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國學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和理解中國歷史。如美國著名學者斯塔夫裡阿

時間 2021-05-07 19:59:00

1樓:手機使用者

(1)第一次,建立**集權與統一帝國;第二次,推翻了帝國制,建立了中華**;第三次,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2)①**主義**集權制度;②孫中山;③頒佈《中華**臨時約法》;④**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等;⑤統一文字。

(3)「略」(答案合理即可)

(4)確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鬥爭確立資產階級統治;通過頒佈憲法或法律性檔案確立代議制度。不同: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共和制等。

(5)啟示: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從本國國情出發選擇合適的政治體制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關於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指出:

2樓:暖寶寶丶卨

(1)觀點:費正清認為鴉片戰爭的發生是因為中國不願「與英國訂立平等國家關係」而導致的。

評價:這一觀點是錯誤的。是站在西方立場上做出的結論;沒有看到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急於用武力開啟中國市場而導致戰爭爆發的。

(2)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表述:不完全正確。

理由:三次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與落後,落後的封建制度無法對抗新興強盛的資本主義。

(3)原因:歷史上,黃海海域發生過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戰、威海衛之戰,中國戰敗後,被迫各地賠款開埠,領土和主權遭到嚴重損失,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軍演地點選擇在黃海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威脅中國安全。

(1)第一問抓住材料資訊「北京願不願意和英國訂立平等國家關係」進行概括。第二問觀點評價,首先表明態度,然後運用鴉片戰爭爆發根本原因的知識進行說明論證。

(2)第一問注意時間限定「19世紀」,結合書本知識列出三次列強侵略戰爭。第二問首先根據材料資訊「由於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概括觀點,然後表明態度,再結合書本知識指出三次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3)注意設問角度限制「歷史」,然後結合書本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分析其原因。

(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據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統計,現代世

3樓:百度使用者

(1) 明清(或16世紀)以前,中國的科技成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分)

(2) 發明: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1分)影響:

印刷術成為傳播新教的工具(印刷術推動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火藥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指南針為開闢新航路創造了條件。總之,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3分)

(3)在核技術領域:2023年第一顆原子彈**成功,我國 跨入核國家行列。(1分)

在航天技術領域:2023年神州5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標誌中國的航天和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分)在農業領域:

202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雜交水稻成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戰略思路。(1分)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試題分析:(1)此題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特點的掌握。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條件下的科技是領先世界的,這與政治上的高度統一與**集權是有直接關係的。

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所以與農業發展相關的科技十分的發達,在明清前領先世界。

(2)在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的速度與質量。後來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了新教的傳播工具,對文藝復興產生了重大影響,使資產階級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指南針在南宋時廣泛應用於航海,後來歐洲的新航路開闢指南針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人說歐洲人用指南針開啟了世界市場,從而真正的全球人類的歷史開始形成。

火藥是在宋代應用於戰爭,後來傳入歐洲並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使資本主義戰勝了封建主義。

(3)此問考查學生對**的閱讀與獲取相關資訊的能力。**的資訊有新中國取得的「核技術」、「航天技術」、農業科技方面的成就。依據這些資訊不難得出答案,此題的解答關鍵在於知識的準確性,難度不大。

(4)第一工業革命的標誌是蒸汽動力的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是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誌。人類面臨的這一新科技革命,將使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它以資訊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為前沿,以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鐳射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為特徵,把人類社會推進到資訊時代。

在外國曆史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歷史的?

4樓:啊啊我我我

德國:中國歷史最早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重點寫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所以德國的孩子們,從小便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神祕國家。

俄羅斯:

對於中國的歷史,俄羅斯的教科書都記錄的非常詳細。但是到了滿清的時候,**的筆墨開始加重了。特別是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還有被割讓的土地,這一方面被著重描寫了。

日本:《世界歷史》是日本國中的必修課程。這本書對中國古代的貢獻也有詳細的記載,如四大發明、科舉制度等。

並著重敘述了唐代對日本的影響。但是到了清朝就開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筆墨寫到滿清皇帝的昏庸無能,到了**時期,特別是侵華戰爭,則是一帶而過,對於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隻字不提。

韓國:韓國在教科書裡頻繁篡改歷史。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國擁有的四大發明,韓國人說這是我們與中國的共同努力才發明出來的,而且之前也說端午節是發源於韓國。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曆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23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主義**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衝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絡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

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23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2023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2023年到2023年的*****。

2023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5樓:的人

德國版本

德國教科書裡的「中國崛起」

「造紙術來自中國。人們將麻布、樹皮等煮爛了,將漿水晾乾壓薄,也就成了紙。早在2023年,在紐倫堡(德國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紙廠。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紙要便宜得多……」

這是德國小學五年級歷史課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說德國的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對中國形成印象,那麼首先展現在他們面前的,該是一個神祕的文明古國。

從小學開始認識中國 「das reich der mitte」是德國書本及**對中國的稱呼,中文的意思是位於**的帝國。這個帝國曾經的輝煌和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俄羅斯學校教材中,向本國青少年灌輸關於中國的概念。

俄羅斯學校——俄大學前教育無中、小學之分,只分為10或11個年級——使用的教材並非由國家統一標準,所以版本較多。由阿斯特列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對中國的介紹比較詳細,也最有代表性。這本書是俄聯邦教育部推薦教材,供10年級和11年紀學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課本中只對幾個國家單獨開闢章節進行介紹,在俄羅斯以外的國家中,中國所佔篇幅最多。

美國曆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美國曆史書中的臺灣、**、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

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裡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中國」在印度各類教科書裡出現的機率很小,跟中國有關的內容大多在歷史和政治兩類教科書裡。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歷史課本和政治課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兩個不同的中國觀。

讓我們先來看看政治教科書裡的中國。 「中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國。和印度一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歷史上,中國總是從印度獲益,印度文明讓中國人瞭解心靈和精神領域的知識,兩國也通過**加強了經濟聯絡。」

日本的教科書有很多種,並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編寫人員不同,教科書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所有出版社的教科書都要**部科學省審定。由於日本和中國有著兩千多年交往的歷史,無論哪種教科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都很豐富,尤以高中課本為甚。

6樓:中原小象

外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情況千差萬別,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也不盡相同。各國曆史(中學歷史)主要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對於外國史介紹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對中國歷史介紹不多,只是泛泛而談,中國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文明體,但是隔得太遠,所以只是簡單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銅器、長城、孔子等還是有簡單介紹的。比如房龍《人類的故事》這種書籍可以推薦看一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稍微詳細一點,但也有限。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多是簡單介紹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歷史介紹的比較詳細一點

閱讀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1911 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這種政體悲慘地結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統計

閱讀下列材料:(5分)材料一 我們(指美國)就好像(球賽)預備隊,先坐在一旁的長凳上瞧人家的。**和

7樓:琳琳

(1)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或珍珠港事件);

(2)國際(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同盟);

(3)美國參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面對共同的敵人,任何不同性質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是可以聯合的;團結就是力量;區域性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等。(有理即可)

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二戰的認識,解答思路如下:

(1)根據材料一體現的資訊「羅斯福(2023年9月)」可判斷這是二戰剛剛開始的時期,根據所學知識,2023年 「**」「形成先上場的第一隊」的標誌性事件是2023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2023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美兩**隊聯合作戰的情形,面對法西斯的共同威脅,2023年,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才有了中美軍隊聯合作戰。

(3)根據所學知識,美國的參戰,壯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給我們的啟示是: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聯合起來共同作戰,學生給出的答案合理即可給分,不必拘泥與參***。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我們的教訓是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使我們認識到,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為把我國變成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而奮鬥。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隆慶元年(2023年),進士蔣以化記載 「我吳市民,罔藉田業

貞子 1 商業經濟的繁華建立在農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2 資本主義萌芽 僱傭剝削。採用機器生產,出現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 發展艱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尋求本國官府的庇護。4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 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新的...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到2023年時,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債已經接近10000億美元,支付

手機使用者 1 圖一 歐bai洲聯盟 圖二 du北美自由 zhi區 圖三 da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趨勢 專經濟區域 屬集團化 2 存在問題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聯絡加強,發展中國家 第三世界國家 經濟落後已經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 摘錄語句 積極努力以確保發展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在...

20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2023年,民族實業家李鬆雲在上海創辦了均昌鐵廠。當時,在均

對一樓的補充 第二問還有民族企業家自強精神。第三問 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是民族資本企業發展的障礙 1882年李鬆雲均昌鐵廠小船船頭英國國旗船尾中國龍旗出現原因是什麼 民族資本主義性質企業 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性質企業技術上嚴重依賴外資 舊中國科技力量薄弱,民族資本主義艱難前行。16分 閱讀下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