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登基後改國號為什麼,揭祕,為什麼武則天登基之後改國號為「周」

時間 2022-01-17 08:10:06

1樓:風雨過後

武氏自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

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

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

後,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

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

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

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

周」。武則天作為歷史公認的女皇帝,她的很多事蹟都被人們關注。武則天在位期間除了實施許多新的法律政策,還將國號改為「周」。為什麼要把國號改為周呢,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祕密。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後來將唐朝改名為周朝。由此,不禁讓大家猜想了起來,武則天名為武媚娘,夫家是唐朝李氏,該國號,不改為李朝,也不改為武朝,為何改為周呢?

據調查,武則天的父親是武士彠,曾被封為「周國公」,可是隻憑這個就讓她定國號為周,也太不可能了吧!其實,據史料調查,武士彠確對李唐建國有功而受封,但不是「周國公」而是「應國公」。

武則天登基為帝,而中國人做事都要講究禮儀,要遵循名正言順,若要登基就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政治力量和一個名正言順的顯赫身份。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身份才能讓武媚娘成為武則天這個一代女皇呢?

據研究,在我國的周朝時,周朝的國君為姬姓,周平王遷國都為洛陽,將西周改名為東周。而周平王就有一個小兒子,叫做姬武,而姬武的後人慢慢的都改姓為武了。武則天見此,就說自己就是姬武的後代。

武則天又考慮到西周有上千年的歷史,經歷了800年,形成了濃郁的中國華夏文化,深得百姓們所景仰,就想仿周朝而效之。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來,惟周、漢而已。因此,武則天該明為周朝,也是想要突顯自己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想讓唐朝如周朝一樣,讓國家深得敬仰。

原來所有事情的背後都是有隱情的,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這個看似很難理解的問題,只要你追溯根源,就一定能找到故事背後的原因。不管武則天是不是攀親戚,是不是真的景仰周朝,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想將國家經營得強大起來!

2樓:來自東渡苑謙虛的天青石

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號為「周」?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王朝的更替,被稱為「改朝換代」,而各朝立國都要非常選個響亮的國號。歷朝的國號,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比如漢朝。劉邦率部參加了秦末農民起義,秦朝被推翻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漢朝的得名,是源自劉邦受封的「漢王」。

再如隋朝。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享國38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丞相楊堅,北周覆亡。

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隋朝之所以為「隋」,也是與楊家祖上有關——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隨」為「隋」。

還有唐朝。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稱帝前是世襲的唐國公。李淵的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

北周閔帝受禪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李淵七歲時,其父李昞病逝,於是襲爵為為唐國公。所以,隋朝滅亡後,李淵就以「唐」為國號了。

那麼,武則天代唐自立,建立新朝,為何稱為「武周」呢?「武」字好理解,因為她姓武。而「周」字與武則天一家又有什麼關係呢?

據史料的記載,武則天之所以取國號為「周」,是與其「遠大的政治理想」相關聯的。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 一年後,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改紫微城為太初宮,由太后臨朝改制。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遂「改唐為周」,定都洛陽,自己加尊號為聖神皇帝。

武則天之所以要「改唐為周」,其意是要效法周代。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當時的唐人看來,惟周、漢兩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漢法,武則天卻認為應承周,以「周」為號,也是為了表明她要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

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武則天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武則天執政期間,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產,戶口數由652年的380萬戶,增長到705年武則天退位時的615萬戶。

武周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後期知人善任,號稱「君子滿朝」的婁師德以及狄仁傑,「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置北庭都護府。近代歷史學家給予武周很高的評價,稱其「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神龍元年(公元705),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前後歷時23年的武周政權告終。當年十二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

3樓:麻豆影視解說

武則天為什麼定改國號為「周」?還真會往自己臉上貼金!武則天為了名正言順當皇帝,都找了啥藉口?

4樓:劇菁英

當時的武則天登基以後,把唐國的國號改為大周。他做了皇帝以後。

5樓:哀芷雲

因為每位皇帝繼位後都要改國號,證明這是自己打理的江山。

揭祕,為什麼武則天登基之後改國號為「周」

6樓:匿名使用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登基大典在神都洛陽隆重舉行。武則天「革唐命」,定國號為周,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據《姓纂》記載,武則天的武姓**於周平王之子。

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孃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紋路,形狀就像個「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後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而武則天自認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孫。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當時的唐人看來,惟周、漢兩代。

唐太宗治世崇尚漢法,武則天卻認為應承周,以「周」為號,也是為了表明她要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 。被中國古代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復周禮」,因此,武則天以「周」為國號就是在實踐孔子的遺志。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武則天登基時,改國號為"周",那時候到底是唐朝還是周朝?

7樓:黛青柏樹

是周朝,武則天是以周代唐,她死後,李唐皇室即位,復唐國號,用歷史嚴格的學術觀點來說,是周朝。

至於為什麼習慣上說她是唐朝皇帝,我想有幾個原因吧,1,她即位後並未廢李唐社稷,依然尊唐,社稷在,所以可以說她是唐。2,他的老公是唐高宗,繼承者也是李唐皇室。

3,她的統治具有明顯的貞觀遺風,並以唐為正朔,政治上並未完全否定唐。

8樓:跟著感覺貼

一般是這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人父親姓李,母親姓周,兒子隨了母親姓也姓周,但按照中國宗族理論此人仍屬於李氏家族,以後他兒子也可以改回李姓。

武則天夫為李唐,子為李唐,雖篡改國號但無法改變本質

9樓:天子七軍

嚴格說是周

但如樓上所說,無論她的前身,還是她的周朝,還是他的繼承人都是唐朝的皇室,

如同是一個大家族裡由男性族長暫時換成女性族長,最後還是由男性族長接過女性族長的位置一樣,這個宗族沒有改變,只是對外的稱謂暫時的改了下

10樓:博遜

當然算啊~嚴格來說她是大周皇帝,

但是畢竟她老公是唐朝皇帝,她的繼位者也是唐朝皇帝,習慣性的還是把她在位的時候算在唐裡

11樓:agnes波爾卡

那時候就叫大周朝了

因為時間實在太短,而且她最後還是讓位給了兒子恢復了李唐王朝,所以通常把她的大周忽略掉了~~

唐朝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洛陽遷都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

2、難攻:西控崤、函之險。

3、易守:東扼虎牢、黑石等關;

4、資源豐富: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

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實原因

1、政治上的原因

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為藉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

陳嶽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2、地理位置的原因

從地理位置來看,洛陽適宜作國都。

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

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

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13樓:金果

洛陽遷都原因如下: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為藉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

「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陳嶽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

「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武則天曾改國號為周,為什麼歷史上仍稱唐

1高宗在時就已經是武則天執政了。當時並稱為雙聖,也算是唐的一分子。政策上也基本延續了唐的政策。2武則天沒有把位子傳給武姓後人。3武則天在世時就已經恢復唐的國號。4武則天去帝號讓位給李顯,自稱則天皇后。死後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5還有從歷史的正統延續來看,紀錄正史的應該也不會持很正面的態度,就比如王...

為什麼武則天要殺狄仁傑,武則天為什麼對狄仁傑那麼好

狄仁傑的這些想法,武則天是否知道,我們無從得知。但狄仁傑的人品和才智,則是武則天早已注意到的。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 公元607年 比武則天大十七歲,在武則天即位之前,曾擔任過幷州都督府法曹 大理丞 侍御史,寧州和豫州刺史等職。據說,他在做大理丞時,到任一年即處理了一萬七千個遺案,無一人訟冤,以辦案公...

武則天狠嗎?5,武則天為什麼那麼強

一將成名萬古枯,歷史上登上皇位的人哪個不是滿身的鮮血,其實之所以會這樣說武則天,只是因為她是女性。千古第一殘忍之人,可能也是由於她是女性,相當皇帝的阻力更大,殺的人也就最多,殺了二十多位宰相,殺絕了太祖太宗的兒子,殺過自己的姐姐 女兒 兒子 兒媳 女婿 外甥女 侄子 侄女 孫子 孫女 侄孫 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