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不可行,為何他六次北伐都失敗

時間 2021-10-15 00:06:10

1樓:班職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決定出山時,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分析天下大勢。,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三大戰略思想和目標:

一是強基、二是固本、三是平天下。

以諸葛亮之能力之軍事才華,為什麼傾盡全力的六擊卻不能一中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形勢已非。荊州一丟,吳蜀聯盟名存實亡,實際上已經註定蜀漢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了。之後,諸葛亮在晚年明知不可為的情況發動的北伐,是因為他覺得「時不我待」了,他要奉行對劉備的8字承諾: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6次北伐都屬於「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其次,內有隱患。蜀國的地理以險峻著稱,這樣的位置適合防禦,而不是主動出擊。因為一旦進軍,行軍和糧草都是一件有困難的事。

而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從漢**關,一路上地勢險要,運輸困難。這個從六次北伐,幾乎每次蜀軍都會出現「食不果腹」的慘境,有幾次甚至直接因為糧草供給不足而退軍。雖然後來諸葛亮發明了「木流牛馬」來運糧,但這樣也只能暫時緩解運糧難的問題,而不能根本上消除糧草隱患。

最後,求穩怕亂。蜀將魏延曾對諸葛亮提出「奇兵出子午谷」的建議,這條計雖然存在風險,但在當時的情況看來,很有可能一舉拿下長安,從此蜀軍就能長驅直入進入中原。結果謹慎有餘、激情不足的諸葛亮並沒有不採納,使得蜀軍失去了最後出奇制勝的機會

2樓:海綿飽飽

因為他的內部盟友出了問題,劉備麾下的第一虎將關羽卻憑一已之力打破了諸葛亮的整個戰略格局。

3樓:kitty_相凝

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沒有算到好的時機,所以都沒有成功。

4樓:網路小嶽嶽

出山出的太早了如果再晚點兒出山就好了,成就可能比現在還高

5樓:匿名使用者

他應該是沒有算好時機,打仗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6樓:看社會時事

諸葛亮六次北伐失敗可能是,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具備。

7樓:子衿悅史

六次北伐失敗乃是蜀**備兵力等各方面都比不上魏國。

8樓:

可能是諸葛亮當時的時機不對,所以才會失敗的啊。

9樓:雅俗共賞

1.隆中對是偉大的策略。2.關羽失荊州。

3.諸葛亮北伐失敗。後來劉備沒了,諸葛亮盡心輔佐劉備的兒子,但是這個時候蜀國的軍力已經不強,劉備的兒子也不強,所以只能諸葛亮在老年的時候出師北伐,但是荊州已經失去了,蜀國的軍力也很弱,諸葛亮自己又年老,種種複雜的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諸葛亮北伐6次都失敗了,最後諸葛亮自己都感嘆,反正努力過了,只能聽天有命了。

如果沒有意外事故的發生,諸葛亮的隆中對是非常管用的,但是後來大意失了荊州,劉備又進行了一系列不按計劃的軍隊部署,造成了整盤計劃的崩盤,也間接導致了諸葛亮6次北伐都失敗的局面。

10樓:小

三顧茅廬中大家都知道劉備請諸葛亮下山,因為劉備誠意滿滿,諸葛亮被這樣的誠心感動了,所以決定下山,並道出了自己的對天下大勢的想法。在隆中對中提出來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強固根基,鞏固自身,平復天下。在有這樣的理念支撐著的情況下,北伐的失敗可以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形勢已經不像之前一樣了。現在荊州已經丟了,吳蜀的合作就是一個空頭的名號在,事實上這也註定了蜀漢沒有機會一統天下。後來,在晚年的時候,諸葛亮在明明知道不行的情況下還是發動了北伐,是因為他覺得時間由不得我了。

主要是為了當初的一句承諾,六次的北伐都是盡力,聽天命吧,好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次,內部隱患較多。在地勢中,蜀國是非常險峻的。而這樣的地勢適合做防禦工作,並不適用於主動出擊。

如果一旦出擊,在運輸糧食和軍隊布戰時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諸葛亮的每一次出軍都是在漢中關,那裡地勢更加險要,運輸難度大大提升。六次的北伐中,每次都會出現吃不飽的情況,有幾次還因為糧食鏈供不上來退軍的。

諸葛亮也發明了木流牛馬來運輸糧食,但這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運糧的問題。

最後,在求穩定中又怕亂。曾經蜀國的將軍魏延對諸葛亮說過「奇兵出子午谷」的提議。雖然這條建議存在風險,但是在那時的情況看起來,有很大的機率可以拿下長安。

這樣蜀軍就直接進入中原,結果呢,諸葛亮太過於謹慎,又沒有激情。所以這條好的提議就這樣浪費了。也就導致了蜀軍失去了一個關鍵制勝的機會。

歷史揭祕: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什麼會失敗

11樓:天蟾如月

因為諸葛亮畢竟只是抄一個謀士襲

,而當權者並非是他。正確的意見只有通過當權者的採納和組織起相關的行動才能夠實現。

隆中對的基本戰略構想完成後(三足鼎立),蜀國的組織狀態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預想發展。以至先丟荊州,再失劉備以及蜀中主力,不得不回到原點重新等待時機。時隔九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

注意這時已經失去了荊州的聯動(攻魏對東吳無利可圖,因此始終只是應付蜀國之請),使得曹軍能夠集中兵力專心反擊蜀國的攻擊,諸葛亮已經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隆中對之最終效果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12樓:不重名好難啊啊

隆中對本身就是個錯誤,魏國兵力數倍與蜀國,千里之遙兩地分兵令自己首尾不能內兼顧,這是自尋死路。

容佔著荊州想聯合孫吳,這是痴人說夢。從漢中想要奪取天下,糧草消耗數倍於敵,非兵行險招不可,但諸葛駁斥魏延之計只為求穩,試問對方兵力糧草都數倍與你求穩咋贏?兵法講究打仗前要講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就是把當時已經下野的司馬給拉了回來平白無故增添對手。地利的話從來沒聽說過四川方便進攻其他地方的。至於人和,曹魏佔據中原自古人才輩出,諸葛又只會用舉孝廉這一招,就這土法連他自己都發現不了,最終導致蜀國無大將的局面,有魏延也不知道用(劉邦在位時魏延什麼待遇?

漢中太守。和關羽的荊州太守並列為兩大門神,連張飛都只是個巴郡太守,巴郡是個徵兵處)。

13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的策略來

是三分自天下,以待時局有變。但關羽不顧東吳,擅自出兵閥魏,雖然攻下樊城到被曹仁擋在襄陽城下,吳軍後面捅刀導致荊州這個跳板丟失~後劉備為報仇壓上所有本錢,興兵閥吳,最終夷陵之戰搭上了蜀軍將士~從此刻期起蜀國就失去了機會,多次北伐僅僅是為了移駕國內矛盾而已,對手還是穩重的司馬懿~所以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諸葛亮隆中對是怎麼說的呢,諸葛亮隆中對所說的話是什麼,原文

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佔據州 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藉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

隆中對中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勢,《隆中對》中諸葛亮是對什麼時期天下形勢的分析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 蜀,此用武...

《隆中對》中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式?為劉備提出了什麼策略

穿越人海只為你嫣然一笑 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原文根據 因屏人曰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 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