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司馬懿為什麼是最後的贏家

時間 2021-10-28 00:21:04

1樓:

司馬懿成為最後的贏家我覺得有下面幾個原因:

1、三國後期,英雄凋零,古語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之說,這個現象不光出現在蜀國,其他兩個也一樣,翻看三國曆史,後期都沒拿得出手的人來了。當然這個政治需要有關,亂世的時候,領導都不拘一格求人才,政權穩固了,一般領導了都不會求大才,只要一些穩重的人,守江山,這個時候就沒人能抗衡司馬懿了

2、三國中,魏國最強,又是北方軍隊,多遊牧民族,擅騎射,所以魏國統一中國,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的,縱觀中國歷史,幾乎都是從北往南統一中國。那魏國的司馬懿當然統一中國的機會比較大

3、中國古代皇家的通病,小皇帝,一點屁孩當皇帝,這樣就給了權臣發揮的空間,司馬懿就有了崛起的機會,當然司馬懿的孫子也重蹈覆轍,成全了其他人

4、司馬懿並不是一無所有,司馬家本來就是大族,在三國時期,士族的力量是很大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見了大族,都客客氣氣,別人還不待見他。沒辦法,那時候當官的都是士族,你查下九品中正制就知道了,而司馬懿的家族的影響很大,得到了魏國大部分將領,大臣都支援。所以他是有力量推翻皇帝的

所以說司馬懿成為最後的贏家,還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2樓:

說道司馬懿樓主您可能不知道。 他是當時魏國乃至天下唯一可以和諸葛亮抗衡的謀士,他也是三國裡面少數可以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統帥。

三國歷史裡面這種人才無外乎只有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曹仁,呂蒙等等等等小將都有缺陷。。)

說道司馬懿的能力那是在曹操晚期,他崛起的比較晚,他的出現出事曹操對劉備戰事的重大轉折點(之前的戰事多有失敗,全敗諸葛所賜)

司馬有很大程度阻止了諸葛6出岐山,曹氏第三代時期魏國分兩派,大將軍曹真和司馬懿。他們是最大權利的代表,司馬懿估計裝病,把實權全部讓給曹真,結果曹真被諸葛亮打敗數次,魏國不得不重新重用司馬懿。

從此司馬懿開始壟斷魏國的實權,兵權。他的兒子司馬昭更是在後期直接廢掉了魏主。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基本上就已經把爪牙完全深入魏國內部了。

結論:司馬懿是個人才

3樓:

主要怪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操沒有荀彧等代表士族的支援不敢稱帝,可是兒子曹丕為了稱帝,就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來拉攏北方士族的支援,而這個制度卻加大了士族的權力,而司馬懿所在的司馬家族就是非常大的士族,在北方基本就算是最大的了,又因為司馬懿軍事能力很強,兵權也慢慢轉移到他手裡,然後隨著時間的,權力不斷變大,司馬家族的野心也就不斷加大,然後呢權力到一定程度,取而代之,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司馬建立晉之後的幾個朝代更替的速度非常快,我覺得也基本是因為這個士族的權力問題,感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混亂。

所以感覺跟司馬懿沒有太多關係,而且三國也沒什麼贏家。

4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懿什麼都勝過諸葛亮?這個我不這麼看,諸葛亮輔助劉備創立蜀漢江山,鞠躬盡瘁,劉備死後,盡心盡力輔助阿斗,從這兩點來看,諸葛亮有著非凡的智慧和強大的人格魅力.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折戟沉沙,但是進攻一方肯定是出於劣勢,而且那時候魏國國力富強,蜀國幾乎是內憂外患,內有宦官干預,孟獲造反,外有吳國的離心離德,魏國的虎視眈眈.

諸葛亮運用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對孟獲七擒七縱,安定內部,由此看出諸葛亮確實有著強有力的政治手腕.從這麼幾點來看,諸葛亮絕不遜色於司馬懿.說起來,司馬懿值得稱道的是,懂得韜光養晦,並且在不被重用的時候,還能將自己的才能展現,讓曹睿重新起用他,然後通過抵禦諸葛亮,獲得朝廷的敬重,建立自己的威信.

通過這麼一系列的行為,加上他深知權謀之術,將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膝下的兩個兒子又是非凡之輩,祖孫三代建立了晉國,不得不說,司馬懿教導兒子還真是有一套

5樓:被放逐的先知

老實說,他之所以是最後的贏家,是因為曹操死太早了。

曹操在世時司馬懿不受重用,因為曹操曾說過:此人鷹目狼視,不可以賦以兵權。

換言之,要是曹操再多活幾年,老馬完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利用各種優勢保住了魏國得到了君主的信任,

為他的兒子今後得到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終極一生都沒能統一中國,但是他的兒子在叛變得到魏國後統一了中國,成為真正的皇帝

7樓:匿名使用者

1.他是三國後期 對敵東吳和諸葛亮的主要人物 對曹家也是忠心耿耿

2.他把魏國的兵權 從曹家手中奪了過來 並交給了他的兒子 這才有了三國歸晉 司馬家的興起是從他開始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他孫子統一了三國,他憑的是宰了有地盤有兵權的曹爽。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他讓魏國一統天下,可是等到魏一統天下,國力衰微了很多

並且司馬懿手握兵權,輕而易舉從魏主手上奪得江山

10樓:濁世假公子

從歷史上看 司馬懿是被逼無奈的

當時他的功勞太大了 曹氏要殺他 他出於自保 一不小心就把曹魏滅了~其實綜合來看 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形象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家他最後依靠自己的隱忍以及智慧 贏得了三國後期的大勢以上~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因為晉朝就是由其後代建立,其功勳自然巨大。

二:記得曹操有在潼關與馬超相拒時利用離間計**韓遂與馬超關係時,與韓遂見面,城上士兵湧去看曹操,曹操說了一句話,大意為:我並不是四眼雙口,不過比常人多些智謀而已。

而司馬懿也一樣,憑的就是這點。

三:史書記載司馬懿容貌,甚為有心計,並且懂得修心養性,以待時機。這是最值得推崇的,不過現代人複製他這方面成功時,需要確定自己的綜合素質,不然則會貽笑大方。

三國時的司馬懿為什麼是最後的贏家

12樓:__促

司馬懿的忠奸評價

一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

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后,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併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

若說司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先看司馬懿生平,本為曹魏帝國守護的方面。

以軍事而言,攘外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安內有盈旬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毋丘儉及諸葛誕合稱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家所平定,不過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

內政方面,**補給,使前線無後顧之憂,曹丕還認為「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的司馬懿有當年劉邦的蕭何之風,比較起蜀漢向有糧盡退兵的傳統,曹魏軍事佔盡優勢的其中原因之一,後勤保持不斷的功勞,首當其衝。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槽渠,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結果灌溉良田廣達數千頃,國家因此得到充實。

時間上,曹丕享年四十,曹睿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過七十又四,剛好多司馬懿一歲。而司馬懿光是從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學椽起算,至嘉平元年發動誅殺曹爽止,獻身曹家長達四十一年,成就可歸納成「出將入相」。人生七十古來稀,若是司馬懿七十歲就死去,就沒有後來的誅殺曹爽之事,因此司馬懿安內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該如何評價。

次看曹爽對魏主曹芳的忠誠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與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遷太后回永寧宮,分割郭太后與曹芳相隔兩地。一方面又擅權獨斷,除了廣佈黨羽,還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無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

二方面又廣納諸妾,連曹睿的後宮佳麗都不放過,又使用皇家專屬的技術員、樂隊、還有武裝禁兵,身為臣屬卻用君王節度,僭越之心,儼然以皇帝自居。雖然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但是曹爽既佔曹睿的才人,又用曹睿的師工、鼓吹、禁兵,曹睿生前還是魏國皇帝之尊,曹爽忝為輔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馬懿討伐曹爽正好是清君側,為魏國盡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辭在先,後來卻又接受,不會是謙虛。曹操雖三辭丞相,但是後來還是接受成為漢相,但司馬懿對丞相、九錫、郡公等,在世時侯,堅辭不受,若有野心的話,早就欣然接受。甚至於還上表呈現惶恐,萬一四面八方的人會怎麼評價為臣的議論。

司馬懿沒有假辭而不受,放棄**厚祿,終老一生。曹操雖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環境佈置好,大翦漢室,將機會留給曹丕;而司馬懿始終沒有對曹家作出設計,魏國後來發生不少叛亂,司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說,尚且言之過早。

陰謀論者常以「南諸葛,北司馬」並稱,其實不然,與其說是權臣奪佔,不如說是君失人心。

君臣異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強,空穴無風,其來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漢末的少帝及獻帝,國家政局非常不穩,諸臣虎視眈眈,不只司馬一族。漢獻帝無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無力對抗曹爽及司馬懿,無奈何大勢已去,曹芳已經不如當年的曹操、曹丕等強君之姿。皇權的沒落正是司馬家興起的原因,興其說是權臣進逼,不如說是君弱敗象。

**衰微而沒落,諸臣奮起有機會,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現象。曹魏君權旁落,宛如東漢君權弛敗,並非來自何進、董卓、曹操、袁紹及黃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無力控制,地方紛紛脫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歷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馬懿不過反擊曹爽,對魏室而言,司馬懿剷除曹爽之行為,亦為清權臣而護皇位。雖然司馬懿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認的,除去曹爽確實有益於皇帝曹芳被權臣把持。

或曰司馬懿不過是為了取代曹爽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與其憑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檢視實際發生的經過。首先曹爽擁有「封侯領邑」、「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等權臣之實,司馬懿拒絕取代皇室或九錫,甚至「固讓相國、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員及儀式,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司馬懿則是恭敬地以臣屬事君,而且沒有任何對皇室的侵犯。

不管是虛偽也好、或有心也好,總之司馬懿護衛皇帝與曹爽欺凌皇帝的行為,兩相比較,可察君臣分際優劣。

從反面來看,司馬懿萬一在高平陵失敗,或是司馬師及司馬昭等子孫不肖,綜觀司馬懿生平,還是功大於過。一如毋丘儉、諸葛誕的叛變雖失敗,雖打成敗者為寇,但仍不乏有佳評;換句話說,司馬懿若不幸失敗,以敗者為寇的眼光來看,還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績。但有趣的是,司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孫也成功,結果反而司馬懿有奸臣的評價,好像成功的批評比失敗的讚揚還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奪,就有點張冠李戴。實際上真正動手行篡奪另有其人,司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漢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歸於曹操,就是歸於司馬懿。若以篡奪來定罪,司馬炎與司馬懿之間還隔著司馬昭,司馬懿要稱為奸臣太冤枉。

而司馬懿高平陵事變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權臣,就身分而言,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互鬥政變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雖《三國演義》渲染造成負面評價,但是司馬懿的惡名卻始於永嘉之亂的石勒,挾帶私恨摧毀司馬宗廟,再加上晉室南渡,士家門閥攏斷南北,民間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馬懿。後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編修晉書時,也不鼓勵效法司馬懿,所以評價也不高。

冤有頭,債有主:行廢帝之事為司馬師,命殺帝之事為司馬昭,就篡位之事為司馬炎,若要論奸說惡,還輪不到司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觀念,既然事魏,終為魏臣,司馬家最後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馬懿。

子孫連累祖先,責無旁貸,這亦令司馬懿所死不瞑目。

後世評價何其嚴厲,正如任重而道遠,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事有好有壞,陟罰臧否理應公平,毋須顧及當局者迷後,更可審慎斟酌。

司馬懿的一生而言,雖有晚年的高平陵事變,不過早年的貢獻卻可仔細推敲。固然殺人罪孽必須譴責,但是建設杜稷的讚揚,是否到了現代,還是必須吝惜呢?司馬懿固然有作錯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對的地方,在針對其錯事批評之餘,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態來看待造福功績,給點掌聲呢?

這正是當初為文的感嘆。

去爭誰比誰強並無意義,事實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鑽死腦筋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有沒有破解彼此之間的戰略或戰術,今人未必比當事人更清楚。至於偶然與必然也不再多提,因為邏輯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當字典多費脣舌。就「諸葛亮一生未曾打敗過司馬懿」而言,這不過是一件事實的陳述,另外的角度則是「司馬懿一生也未曾打敗過諸葛亮」,事實同樣成立。

因此這不代表誰的能力強,抑誰的能力弱。若要扯什麼打敗的定義,戰爭目的的達到,那顯得冗事多餘而未命正鵠。以事實陳述來推斷能力評價,立論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敗過夏侯懋」,正是譏刺原來「夏侯懋是一個魏延打不贏的三國英雄」,說出來的事實固然正確,但是卻有未說出來的謬錯。

黑白分明並不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則就是偏見與侷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場來論司馬懿,當然是批判**詐騙;若反觀站在司馬懿的立場,似乎反倒是為了保身自衛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則非司馬懿,歸司馬懿則非曹爽,各為其人而結論不同嗎?這當然是否定的,會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仍然淪陷於當局者迷惑的處境。

殺人滅門的事,不會因為處境不得已而變成正當合理;被殺的受害者,當初真的無辜得罪不該死嗎?

高平陵事變怎麼說都是司馬懿的汙點,不過司馬懿七十一歲以前的出將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視。不會因為一片葉片長醜而批評整株樹惡劣,更不會因此而說整個森林破敗不堪。森林裡頭又不只一顆樹,一顆樹的葉子何只成千上百。

雖然一粒老鼠屎可以敗壞一鍋粥,但是這不代表整鍋粥都是同樣的惡劣,孰知未受汙染前的整鍋粥不是優良得晶瑩剔透?

以偏蓋全則失之全貌,雖有優缺,何不在優點讚揚,而在缺點批評呢?現在流行以一小汙而抹黑所有優點,或者以美化漂白來遮蓋汙點,反變成隱惡揚善或諱言頌醜,失其黑應其暗,明屬其亮的應有特性。

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字什麼,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的結局是什麼

化騫澤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 251年,享年約72歲,性別男,河內溫縣孝敬裡 河南溫縣招賢鎮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 虞 夏 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

三國群雄爭霸,為什麼司馬懿可以笑到最後

因為司馬懿對自己,對別人都有清洗的把握,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唯有活下來,才能勝利,司馬懿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笑到了最後。因為司馬懿這個人還是比較能裝,會忍的,所以他才能笑到最後。司馬懿就像一匹伏虎,一直在等待機會。司馬懿之所以能笑到最後,並不是說他能力比別人強計謀比別人好,只能說他真的很能忍,不放棄希望...

司馬懿勸曹丕稱王是否是明智之舉,三國司馬懿勸曹丕稱帝,是想算計他嗎

是的,因為司馬懿是輔助著曹丕的,曹丕心中也是有點想稱王的,但是找不出理由來撫慰朝廷,所以來找司馬懿說理由,其實曹操跟曹丕說永遠防著司馬懿,心中還是想殺司馬懿的,所以便用這個問題來考司馬懿,司馬懿是個明白人,他想到曹丕的心裡去了,其實司馬懿也有些無奈的。 個人覺得是的 因為當時曹操新死,朝中大多勢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