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橘說娛樂
古琴臺(guqintai),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發源之處,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西元1796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古蹟、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著名的文物盯頌旅遊景觀之一,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
據《呂氏春秋》、《列子》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於該處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陸或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從此不復鼓琴,史稱伯牙絕弦。
古琴臺建築群佔地約15畝,除殿堂主建築外,還有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規模須然不大,但佈局精巧、層次分明。殿堂前有琴臺,為漢白玉築成凱悉鄭的方形石臺,約20平方公尺,相傳為伯牙撫琴之處。
2樓:秋之竹雪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面、月湖南側,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古琴臺建於北宋,後屢遭損毀。清嘉慶初年重建古琴臺。
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桐燃,湖景相映,景晌告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文化古局謹虛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古琴臺的來歷
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1、古琴臺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
2、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旁鉛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
3、後人感其情誼纖瞎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乙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4、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
5、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毀啟空《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古琴臺遊記
4樓:肯聲陌
經常在琴臺鍛鍊,悠閒的在裡面散步,風景如畫,,琴臺的大門是不經常開的。
高高莊園,如城門一般,進門就有乙個琴臺柏玉石,是四方刻著,伯牙,鍾子期的故事, 一天,伯牙在琴臺扶琴,琴聲高雅,如天籟之音。
一砍柴郎,樵夫,聞琴聲走來,如夢如痴,伯牙問,一我彈的什麼曲?答曰,,高山流水,伯牙,欣喜 萬分,知音也,知音,從此,伯牙扶琴,鍾子期,洗耳恭聽。
離別了很久,對呀,又在琴臺扶琴,又不見鍾子期來聆聽,四處打聽,知音鍾子期己駕鶴飛天。就到相見的地方,悲憤地摔壞了古琴。現在還有琴斷口,但知拿盯離琴臺有點遠。
在往前一點,就是高山流水的大殿,氣勢如虹,人站在下敏飢面,就露一根小草一般,站立良搭和久,浮想翩翩,如醉如痴,像到一天國去走了一遭。
走出大門,不知是喜還是憂。一一一再說奇景一處,與大家共享。大殿後有一廁所, 在百花叢中,如仙家小屋。
進去有四個登位,別有風味,登位是空的,微風從登位下吹來,往下望去,足有十幾公尺高的落差,斜著望去,斜看越湖美景,滿湖蓮花。
等一下!方便,屎從高處落下,如飛彈一般,如此仙景,從沒看過,小層廁所,無一絲異味,到有陣陣花香,見牆上有詩一首,急急忙忙,跑進茅房,褲子一拉,一條黃瓜,飛糞直下三千尺,五個將軍送信來。其景美不可言,不知現在還有?
武漢古琴臺的歷史
5樓:剛陽文化
古人伯牙、子期以琴相知而結為生死之交,被傳為千古美談。
武漢著名風景區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
據傳,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家,技藝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
一次,伯牙中秋節泊舟漢陽,面對皓月即興撫奏,琴絃忽斷,遂遇樵夫鍾子期。
伯牙彈奏一曲意在高山,子期嘆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大喜,轉瞬之間而志在流水,子期又嘆道:
善哉鼓琴,湯湯乎若流水!」伯牙於是認定子期就是他的知音,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
不幸的是,等伯牙第二年再來漢陽時,子期因病亡故。
伯牙悲痛欲絕,在子期墓前哭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後,斷絃碎琴,從此終生不復彈琴。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
在龜山腳下,月湖側畔。
相傳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則螞國**大師俞伯牙路經漢陽江口,夜泊江岸。
當晚雨過天晴,明月高懸,景色清新,伯牙撫琴抒懷,調寄高山流水,引來樵夫鍾子期。
子期作過樂尹,善知音律,聽罷情不自盡地讚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興。
兩人相約半年來此相會。
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
伯牙悲痛欲絕,來到子期墓芹燃前,重彈「高山流水」舊曲,痛失知音,遂將七絃琴摔碎,長歌當哭,吟詩一首:摔碎孫首埋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摔琴謝知音」的傳說故事。
這個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從此,人們以「高山流水」象徵深厚友誼,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
琴臺始建於北宋,歷代毀建多次。
現在的主體建築為單簷歇山頂,前加抱廈式殿堂,堂前漢白玉方型石臺傳為伯牙撫琴處。
整個建築保留古建築風貌,三面環水,遙對龜山。
古琴臺的傳說
6樓:春天梨的熊
俞伯牙為楚國郢都人,在晉國做了大夫,故事發生在其出使楚國時。乙個風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鍾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時見到了官家的船隻,船頭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懷。
為了不驚動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叢中,不想聽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聲響,被伯牙喝問,因鍾子期識得瑤琴,道出伏羲氏以樹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賞識,二人遂成知音。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昇華為對友情的忠誠不渝,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美德。
7樓:網友
此臺為紀念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位於武漢市漢陽月湖側畔,琴臺路邊。因為紀念楚國鍾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臺」之稱。
千年傳頌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據明末話本選集《今古奇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描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人氏,仕至晉國上大夫的俞伯牙,精於音律,善操琴。
一年,奉晉主之命使楚,辦完公事,張一風帆,返鄉省親。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值中秋,適逢雨止雲開,明月當空。伯牙在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撫琴案間,以遣情懷。
方彈一曲,琴絃忽斷,伯牙大驚,料有人聽琴,遂下船察看,見有樵夫立於岸上,經兩廂辯琴論藝,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於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鍾子期也。此時,伯牙續絃再操瑤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鍾子期聽了,讚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續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讚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與樵夫結為摯友,相約翌年中秋在鍾家重聚。
一年以後,俞伯牙重回故地時,子期不幸離開了人間。伯牙面對一丘新土,悲痛欲絕,便在墳前撫琴祭奠,重彈「高山流水曲」以寄託哀思,琴聲驚天動地,哭聲悲切,招來山中黎民百姓圍觀,聞琴韻鏗鏘,鼓掌大聲而散。伯牙見此情景更為傷心,對天長吟: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吟罷,伯牙從衣間取出小刀,割斷琴絃,雙手舉琴,向祭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從此碎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傳為佳話,千古不衰。
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臺就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有道是:
清風明月本無價,流水高山自有情」。
8樓:網友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
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文化古蹟,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古琴臺到武漢地方海事怎麼乘車,從武漢漢陽古琴臺到武漢大學怎樣搭公交車
駕車路線 全程約10.0公里 起點 古琴臺 1.從起點向東南方向出發,行駛10米,右前方轉彎2.行駛20米,右轉進入琴臺大道 3.沿琴臺大道行駛1.2公里,調頭進入琴臺大道4.沿琴臺大道行駛980米,朝武珞路 長江大橋 大東門立交 武昌火車站方向,稍向左轉進入琴臺立交橋 5.沿琴臺立交橋行駛370米...
現在哪位斫琴師的古琴好,想收藏一張古琴
名家琴的話,北方有王鵬 李明忠 王燕喜,南方有馬維衡 曾成偉 倪詩韻,都值得收藏。貴的話要數王鵬的琴,要說划算的話推薦王燕喜的琴。這些名家琴我都彈過,都很好,根據個人喜好即可。 一線名家 曾倪王馬李裴何 收藏買王鵬親斫。求一把古琴,想找一個斫琴師幫我斫一把琴,大家有什麼推薦嗎? 如果對形制或顏色沒有...
臺帳與臺賬的區別在哪,臺帳和清單有什麼區別
鈴蘭的苜蓿 臺帳和臺賬的區別是意思不一樣。臺賬,原來是指擺放在臺上提供給人查閱的賬簿,所以名字叫臺賬。隨著時間發展,這個名詞就被固定下來,實際上就是流水賬。臺賬包括檔案 工作計劃 工作彙報等等。臺帳不屬於會計核算中的賬簿系統,為了方便加強企業某方面的管理 更加詳細地瞭解某方面的資訊而設定,各個業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