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早此的。
宋代校勘記雲:按《文選》五十九《齊安陸昭王碑文》注引作「冠軍將軍」,疑「右軍」為「冠軍」之訛。承之先為龍驤,稍遷冠軍,資序正合。
若右軍將軍,為四軍之一,領宿衛營兵,非雜號將軍之比,時承之無殊勳,不當超遷居之也。 按:《建康實餘梁錄》作:
入為右軍將軍」;《南史》卷4《齊本紀上》作:「遷右軍將軍。」疑此或為「右將軍」之訛。
右將軍略高於一般雜號將軍,魏、晉、宋、北魏均為三品,可用作軍府名號。而承之加官早已為龍驤將軍,亦是三品,由龍驤將軍遷至右將軍,應屬正當。且「右將軍」衍作「右軍將軍」也屬可能。
而《文選》此注僅為孤證,不足據改。漢代: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豎睜運形成的時期。
都是參考 還是教科書上簡單準確點。
2樓:匿名使用者
漢 最高設將軍大司馬 統領三軍 當年的衛青就是 大司馬下面就是三軍統脊旅帥。
唐 各地設節度使 有利於改革開放的~不過後來的安史之亂也因此而起。
宋 以老殲文制武櫻含凳 各地武官帶兵不統兵 統兵不練兵 而且定期調換~這種將不識兵 兵不知將的做法最終也導致了後來的恥辱靖康之恥。
漢朝的官僚制度與唐宋時期的官僚制度有何區別?
3樓:網友
漢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又增加了內朝,以限制相權。唐宋實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論述唐代兵制的演變
4樓:問天凌
唐前期主要實行府兵制條件下的徵兵制。府兵從 軍府州21~60歲的成丁中徵發,3年或6年選點一次。一旦確定 軍名,即成為府兵,隸屬於折衝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閒參加軍 事訓練。
府兵服徑自備衣糧、馱馬、部分輕**。兵募,名義上為招 募,實質上是強制徵發。高宗、武后以後,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被破壞.失地的農民無力承擔自備戊具、資糧,兵士逃亡日多。
開元二 產五年(737),庸玄宗詔令各道節度使,招募自願長駐鎮、戊的健 兒,並允許家口隨軍,官給田地屋宅。天寶八年(749)玄宗宣亦停止 折衝府上下魚書,府兵制遂廢止,兵募也大致同時結束。(唐代府兵的**領導機構主要是十二衛,一小部分歸東宮六率。
府兵的基本單位是設在各地的折衝府。由折衝都尉和果毅都尉統領。折衝府下有團,每團200人;團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隊,每隊50人;隊下有火,每火10人。
折衝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團,領衛士1200人;中府5團,領衛士1000人;下府4團,領衛士800人。全國設定的折衝府最多時達634個,總兵力68萬人。
府兵的**,是由軍府所在地從「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中挑選,每三年選拔一次。府兵從21歲服役,60歲免役,服役期間免本身租調。府兵經常性的任務,是輪班到京城宿衛,叫做「番上」,有時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
除外出執行任務時期外,府兵不脫離自己的鄉土和農業生產,只有冬季集中進行軍事訓練,實行所謂兵農合一制。府兵的戎具、軍糧大多要自備,因此府兵制必須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如果農民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無力負擔這種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貫徹著加強**集權的原則。
當時關中的兵力最集中,擁兵26萬,約佔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調遣由**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十二衛都沒有調兵的權力。戰時,**從各地調集軍隊,高階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有利於防止將帥的專兵跋扈。
漢代和唐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相同點
漢代是察舉製為主,同時包含科舉制,唐代主要是是科舉制。相同點就是都有科舉制。漢朝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 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 茂才,均須經過 覆試。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占主導地位,考...
宋代文官制度確立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
嗯,宋太祖趙匡胤呢?通過陳橋兵變奪得了北宋的統治地位,嗯,建立了北宋,因為他是一個武將出身,他是怎樣奪得的兵權?他自己非常清楚,所以宋代建立以後呢,就重文輕武嗯,對,武將呢?是進行周汝限制,防止武將篡權,另一個呢,由於他們實行了重文輕武,是宋代呢,社會也比較安定。宋代重文輕武,趙匡胤又是靠兵變發家的...
漢代的察舉制度和唐代的科舉制度的區別和優缺點?
簡單來說,漢代的察舉制度是一種推薦官吏制度,以被推舉者所在的郡縣裡有地位的鄉紳和官吏的推薦為主要標準,主要考察被推舉者的品德。而唐代的科舉制度則是以考試為標準的選拔官吏制度,考查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一般來看,在古代中國以宗族關係為主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比察舉制更能公平地選拔人才。但科舉制度發展到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