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急,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短)急呀!

時間 2022-01-20 02:05:04

1樓:匿名使用者

藏族: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一般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裡。藏族隆重、盛大的「跳神會」就在除夕這天舉行。

人們穿著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祛邪降福。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土家族:

土家族人吃團年飯時,要關著門,不讓外人進來。半夜子時以後開始吃,吃到天亮,預示來年越來越興旺。

在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一些地方,現在還保留著給樹喂年飯的習俗。土家人認為山有山神,水有龍王,樹有樹精。給樹喂年飯,可以消災避禍,人壽年豐。

滿族: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瀋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

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

2樓:﹎莣誋ヤ漎鎆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

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3樓:六石映像

春節作為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十分重視。然而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地大物博,根據地貌風情的不同,各地的春節風俗都不太一樣。

4樓:

1 、北方春節管大年初一,稱為大年,我們一般要吃餃子,而南方有些地區(重慶),為正月十五為大年,而吃湯圓。

2,北方地區,一般大年初一要給直系長輩,宗族親裡拜年,而南方一般大年初一,不出門拜年,要等初二或以後才去。希望可以幫到您。

5樓:可愛味兒的玖兒

回答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一般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裡。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潮汕地區春節會吃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

1.廣東

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汕地區春節會吃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2.廣西

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

3.甘肅

有新年舞社火的習俗,社火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

4.遼寧

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

5.黑龍江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餃子,還要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在初五這天也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

6.福建

鄉村農家的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

7.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

更多13條

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短)急呀!

6樓:匿名使用者

漢族:辦年貨、祭祖先、吃年飯、掛年畫

我國漢族人數眾多,分佈區域很廣,春節的習俗基本相同,但也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這裡且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例。

漢族人過春節特別隆重。節前人們早早地置辦年貨,製作新衣,清掃宅舍。除夕前後,還要舉行祭灶、祀祖、吃團圓飯(亦稱吃年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活動。

春節期間,人們互相拜年恭賀新禧。還有放爆竹、吃年糕、包餃子、吃湯圓等風俗。鄉間還有看風雲、觀日色、測晴雨、看參星、聽雷鳴等占卜年歲豐歉的風俗。

城鎮集市還在春節期間組織滾龍、舞獅、走旱船、玩花燈等活動,以表示除舊佈新,送窮迎富,驅邪辟瘟。人們祈禱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吉祥如意。

仡佬族:蒸米酒、宰豬雞、做豆腐、打餈粑

貴州中西部地區的仡佬族過春節也相當熱鬧,家家戶戶蒸酒、殺豬、宰雞、做豆腐、打餈粑等。同時,每家每戶都用幾升糯米或糯苞谷蒸熟,做成一個特大餈粑供奉祖先,三天之內不許動用。有的地方還用豆鼓葉插在餈粑上,象徵祖先當初披荊斬棘的開荒經歷。

春節期間還開展打花龍、打篾雞蛋、唱地方戲等娛樂活動。

壯族:挑新水、喝甜茶、跳春堂

廣西西北部地區的壯族,在正月初一這天清晨,婦女們身著新衣新鞋,爭先恐後地趕到河渠挑新水回家。手裡拿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模仿著六畜叫聲,以此象徵來年「六畜興旺」。到家後用「新水」加上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等作料,煮沸成甜茶,讓全家老小和客人們品嚐。

壯族人認為:「新水」象徵吉祥,喝了會使人聰明。春節期間,壯族人的村寨裡還開展歌會、跳春堂舞等活動。

白族:豎青松、汲春水、喊財門、放土炮

雲南鶴慶地區白族人過春節時,均在自家天井裡豎兩棵青松,宅院的地上再鋪一層新採摘的松針葉,寓「清潔」之意。大年初一雞叫頭遍時,各戶家長攜木桶到野外去汲河水,稱之為「汲春水」。天放亮時,由家中小男孩喊叫「財門」,然後開啟大門。

接著鳴放土雷和鞭炮,稱為「迎新」。

黎族:掃庭院、整房屋、舂年米、祭河神

海南島黎族節前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修房屋。然後,劈年柴,舂年米,釀年酒,備年貨,做新衣,洗衣被,擦傢俱等。除夕這天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打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

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

大年初一,黎族人居戶守家,儘量不外出。早上先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上年糕。如果要在初

一、初二這兩天去河邊或井邊挑水,要在那裡放一枚銅錢或一塊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土地神買「福水」。此外黎族村寨裡還有玩鞦韆、跳竹竿等活動記住了

7樓:公主小妹小殷桃

少數民族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

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

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

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

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

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

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的木樁上。

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

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

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看著多,其實你看著摘抄唄!

世界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的相關,世界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的相關資料

一灘新約 1 擁抱起源於歐洲,現在多用在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表示祝賀致謝等場合。擁抱時通常是左臂在上,右臂在下,面部左右相貼,以表示互相信任,親密無間。2 在印度東南部的一些民族中,有著一種特殊的見面禮 他們把嘴和鼻子緊緊地貼在客人或親人的面額上。3 紐西蘭的毛利族,人們見面時都要互相碰一下鼻子,...

不同地方的元旦習俗有哪些,新年不同地方的習俗

藏族 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一般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裡。藏族隆重 盛大的 跳神會 就在除夕這天舉行。人們穿著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 大鼓 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祛邪降福。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 吉祥水 預祝新...

不同地方的節日風俗習慣,新年不同地方的習俗

清明習俗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