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魏延是個怎麼樣的人,歷史上的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

時間 2022-01-25 10:05:31

1樓:高數驚魂

不是,那是諸葛亮的偏見。魏延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負責抵禦北方魏軍的攻擊。劉備看人的眼光是很準的,是人都知道,所以魏延應該是個勇猛兼備的將領。

2樓:照耀著大地

腦後有反骨 是容易背叛的人

歷史上的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

3樓:圭騫騫磨燕

我也是在網上查詢的資料應該對上文相對應!

魏延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藝,一生顛沛遊離,保了三個主人,沒有一個信任他。劉備對魏延稍好些,又碰上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諸葛亮,壓制了他一輩子,有功不獎,出好主意也決不採納,死後還不忘把他置於死地,真是十足的悲劇人物,要說魏延品性怎麼也好過三姓家奴的呂布,而呂布再不濟也還霸佔一方,最後轟轟烈烈地戰死,強過窩囊一生的倒黴蛋魏延。

魏延是個有性格、有特點,武藝高超的大將,一生懷才不遇。先保劉表,只看他在劉表處連入廳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可見是個未入流的幹部。其實他對劉備也算忠心,從那時起就想投入劉備麾下。

劉備率兵到荊州,魏延冒著危險開城迎接,卻被文聘截住斯殺,劉備說是不忍看劉表自相殘殺,領兵他去,魏延殺退文聘,一看已空無一人,只好暫時去投韓玄,一投劉備以失望告終。

韓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劉備打長沙時,韓玄要殺老將黃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率眾殺掉韓玄救了黃忠,開啟城門迎入劉備。興沖沖以為要立功受獎的魏延,誰想到諸葛亮見到他即一聲斷喝:

把魏延綁了,推出斬首。還是劉備覺得魏延有功無過,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還要被呵斥一番,說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只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如其不然,定要取爾狗命。二投劉備又鬧了個灰頭土臉。

其實這才是冤乎枉哉,所謂相面用現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純屬子虛烏有,諸葛亮不過是看他一反劉表,二反韓玄就認定他有反骨,一輩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頭號大將仍然是隻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實是可以和關、張、趙、馬、黃並列的大將軍,但評定五虎上將卻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時黃、魏爭功,雖然有點意氣用事,但總是說明魏延的工作積極性是很高的,在那種受壓抑的環境中,能煥發出這樣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筆者認為,魏延其實是智勇雙全的,如果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

白帝城劉備敗亡後,五虎凋零,魏延成了頭號大將,諸葛亮本應改變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為倚靠,而恰恰相反,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壓制他,對他提出的建議,對了也不聽。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先施反間計,讓曹魏罷了善於用兵的大將司馬懿的兵權,正處於人員調整的內亂時期。魏延建議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長安,現在看來,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但諸葛亮一向不聽人言,只相信自己,何況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採納其意見,還把魏延好一頓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沒趣,以後再沒有提出過任何建議。

每一次打仗時,遇到硬仗、危險較大的戰鬥,諸葛亮總是派魏延出馬;碰到能得功勞的戰鬥,卻只派魏延去誘敵等輔助角色。難怪有一次需要勇將出馬,諸葛亮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實在是太傷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沒有考慮跳槽,也沒有想過謀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錯了,如果是現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諸葛亮死後與其說是魏延造反,還不如說是逼反了魏延更確切一些。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楊儀,是不是利用楊儀和魏延死不對眼,默許他伺機收拾魏延?

魏延豈能不怕楊儀利用職權,找茬收拾他?諸葛亮早應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與其讓人收拾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到頭來還是被諸葛亮定計害死,諸葛亮對魏延可謂用心良苦,鬱郁一生的魏延可說是三國中第一大悲劇人物。

4樓:兆芷營米

智勇雙全,但不得重用,始終沒有得到一展其巨集圖大志的機會

真實歷史上的魏延是怎樣的一個人?

5樓:楊子電影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6樓:牽擾龍文

《三國志·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 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

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燬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官至:

徵西大將軍【下二品】 南鄭侯 涼州刺史 漢中太守 前軍師 賜假節

7樓:平安活者

魏延是桐柏縣東鎮人吳城

歷史上的魏延是個怎麼樣的人

8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名將,字文長。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之計」,但沒被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

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這個「叛逆」不是古代意義上的謀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比如我們會說某個小孩子挺叛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回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說魏延謀反,則實在是冤枉,實際上魏延只是有爭上位的意思,想成為諸葛亮的繼承者,擔任起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事事務(他確實有這個能力)。然而並不能因此就說魏延本人沒有過失。 魏延敗給了楊儀,很大程度上就是楊儀遵奉了諸葛亮的臨終遺令——撤兵,而魏延卻違背了它。

魏延因為私人恩怨就率部攻擊共同仕任於蜀國的楊儀(率先動手打自己人),而且還燒燬重要的棧道、並且還是在諸葛亮剛死不久的敏感時期、又是在大軍撤退重要的時刻違背「斷後」的命令(有被敵人從背後掩殺的風險)

官至: 徵西大將軍 南鄭侯 涼州刺史 漢中太守 前軍師賜予假節

相貌:面如重棗,目若朗星

性格:驕矜高傲、忠誠

子:魏容、魏昌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並不是,諸葛亮死後,蔣琬成為了大將軍。魏延和蔣琬有過節,為了自保不得已而叛變,卻被楊儀和姜維用計殺死,這是三國志的記載。

歷史上魏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歷史上諸葛亮是在遺囑中要殺掉魏延,但原因是魏延是一個堅定的北伐派,諸葛亮之所以要殺他是因為諸葛知道蜀國經不起戰爭的折騰了,而魏延在的話一定要打仗,所以必除之。而諸葛亮打仗主要是為了轉移蜀國國內的矛盾。

1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魏延是什麼樣的人物?

12樓:匿名使用者

魏延(174-234),字文長,蜀漢的第五虎將。早年是劉表部下,因和蔡瑁不和而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後劉備攻打長沙時,因對韓玄不滿而舉眾投降劉備,因年輕有為而深受劉備賞識。

魏延脾氣暴燥,劉備封漢中王時,因怕眾人不服魏延,故而沒有將其列入虎將之列,而是將魏延封侯。魏延請命任漢中太守,他說道:「若曹公不來,我不攻;若曹公來,請為大王拒之。

」劉備十分賞識魏延,立即封他為漢中太守。果然曹操以後不再進攻漢中。

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劉禪即位。蜀漢四虎將此時全部都已死亡,諸葛亮也再次重用魏延。在諸葛亮的南征、北伐中,魏延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奇襲子午谷的想法,但未被諸葛亮同意。然而此時,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楊儀屢進讒言,使得諸葛亮也對魏延越來越不信任。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臨死傳遺言時,諸葛亮就沒有叫來魏延。諸葛亮說道:

「我死之後,汝等撤兵,魏延為先鋒。若他不退兵,軍隊便自行撤退。」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不願退兵,他說道:

「丞相雖死,但我還在,還可以繼續北伐。」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延已是蜀漢的第一猛將了,他說這句話並不是沒有根據。然而楊儀此時又以言語相逼,魏延一時頭腦不清,竟用火燒了蜀軍糧道,公開與楊儀作對。

結果士兵多有不服者,魏延被楊儀打敗。退到漢中時,被追趕來的馬岱殺害。楊儀見了魏延頭顱,竟用腳狠狠踢了幾下,口裡還不停的罵。

歷史上的魏延和《三國演義》裡寫的完全就是兩個人。蜀漢歷史上真正的第五虎將,反而被罵作是腦後有反骨。魏延如果泉下有知,怕是哭也哭不出來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是在網上查詢的資料應該對上文相對應!

魏延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藝,一生顛沛遊離,保了三個主人,沒有一個信任他。劉備對魏延稍好些,又碰上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諸葛亮,壓制了他一輩子,有功不獎,出好主意也決不採納,死後還不忘把他置於死地,真是十足的悲劇人物,要說魏延品性怎麼也好過三姓家奴的呂布,而呂布再不濟也還霸佔一方,最後轟轟烈烈地戰死,強過窩囊一生的倒黴蛋魏延。

魏延是個有性格、有特點,武藝高超的大將,一生懷才不遇。先保劉表,只看他在劉表處連入廳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可見是個未入流的幹部。其實他對劉備也算忠心,從那時起就想投入劉備麾下。

劉備率兵到荊州,魏延冒著危險開城迎接,卻被文聘截住斯殺,劉備說是不忍看劉表自相殘殺,領兵他去,魏延殺退文聘,一看已空無一人,只好暫時去投韓玄,一投劉備以失望告終。

韓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劉備打長沙時,韓玄要殺老將黃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率眾殺掉韓玄救了黃忠,開啟城門迎入劉備。興沖沖以為要立功受獎的魏延,誰想到諸葛亮見到他即一聲斷喝:

把魏延綁了,推出斬首。還是劉備覺得魏延有功無過,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還要被呵斥一番,說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只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如其不然,定要取爾狗命。二投劉備又鬧了個灰頭土臉。

其實這才是冤乎枉哉,所謂相面用現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純屬子虛烏有,諸葛亮不過是看他一反劉表,二反韓玄就認定他有反骨,一輩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頭號大將仍然是隻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實是可以和關、張、趙、馬、黃並列的大將軍,但評定五虎上將卻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時黃、魏爭功,雖然有點意氣用事,但總是說明魏延的工作積極性是很高的,在那種受壓抑的環境中,能煥發出這樣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筆者認為,魏延其實是智勇雙全的,如果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

白帝城劉備敗亡後,五虎凋零,魏延成了頭號大將,諸葛亮本應改變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為倚靠,而恰恰相反,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壓制他,對他提出的建議,對了也不聽。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先施反間計,讓曹魏罷了善於用兵的大將司馬懿的兵權,正處於人員調整的內亂時期。魏延建議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長安,現在看來,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但諸葛亮一向不聽人言,只相信自己,何況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採納其意見,還把魏延好一頓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沒趣,以後再沒有提出過任何建議。

每一次打仗時,遇到硬仗、危險較大的戰鬥,諸葛亮總是派魏延出馬;碰到能得功勞的戰鬥,卻只派魏延去誘敵等輔助角色。難怪有一次需要勇將出馬,諸葛亮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實在是太傷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沒有考慮跳槽,也沒有想過謀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錯了,如果是現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諸葛亮死後與其說是魏延造反,還不如說是逼反了魏延更確切一些。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楊儀,是不是利用楊儀和魏延死不對眼,默許他伺機收拾魏延?

魏延豈能不怕楊儀利用職權,找茬收拾他?諸葛亮早應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與其讓人收拾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到頭來還是被諸葛亮定計害死,諸葛亮對魏延可謂用心良苦,鬱郁一生的魏延可說是三國中第一大悲劇人物。

怎麼評價歷史上魏延這個人,歷史上真的有魏延這個人嗎?

陳壽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孫權 楊儀 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

魏延是怎麼死的,歷史上魏延是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的魏延,在正史中並非諸葛亮密令除掉,而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當時,魏延和楊儀本有仇,諸葛亮死後,因楊儀接管大權而招致魏延不滿。魏延因此火燒棧道,並於楊儀同時上奏對方謀反。結果後主相信了楊儀,夷滅了魏延三族。諸葛亮死後 認為魏延必反 所以給了馬岱錦囊計 在魏延無所防備時將他殺啦 被馬岱砍死的!引自...

歷史對李治的評價,歷史上李治是個怎麼樣的人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而且是從小就被唐太宗帶大的,於貞觀十七年 643年 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 也就是649年 登基,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按理說,這個皇帝應該還是挺能幹的一個人,但是,奇怪的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都不怎麼高,相反的還很低。世人對唐高宗李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