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到底放不放味精,為什麼味精不能多吃

時間 2021-08-30 09:35:56

1樓:匿名使用者

各家說各家的 有人說吃了不好 沒過幾年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說吃了沒問題(當然扯淡的都是傳說中的專家) 所以吧這個看自己

2樓:

一般雞蛋,雞之類的不需要放味精,會破壞原有的鮮味。

3樓:

味精吃不好,而且味精只能在炒完菜之後不加熱了的時候放

4樓:匿名使用者

儘量不要放,對身體不好

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放味精,但要少放

6樓:

推薦回答

不僅味精不能吃太多,雞精和調味也應該適當

味素,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味精是食品增鮮劑,最初是從海藻中提取製備,現均為工業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常規食用量對人體無害。

中毒表現:部分西方人在進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時內,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症狀。此現象多出現在中餐用餐後,因此有些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徵」,但此現象和進食味精的關係至今未能證實。

緊急處理:誤服過量味精後勿須特殊處理。出現「中國餐館綜合徵」者也可口服維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預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過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裡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

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餚,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為什麼菜裡不能多放味精?

7樓:匿名使用者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味精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尤其是穀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穀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

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

8樓:匿名使用者

味精放多了味道比較甜,放一點加鮮就可以了,味精吃多了容易致癌。

炒菜到底要不要放味精

9樓:特耐佳電加熱器

味精。那麼味精的危害有哪些呢? 味精到底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呢?

對人體健康是否真的有危害呢?對此,專家們表示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是要注意使用量不宜過大,同時注意正確的使用方式,味 精也可以吃得很健康。

味精由什麼組成?

味精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食品增鮮劑,最初的時候是從海藻中提取製備的,目前均未工業合成品。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是可以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食慾,幫助提高人體對事物的消化率。

味精在一般的烹調加工條件下有些穩定,但是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成焦穀氨酸鈉,不顯鮮味而且有輕度的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鮮味不明顯甚至消失。

過量食用味精的危害?

臺灣的一項調查中指出,大約有30%的人由於攝取味精過量而出現嗜睡、焦躁等情況。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在消化過程中能夠分解出穀氨酸,後者在腦組織中經過酶的催化可以轉變成為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

味精攝取過多的時候,這種抑制性神經質就會使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的狀態,從而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一系列的症狀。部分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甚至是骨頭痠痛、肌肉無力症狀。

攝取過多的味精還會抑制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另外,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味精吃多了,經常會感覺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取還會導致高血壓。

每天食用多少味精才安全?

專家建議,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每道菜不應該超過0.5毫克,以免攝取過量,影響身體健康。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味精的正確使用方法。

首先是高湯烹煮的食物無需使用味精,以免掩蓋掉本味,導致菜餚口味不倫不類;酸性的菜餚,例如糖醋、醋熘等不使用味精;涼拌菜使用味精的時候,應該先用少量的熱水將味精化開之後,再澆到冷盤上。煮菜的時候,要放味精,應該在起鍋的時候加入,以免味精在高溫下分解成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了鮮味,更會產生輕微的毒素。

10樓:二丫妙招

炒菜到底要不要放雞精和味精呢?還好知道及時,別不當回事

11樓:釗仁香醜

做菜時味精不要先放,要在馬上就要出鍋的時候放,因為:味精的主要成份是穀氨酸鈉,穀氨酸鈉在高溫下會變為焦穀氨酸鈉,它對人體有害.

12樓:芳芳愛吃燒烤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鮮味劑穀氨酸鈉會轉變為對人體有致癌性的焦穀氨酸鈉。由於炒菜時油溫一般在150℃-200℃,這會使味精變成有毒性的焦化穀氨酸鈉,所以,對於加入味精的「半成品」配菜的烹飪,應以蒸、煮為妥。

13樓:雙城宅男

根據自己的喜好,味精可放可不放,但少放些炒菜味道確實提鮮。

14樓:

不要。為什麼要放味精?

15樓:在巧

那做菜要不要加味精,既然味精沒有發現對於健康有危害那麼做菜適當地放味精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不要放太多,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味精它雖然說它沒有什麼對於健良沒有什麼像說的那種危害,但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含鈉很高的東西如果吃了太多的話,會導致我們攝入比較多的鈉。咱們也都知道鈉鹽對於咱們血壓的控制是不好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好量。

另外一個就是在味精做菜的時候不要說應該出鍋以後再放吧,或者說做湯的時候隨時可以。因為湯煮起來就是100度,但是炒菜有時候溫度會高一些,那麼這個溫度會高一些呢這個味精分解會產生一些不太利於健康的這種物質,建議在高溫烹炒的時候不要放在出鍋的時候放,這樣的話味精就不會經過高溫也就不會分解,對我們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16樓:匿名使用者

w requests sent to the ufwd, sa

為什麼炒菜要放味精,我這沒感覺放味精跟不放味精味道都一樣

神奇趣味 只不過是味道鮮一點,味精有提高菜的鮮味,我們家都不放的。因為看新聞說,味精沒益。 法懷雁 味精是一種調味料,用在湯汁就會鮮美的多了。炒菜只放個一點點和沒放是一個樣的,但是你有時鹽放多了,感覺很鹹時,多放點味精就會好很多。 額,感覺是中國人的習慣,有些人放的特別多,所以味道就鮮美了 為什麼做...

味精是什麼味道?炒菜放味精和不放差別大嗎

elegance小七 味精就是炒菜時的一種調料,用來提高菜的鮮味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鹽,過去認為對人並沒有直接的危害,然而近幾年對穀氨酸的研究,發現太多的穀氨酸鹽進入體內會導致人們視力的損害。它破壞視網膜細胞,減低視神經的衝動訊號,有致盲可能...

炒菜時放多了味精,味精吃多了好不好的

柳涵韻在濡 1.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2.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 慢性肝炎 肝昏迷 神經衰弱 癲癇病 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味精的化學名稱穀氨酸鈉,又叫麩氨酸鈉,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在強鹼溶液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