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激扒起源與發展。
在中國,傳說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朝漢武帝時的《禁中起居注》。其後,在漢明帝時,也有《明帝起居注》,但這些起居注多為中國宮廷內部自行編撰,並未設有專職與專人來負責編撰。
直到晉朝時,開始設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來編寫起居注,其後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寫;但是,由於動亂與本身未成為乙個持續性的制度,在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大部份均已不存。 在清朝,最早在清太宗和清世祖順治年間即有撰寫,但斷斷續續,直到清聖祖時才開始設立起居注館,由經筵日講官來專職編修起居注,其職位多由翰林院的**兼任,起居注的制度,曾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為黨爭而被清聖祖下令廢止,但又於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開始恢復編撰,此後,此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職官名稱。明晌昌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掌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隋代於內史省(即中書省)設「起居舍人」。
唐宋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記皇帝言行。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專設起居注,後漸廢。
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被送入宮中講解經史者)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
編撰方式。負責修起居注的**,在皇帝公開的各種活動中均隨侍在旁,因此起居注記錄的內容甚為廣泛,包括除了皇帝宮中私生活外的種種言行,其編撰方式,可以分別說明如下:首先是關謹脊於禮儀方面的記事或是行蹤,例如祭天、向皇太后問安等等。
再寫皇帝的聖旨。 次寫**各部重要的奏摺、題本。 後寫地方大官的奏摺。
同類的事情中,則以事務輕重為順序加以記載。
現存的起居注。
在清朝以前,唯一較完整儲存的是唐朝初年,由溫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 除此之外,明神宗的《萬曆起居注》,由於有多種抄本傳世,故大部分的內容得以儲存。 此外,在清朝,由於輯佚學的盛行,黃奭從類書中,輯錄有多種的晉朝起居注。
由於年代較近,清代的起居注儲存較為完整。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各藏有3000餘冊的清代起居注,而**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藏有少量的起居注。
2樓:手機使用者
記錄古代帝王的一舉一動的玩意!
《起居注》是什麼啊?
3樓:
用來記錄古代帝王言行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日記,但是不是由皇帝本人來寫,而且要把皇帝的所有言行都記錄下來,事無鉅細,類似於流水賬。
「起居注」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為何連君王都無權拿來看
所謂的這個起居注,其實說白了就有點像是皇帝的私人日記,其中記錄了古代那些帝王的一言一行,但這些東西並不是皇帝本人來寫的,而是有專門的人把皇上的一言一行全部都記錄下來。其中無論事情的大小完完全全的記下來,也就是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流水賬,而且更有人形象地稱它為皇帝身上的攝像頭,只不過是他沒有辦法拍攝影...
生活起居是什麼?起居的含義是什麼?
生活起居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作息時間 生活習慣等。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季應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夏季應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成秀 秋季應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冬季應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
醫囑 調情志,慎起居。是什麼意思
所謂六淫,是風 寒 暑 溼 燥 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陰陽相移,寒暑更作,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如果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 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使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的時候,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於是,六氣由對人體無害而轉化為對人體有害,成為致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