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液州察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跡槐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乙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後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後代。
別稱:曹阿瞞;曹公;曹賊(《三國演義》等帶「鬧茄尊劉貶曹」思想的歷史作品對曹操的稱呼,此外還有「奸雄」等稱號)
曹操的主要事蹟
2樓:網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3樓:翠代秋毓瑰
按時間順序。
驍騎校尉出身——刺殺董卓——陳留起兵——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國鼎立——企圖統一中原——病死。
我記得就是這樣。
4樓:貓吃士多啤梨
小時候:調皮搗蛋,跟袁紹一起偷人家新娘子。
青年:有政治抱負,也有才幹,聰明勇敢,但是實力較弱快到中年但是沒到中年:官渡之戰,徹底消滅袁氏勢力;赤壁之戰戰敗,三國鼎足之勢形成。
差不多是中年:統一中國北方。
晚年:政治達到頂峰,除了皇帝名號外,已經是皇帝了,而且這個名號對他來說已經很容易到手了。但是他並沒有稱帝,而是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西元220年,曹操於洛陽病逝,享年66歲。同年,其子曹丕篡漢自立。
求三國中關於曹操等典型人物的具體事件,和事件所體現出的性格特點。
5樓:網友
三國?三國演義怎麼樣!!
曹操,錯殺呂公一家,之後又殺呂公。道出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體現了其奸詐狠毒的一面。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體現他求賢若渴,慧眼識人的特點。新野之敗,不忍百姓慘遭曹操毒手,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領十萬百姓逃跑,減緩了行軍速度結果差點被曹軍追上。體現其「仁德」的一面。
孫權,年紀輕輕接過大哥的擔子,振興江東,鼎足三國。表現他優秀的識人用人本領。也表現他超凡的政治水平!
郭嘉,官渡之戰前,言「十勝論」。堅定了曹操決戰的信心。體現了郭嘉超凡的洞察力和智慧!
諸葛亮,感恩劉備三顧茅廬之情,劉備死後,忠心輔佐劉禪,六出祁山。至五丈原身死。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諸葛亮的忠心!
周瑜,作為赤壁之戰的總策劃,作戰能力超凡,又多才多藝。俗語,曲有誤周郎顧。便是為此。
夠了沒?不夠我在寫!
6樓:網友
曹操 在赤壁之戰時因為聽信蔣幹的話 多疑而殺了 蔡瑁等人 從而導致失敗 此可見其多疑。
呂布 多次叛變多次投靠 可見其沒有忠信。
曹操的主要事蹟,曹操的主要事蹟及文學事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 呂布 劉表 馬超 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 烏桓 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 興修水利 獎勵農桑 重視手工業 安置流亡人口 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 經濟出現轉機。建安十八年,...
曹操主要事蹟左右,急用謝謝啊,曹操主要事蹟400字左右,急用!!!! 謝謝啊
曹操 曹操 155 220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 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 今安徽亳縣人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佔據兗州,分化 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 青州兵 建安元年 196年 迎獻帝都許 今河南許昌東 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
莎士比亞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事蹟,魯迅的主要事蹟以及生平簡介
一 生平簡介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 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 蘇珊娜 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 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