十年中,遭受戰禍七十多次,宋國遭受戰禍四十多次。楚不斷圍宋、圍鄭,許多小國也受災害。既要從楚,又要從晉,只有「犧牲玉帛,待於二竟(境)。

」因此,小國普遍厭戰。晉、楚兩個大國勢均力敵,疲於攻戰,也各想暫時休戰。「弭兵」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弭兵」運動是由經常處於四戰狀態的宋國發起的,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大夫華元向晉、楚兩大國提出倡議,雙方勉強響應,各派代表會於宋,訂立盟約。可是才過三年,楚國首先撕毀盟約,北侵鄭、衛。

公元前575年,晉、楚戰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大敗。

第二次「弭兵」運動是由宋大夫向戌倡議的。當時晉國的六卿(趙、韓、魏、知、中行、範)之間,爭權激烈,無暇外顧。楚又東面受制於吳,不敢北進。

其他小國多有內爭,自顧不暇。所以這次「弭兵之議」提出,很快得到各大小諸侯的響應。公元前546年,晉、楚、齊、秦、魯、宋、鄭、衛、曹、許、陳、蔡、邾、滕共十四諸侯會於宋,共尊晉、楚兩大諸侯國為盟主;又齊、秦兩國較大,商定不作為從屬國看待;其他原從屬於晉、楚的較小諸侯國今後要互朝晉、楚兩大國,並承擔晉、楚兩國給予的義務。

向戌「弭兵」之會是在晉、楚兩大國勢力均衡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次會盟之後,晉、楚之間四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其他國家間的戰爭也很少。這種形勢對恢復、發展各國的社會經濟,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處。

春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爭霸

2樓:抗壓吧務隊團

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

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爭霸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後做過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西周自周幽王死後,其子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

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為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孔子所著魯國的編年史《春秋》,這部史書上起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時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時代,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王室衰微、王霸迭興,諸侯竟敢問"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

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

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我國著名的詩人有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人有哪些

恩,第一個想到的是屈原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 屈原 公元前340年 公元前278年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 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 今湖北秭歸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 ...

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什麼,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冬夏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思想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內,百家爭鳴是政治思想發展的一個特徵。本文是春秋和戰國時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春秋和戰國時期歷史背景 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

齊恆公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也是春秋時期的霸主,閱讀了這個小故事,你

雨芷桖 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 1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 2 3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