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人生為什麼這麼失敗
1樓:貝貝愛教育
寫作思路:可以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進行描述,首先司馬遷是非常的推崇項羽,項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馬遷的眼裡項羽是個大英雄,甚至被司馬遷說成是舜的後人等等。
正文:
首先司馬遷是非常的推崇項羽,項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馬遷的眼裡項羽是個大英雄,甚至被司馬遷說成是舜的後人。大力讚揚了項羽從沒有一寸土地到成為楚霸王這中間的功績,也稱他是近古以來都沒有這樣的人物。
司馬遷以「實錄」的態度寫史書,在書中無不透露著司馬遷在貫徹這個思想,尤其體現在他對人物的評價之上。沒有掩飾他們的缺點,不會誇耀他們的功績,從事實出發,還原給後世乙個最真實的歷史。
而司馬遷留下一句震古爍今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中充分闡述了司馬遷的生死觀,短短幾個字,稱頌了多少偉告盯人烈士,又諷刺了多少無膽鼠輩。
在司馬遷看來,項羽是乙個英雄。所以在項羽本紀中,極力描寫出了項羽的個人勇猛,但是英雄卻不適合做乙個合格的帝王。因為項羽心中還有情意。
在英雄末路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寶馬和美人。這樣的描寫,更加突仿友老出了項羽是乙個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乙個無情無義的梟雄。
到了最後,項羽不過江東,更加突出了他的情義。雖然他兒女情長,但是最後依然選擇與他的部下一起戰死沙場。而項羽最後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則就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隱含的說,項羽只能是乙個有情有義之人,個人色彩濃厚的英雄,而成不了乙個稱王稱霸的帝王。
因為他連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搞不清楚,用現代話說,就是沒有政治覺悟。這樣的人,可以打天下,卻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馬遷的歷史觀其實主要就體現在兩方面:力求真實和愛憎分明,在對項羽的記載中無疑第備公升二項佔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就足以看出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但即使這樣也保持著真實性與傾向性的統一,這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
項羽的成敗得失
2樓:海獵
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項羽與劉邦同時起兵抗秦,但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一名堂堂的漢高祖,而項羽卻無臉回江東,在烏江自刎。
兩者的命運有著拆雹天壤之別,其原因正在於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劉邦給人的感覺是穩重、寬厚。
他入關喊卜後,其實按照先前盟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劉邦理應可以稱帝,但他卻毫不急躁,回軍霸上;但同時,他又是心存大志的,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並聽取了鯫生的意見:「距關,無內諸侯」。
可見,劉邦的做法有理有節,其帝王風度可見一斑。
項羽給人的感覺則是急躁、暴虐。
得知沛公已破咸陽後,便「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聽說「沛公欲王關中」,不經細查,又大怒曰:「旦日饗士卒旅滲帆,為擊破沛公軍。
沛公與項王見面時,未等沛公說完,他又急著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當然,若論武力,劉邦是不如項羽的。
在鴻門宴上,項羽看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的樊噲,無視他瞪著自己,卻發出:「壯士」的讚歎,並賜以卮酒、彘肩,足見他自已也是乙個豪爽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武力,直到在最後烏江自刎之前,他還獨自一人衝入敵陣,殺死漢軍數百人。
但是若論智謀,項羽遠不及劉邦。
難怪司馬遷在〈〈淮陰列侯列傳〉〉裡說項羽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這裡還有乙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並當機立斷,因此手下願意替他出謀劃策;而項羽卻不屑於他人勸告,並優柔寡斷。
張良與范增同是謀士,境遇卻不相同。
張良建議劉邦去向項羽「謝罪」,劉邦便答應了。
而范增建議項羽乘機殺死劉邦,在鴻門宴上幾次示意,項羽始終「默然不應」。
鴻門宴只是楚漢相爭的乙個小小片段,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關於劉邦聽取手下意見,取得勝利的例子。
正如劉邦自己總結勝利的原因時說道:「講到能策劃於帷帳之中,取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運軍糧,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我能夠任用他們,便是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
而項羽手下只有乙個范增,還不能任用,所以失敗了。
事實上,最終由於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致使范增氣得告老還鄉了。
由此看來,劉邦與項羽命運的不同,源於他們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便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方式的不同,對手下的態度不同,對手下態度的不同,又導致手下為他們出謀劃策的盡心程度不同,最終導致了他們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的結果不同。
項羽不失敗能寵愛虞姬一生一世嗎?
可以。項羽為人正直坦蕩,虞姬更是一直陪伴,不離不棄。項羽生前就對虞姬寵愛有加,並且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所以如果項羽沒有失敗,會真心疼愛虞姬一生一世的。完全有可能。古代對感情都非常的專一,而項羽也非常的愛虞姬,完全有可能寵愛虞姬一生一世。是的。因為項羽特別的愛虞姬,假如他沒有戰敗,他和虞姬應該能...
評論一生的項羽功過
我國對舉世聞名的秦陵地宮進行了首次勘探發掘,巨大收穫之外還有一個科學新發現的副產品 項羽並未焚阿房宮,但燒咸陽宮卻是事實。或問 既然沒燒阿房宮,是不是該給項羽的殘暴惡名辯辯誣呢?我看且慢。史記 裡並沒說焚燒的是阿房宮還是咸陽宮。到了杜牧的 阿房宮賦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燒阿房宮遂坐實矣。歷史層層...
大家是如何看待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的
公元前206年,楚漢之間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爭奪帝位戰爭。我們稱之為楚漢之爭或楚漢戰爭。楚漢之爭開始之時,項羽佔據絕對優勢,劉邦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弱小的劉邦最終卻戰勝了強大的項羽。楚漢之爭期間,項羽在勝利之中消耗了自己,劉邦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成功壯大了自己。楚漢之爭中項羽幾乎贏下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