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的歷史,清朝雍正時的歷史

時間 2022-01-20 06:50:06

1樓:匿名使用者

康熙十四年,年僅一歲的二皇子胤礽被立為太子。當時已有的兩個皇子中,皇長子是庶出,生母身份卑微,而胤礽系孝誠仁皇后所生,符合立嫡長子的傳統,名正而言順,地位還是很穩固的。立為太子後,康熙對他悉心教育,最初似乎也頗得寵愛。

但胤礽其人,才智平庸而性情貪婪,以至廣收賄賂,專權結黨,使康熙漸漸對他感到失望。2023年,在征討噶爾丹途中,康熙身體不適,急召留在京城的太子胤礽來行營。胤礽趕到時,康熙躺在床上,胤礽臉上卻未流露出焦急與擔心,康熙十分不滿。

2023年,康熙大封諸皇子,讓他們參與政務,後又逮捕了太子的親信索額圖,廢黜之意已初露端倪。胤礽也感到很惶恐,經常偷偷察看虛實,在隨康熙去圍場途中竟然半夜三更掀開康熙帳幔向內窺伺,使康熙極為恐慌,疑心太子要害他。至康熙四十七年(2023年),終於把太子廢黜了。

三十多年的太子一旦被廢,本來不可能覬覦皇位的諸皇子一下子有了一朝君臨天下的機會,這使本來就明爭暗鬥的諸皇子間矛盾驟然激化。為了扼制諸皇子的爭鬥,無奈之下,康熙於第二年夏天覆立胤礽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2023年)十月,太子第二次被廢。

兩次廢立太子使暮年的康熙非常傷心,此後太子之位一直空缺,凡奏請選立太子的大臣都受到嚴辭訓斥。但是,太子可以不立,未來由誰繼承帝位卻是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在康熙晚年,先後有幾名皇子成為康熙考察的物件,其中最引起人們興趣的是十四皇子胤禵。

胤禵與雍正是一母所生,但他與雍正的關係並不好,反而與雍正的政敵八阿哥相親厚。康熙四十七年八阿哥因奪嫡而被鎖拿時,胤禵捨命相保,把康熙氣得火冒三丈,甚至要抽出佩刀當場殺死他。胤禵勇猛善戰,年僅二十三歲即隨康熙出巡塞外;康熙五十七年,年僅三十的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手握兵權,可見康熙對他的器重。

在他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給他的硃諭、硃批中有很多寄予厚望的話,比如:「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讓人覺得意味深長,似乎是在傳授他為君之道。但直到康熙風燭殘年時,胤禵依然在外帶兵,沒有被召回,又令人費解。

有論者據此以為胤禵性格粗魯,康熙實不想把帝位傳給他,但因他軍功赫赫,恐怕對繼位的新君構成威脅,故將他遣往邊陲,遠離京城這個權力的中心。還有一種說法來自雍正手編的《大義覺迷錄》,說是康熙從未看重過胤禵,實在是因為厭惡他才將他遣往邊陲的,而他的大將軍也只是虛銜,實際統轄的兵力只有幾千人。

康熙在世的最後幾年對雍正的倚重卻是很明顯的,康熙六十年和六十一年,令雍正代行冬至祭天之禮,這是極重要的委任,這件事後來被論者認為是將傳位於雍正的暗示。康熙六十一年(2023年)十一月十三日,時年69歲的康熙皇帝在京西暢舂園崩殂,臨終將帝位傳給皇四子胤稹,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2樓:匿名使用者

看湖南臺每天十點的宮_電視劇

清朝雍正時的歷史

3樓:溫州祥成不鏽鋼

清朝的選秀,是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的。

清朝後妃制度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比較簡單,順治帝時有所改進,康熙帝時後妃制度日漸完善。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儲秀宮。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在八旗子女內部「選秀女」形成定製以後,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輕的旗籍女子被選到宮中,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這些女子中挑選,有的秀女還有可能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親。

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

嘉慶六年(公元2023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經過選秀女這一關之後,才能論及婚嫁。秀女年滿十三歲稱「及歲」,超過十六歲稱「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再參加挑選。

如因故未能閱選者,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否則雖至二十餘歲亦不能出嫁,違者將受懲處。凡應選的旗女,在未閱選前私自與他人結婚者,也將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即便是因為殘疾不具備選秀女的條件,也要經過各旗層層上報,最後由本旗都統呈報給戶部,再上奏皇帝認可後,才能免選。

第一次挑選

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後彙報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選看秀女後,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

第二次挑選

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

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

二次挑選後

選秀女由戶部主辦。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時間一到,由戶部行文八旗各都統衙門、直隸各省駐防八旗及外任旗員,將適齡備選女子呈報備案。每屆入選日期,均由戶部奏準,然後通知各旗,具備清冊,準備入選引看之日,秀女們都在神武門下車,按順序排列,由太監引入順貞門,讓帝后們選看。

史料記載

史料中曾記有嘉慶、道光年間選秀女的經過情況:挑選八旗秀女時,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始行。

首先是正黃之滿洲,繼而蒙古、漢。接著是鑲黃之滿、蒙、漢軍,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

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依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直至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依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

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俗謂之排車……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留者,謂之格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

入選秀女,凡獲得皇帝封號者,至死不得出宮另嫁。

清朝時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4樓: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熱河和南苑行獵之後「偶感風寒」,住在暢春園休息,命皇四子胤往天壇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惡化,至夜間猝然逝世。

據說康熙駕崩之前曾經將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允、皇八子允、皇九子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後事,並命隆科多草詔傳位於皇四子胤。

康熙駕崩7天后,隆科多公佈了康熙的遺詔,宣諭:「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幾天後,胤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雍正元年。

擴充套件資料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最後參與皇位鬥爭的這9位皇子,最後四阿哥胤禛獲勝,繼位成為雍正帝。

九子奪嫡每個人的下場:

1、老大胤禔,是惠妃的兒子,一直不走正道。在妄想當上皇帝的路上,老大雖然也立過戰功,但是後來卻用喇嘛教的魔鎮之法打算謀害皇太子,最終被反噬。餘生都在監獄中度過。

2、老二胤礽,是康熙立的皇太子。本來可以順理成章當上皇帝,無奈自己的兄弟能力太突出。心切的老二為了順利登上皇位,開始結黨,這就犯了康熙最大的忌諱。

於是太子位被廢,胤礽被囚禁至死。

3、老三胤祉,只是一介書生。估計本人對於皇位 也沒有太大興趣,只是皇子不急,下人急啊。他的手下卻是積極結黨,希望三阿哥登基,因此,事發之後,無辜的老三在康熙朝的時候就被削了爵位,自此再沒一點爭位心思。

4、老四胤禛,隱忍內斂,城府極深,能力出眾的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5、老八胤禩,胤禩生母出生卑微,只是因為美貌被康熙選為妃子。不過,胤禩最終未能生出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實力太弱,而是風頭太盛了。胤禩的大張旗鼓卻是顯示出了其出眾的能力,卻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雍正四年,死在獄中。

6、老九胤禟,十分聰明,喜好研究化學「毒物」。後來也是雍正四年死在獄中,據說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

7、老十胤俄,其實老十的能力並不突出,單論能力是最沒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是他卻力挺八哥。最終被雍正派去守陵,直到乾隆二年壽終正寢。

8、老十三胤祥,是最挺雍正的一位。所以,如果胤祥沒有因為疾病早逝的話,肯定會受到雍正的重用。

9、老十四胤禵,雍正的胞弟。軍功卓著,能力極強,深受康熙喜愛,不過在政治鬥爭中頭腦不如雍正。最後病逝於乾隆年間。

5樓:筱鴨電影

雍正繼位有兩種說法:

1、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

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2、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擴充套件資料: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駕崩於暢春園。按雍正自己寫成的《大義覺迷錄》所言,康熙臨終時將遺言宣付負責禁衛的隆科多,由隆科多傳口諭,令雍正入繼大統。

據《上諭內閣》記載,三日後即十六日,胤禛公佈了所謂遺詔,且只宣讀了滿文字。無論如何,從中可以證明一件事:即現存所有「康熙遺詔」,至少都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後再行做成,在十三日康熙帝駕崩時,只有口諭而已。

因此,這次三體文字合璧的遼詔,恐怕更晚於現存漢文詔書與滿漢合璧詔書,據此定案說服力有限。

所謂改詔說大致有二,其一較為流行,即「傳位十四子」改「傳位於四子」或「傳位第四子」;其二為「傳位於胤禎(十四子名)」改為「傳位於胤禛」。

兩種說法都曾引起學界辯駁,本次遼詔出現,很多人也從三種文字的寫法來論證改詔為不可能。但實際上,無論詔書是以漢文、滿漢文還是滿蒙漢文寫就,改詔說從邏輯與事實兩方面本身就都難以說通。

改詔一事風險極大,不論任何高明的寫手,都難保不留下痕跡,容易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而且如果冒著風險改詔,必須具備兩大前提。

第一,康熙曾公開表明自己已擬好遺詔,並宣佈於某處儲存。第二,詔書當於皇帝駕崩之時當眾取出宣讀。否則,根據前文所論遺詔的性質,則改詔不如重新制作一份詔書便利。

康熙是於出獵途中突發疾病,至暢春園休息而突然駕崩,而任何史籍都沒有言明已有遺詔。退一步講,就算史籍都經過雍正即位後的修改消除了痕跡,也很難想象康熙出獵會隨身攜帶遺詔。

而三日後才釋出詔書,不難看出雍正有時間有條件製作詔書。故而改詔一說,本來就於情於理難以成立。因此遼詔至多證明雍正沒有改詔,依然無法成為判斷雍正皇帝即位情況的關鍵證據。

為了澄清社會上關於滿漢關係、皇位正統性以及其他於己不利的種種流言,雍正七年,雍正親自寫了《大義覺迷錄》頒佈天下。

其中有他對即位情況的自述:當時胤禛替代其父在天壇祭天,聽聞康熙身體不適,屢次請求探視均未果。

但十一月十三日,突於祭所接到召見通知:「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即皇帝位」。

這段記載即為隆科多所傳上諭,也是後來遺詔的內容。但對於它的真偽,歷來爭論不休。

根據雍正自己的說法,他是在京諸皇子中最後一個到達暢春園者,而當時,康熙已告知在場的諸皇子與隆科多,胤禛將即位為帝,只有他本人因晚到而不知。

「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僕於地」。

據此則他到後與康熙曾有一段關於病情的交談,但其間康熙並未透露讓他繼位的意思。直至康熙駕崩後,方由隆科多宣詔告知。

必須注意到,《大義覺迷錄》頒佈時,雍正帝所述的諸位見證人中,主要政敵阿其那(八子允禩)、塞思黑(九子允禟),以及傳詔大臣隆科多等或已死或被圈禁。

而允祥等乃雍正帝最為信任的心腹。因此這些見證人幾乎不可能發表任何異議。故難以輕易判定其真實情況。

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清朝雍正皇帝的死因

中了丹毒死的 雍正他中期得了一場大病之後,他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各地就推薦。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通道教,在乾清宮,在...

雍正的兒子是誰,清朝皇帝雍正的父親是誰 兒子是誰?

雍正皇帝的父親是康熙帝。雍正皇帝的兒子是乾隆皇帝。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雍正為康熙帝第四子,母親為孝恭仁皇后。乾隆為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為雍正帝第四子,生母為孝聖憲皇后。康熙 雍正 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也是中國古代封...

雍正屬於清朝什麼時期,雍正和康熙分別是那個朝代的?

在康熙之後,乾隆之前,屬於清朝中前期。雍正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有很多巨大貢獻,比如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等,功勞還是很大的,並不是一些 中的形象。雍正屬於清朝前期,也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清朝時期.雍正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呢?雍正時歷史上最勤於政治的帝皇,也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