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是戰國時期的嗎,關羽和關平死亡於什麼時間

時間 2022-03-13 18:55:03

1樓:匠欣獨運

不是,是三國時期關羽長子。

關平,(178-220) 河東解縣 今山西運城人,關羽之子,荊州失守後,在臨沮和關羽一同被東吳擒獲,而後被殺。

演義的關平,河北關定之子,在關羽拜別曹操,過五關斬六將,護送二嫂投奔兄長劉備時,曾借居於關定家中,並收養了關定學武的次子為其義子,此後關平便隨關羽征戰四方。

2樓:答道之行

關平(178?-220),字不詳(民間傳說有字坦之一說,古典劇目【走麥城】中其名也以"關坦之"表記,另外在電視劇新版《三國》中則是字定國)。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劉備軍團的武將,關羽長子(《三國演義》中為關羽養子,關定之子,關羽過五關時被收為義子),事公之生,殉公之死。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被帝王加封為「竭忠王」。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追諡羽曰壯繆侯。

"裴松之注引《蜀記》:"羽初出軍圍樊,夢豬齧其足,語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

關羽和關平死亡於什麼時間

3樓:繼潤

關羽和關平死亡於220年。

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絡,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在城中各種遊覽,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有人親手寫信託他帶走,作為平安的證明。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 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4樓:匿名使用者

219年10月,魏王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並建議挑撥孫權攻打關羽。同時孫權因一向對關羽不滿,又對荊州覬覦已久,主動向曹操請纓攻打關羽後方。呂蒙再度受命偷襲荊州,荊州守將麋芳、士仁不戰而降,以致關羽只知後方生變,不知荊州已輕易陷落。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劉封,孟達二人不同意,後城內糧草不濟,關羽只好冒險突圍,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結果路上中伏,關羽被潘璋部獎馬忠所勤,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

後怕劉備怪罪,將關羽屍首送到曹操那裡,後曹操也因此得病去世。

三國中張苞和關平分別是怎麼死的?

5樓:山東省飛飛

張苞,三國時期蜀漢武將、**,蜀漢名將張飛的長子,早夭。

歷史上對張苞的記載非常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長子苞,早夭。次子張紹,繼承張飛爵位.

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張苞兒子張遵,為尚書,隨諸葛瞻守於綿竹,與鄧艾交戰時,戰死。」.

關平(?-220年),蜀漢名將關羽之子,東吳趁關羽攻樊城時,突然背棄吳蜀同盟,偷襲荊州,關平與其父關羽一同被擒,最後被斬於臨沮縣。時年四十二歲。

關平的形象在後世由於民間對關羽的崇拜而漸漸豐滿起來,很多地方的關帝廟在供奉關羽的同時也供奉關平、周倉兩員大將。此外,民間通常認為他是關羽收養的義子而非親子。

6樓:軒塵

張苞跌下懸崖,重傷不治而死([嘉峪關]:從馬上摔死的) 關羽死在麥城時,關平在他身旁,結果誓死不投與父一起被殺,是孫權殺的。

春秋戰國名將~~ 越多越好

7樓:匿名使用者

1、趙奢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當屆貴族。戰國後期趙國名將,受封國尉,善終。其子趙括紙上談兵,使趙遭受長平之戰的重創。

主要成就:閼與大戰的指揮者,重挫強秦,使其多年不敢進犯趙國。

個人評價:趙之名將,執法無私,悉心治軍,與下同賞,但虎父有犬子,使名將留遺憾。

2、廉頗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山東德州陵縣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拜為趙國國相,受封平信君,最後鬱郁不得志,死於壽春,死時已是84歲高齡。

主要成就:率軍攻齊,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威震東方;鄗代之戰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慄腹,長驅500裡,進圍燕國都城薊,逼燕割15城給趙。

個人評價: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而彌堅,攻守兼備,壯志未酬千古遺恨。

3、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最後受田單反間計,離燕去趙,死於趙國。

主要成就:助燕伐齊:率燕軍半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為燕國雪恥。

個人評價:精通兵法,審時度勢,舉天下之軍攻齊,千秋功業功敗垂成。

4、田單生卒年不詳,戰國時名將,系田齊宗室的疏遠族屬,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復國後官居齊國相,死後被埋葬在安平故城。

主要成就:「火牛陣」,可以寫進軍事教課書的經典戰役,譜寫以弱勝強的軍事神話;齊國復國,用反間計除樂毅,以僅剩的兩城收復齊國的70餘城。

個人評價:擅長智慧謀略,愛民如子,創造出驚世駭俗的復國奇蹟(慕容復估計受他影響)。

5、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受封秦國武成侯,善終,子孫三代皆為秦國名將。

主要成就:滅趙國,平燕國,破楚國,徵百越。

個人評價:擅度勢,為人謹慎,有政治頭腦,打仗無一敗績,蕩平諸國,威震天下,唯一的遺憾就是未能與李牧一較高下。

6、李牧(?-前229),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最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最後受秦國反間計,被誣陷,被趙王斬殺。

主要成就:抗擊匈奴,長年對抗匈奴,一舉殲滅10萬匈奴鐵騎,保趙國邊關10年平安;兩拒秦軍,以弱勢兵力抵抗強力秦軍,重創秦軍。

個人評價:是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攻守兼備的名將,擅長出奇兵以少勝多,以一人之力,保趙國不亡,驚世的擎天一柱,但趙王的自毀長城,使一代名將星落長空。

7、孫臏(約公元前380-432),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善終,死後葬於驛城。

主要成就:圍魏救趙擒龐涓;救韓國時殺龐涓,以增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圍殲魏軍,逼龐涓自殺,擒獲魏太子申。(並著有《孫臏兵法》)

個人評價: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師,有高深的軍事理論,多智,擅用計謀。

8、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官居秦國尉,受封秦國武安君。後因招秦國相范雎嫉妒,被誣陷,自殺。

主要成就: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攻陷楚國國都,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士兵,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個人評價:百戰百勝,擅長殲滅戰,殺人無數,令六國聞白起之名膽寒。

9、吳起(?-前381)春秋末戰國初期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國相,在楚國變法時被受利益損害的貴族殺害。

主要成就:無一敗績,在魏國與其他諸侯國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勝,其餘平手,從無敗績!陰晉之戰,以五萬魏軍,擊敗了五十萬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著有《吳起兵法》)

個人評價:集卓越的將軍、高深的軍事理論、傑出的政治及改革於一身的春秋戰國第一強人。

10、孫武生於公元前535 年(約)卒年不詳,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齊國樂安人(今山東惠民),終老於吳地。

主要成就:著名的軍事作品《孫子兵法》;柏舉之戰,以吳國3萬大破楚國20萬,創造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奠定吳國在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

個人評價:文武雙全,超強的軍事理論能力,用兵如神,戰無敗績,知名度高。 被譽為兵聖!名傳千古,宇內共知,中國歷史的軍事第一名人。

8樓:張宣子

戰國四將軍,白起 王翦 趙牧 廉頗、、還有,白起,孫武 孫臏 龐涓,田忌

9樓:齋龍靖武

春秋:管仲、百里奚、蹇叔、叔孫敖、孫武、伍子胥、范蠡、文種戰國:秦:司馬錯、白起、王翦、王賁、李信、趙佗、蒙恬趙:李牧、廉頗、趙奢、龐涓

魏:白起、樂羊、信陵君魏無忌

楚:項燕

齊:孫臏、田忌、田單

燕:樂毅

韓:申不害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例是哪,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個著名戰例是哪三個

海中獵人 這看咋說了,著名 出名的戰例太多了,應該分分類 規模最大的 最慘烈的是秦趙長平之戰 伏擊戰的經典戰例 齊魏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強強爭霸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 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 樂毅破齊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阿沾 1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

戰國時的韓國是現在的韓國嗎,戰國時期的韓國位於現今的哪個省市?

翔琳 當然不是了 當時的韓國是在我國的領土上啊 就像是現在的一個省 只不過是有自己的王 有點像現在的自治區 而現在的韓國在古代叫做高麗王朝 觀青 現代韓國和戰國時期的韓國,它們有之間何關聯?戰國時期的韓國位於現今的哪個省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 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 滅鄭國...

戰國時代是如何形成的?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兩個)?

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兩個 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 1 政治上改革不斷,從戰國時李悝 商鞅 吳起 申不害變法,齊威王富國強兵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各國改革不斷,且共同的趨勢是以封建制代替奴隸制 以 集權代替地方分權。2 文化上百家爭鳴,儒道墨法兵農陰陽五行各種學說百花齊放,奠定了中國之後兩千年文化的基調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