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唐歌行體,它與樂府的區別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5-07 19:58:44

1樓: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適的《燕歌行》。

兩漢所謂樂府指**機關。它除了將文人****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性的詩體的名稱。

兩者區別: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

《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

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樓:打醬油的某鴻

樂府是收集詩歌的一個機構,因為不知作者是誰,所以一概標明為樂府詩

樂府詩和歌行體有什麼區別

3樓:半滿調調

1、起源朝代不同

樂府詩是漢代及南北朝的詩體。漢武帝立樂府,製作雅樂,採集民歌。

歌行體是唐代變化成熟的詩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南朝宋的鮑照所創,有多種元素融合。

2、詩歌內容**不同

樂府詩更天然,無論語言和表達都來自於民間,如《孔雀東南飛》、《戰城南》等。而歌行體來自文人,多了很多修飾,如劉希夷《代悲白頭吟》。

3、特點不同

漢樂府詩語言樸實自然,句式長短不一,二至**言都有,根據需要變化。大多沒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長短整散不拘,靈活自由。可句句為韻,也可隔三四句為韻。

歌行體對樂府詩有繼承,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採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如善用比興,排偶,問答,頂針,迴環等

4樓:一會

第91回 縱淫心寶蟾工設計 佈疑陣寶玉妄談禪 第92回 評女傳巧姐慕賢良 玩母珠賈政參聚散

古體詩、歌行體、樂府的區別與聯絡?

5樓:鷹之印

歌行體的特點是格式節奏上沒有嚴格要求,也不講究平仄,字數五七言為主,可參差不齊,可變韻。亦稱古詩、古風。 「行」就是歌行體的一種,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漢代樂府詩

兩漢所謂樂府指**機關.它除了將文人****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採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性的詩體的名稱.

兩者區別: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

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語言通俗流暢,文辭比較鋪展."行",有"樂曲"的意思.

它們當然屬於古體詩.因為古體詩從時間上說指2023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樂府詩: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定得**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

後來就叫「樂府詩」,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

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語言通俗流暢,文辭比較鋪展."行",有"樂曲"的意思.

討論唐代的樂府有什麼特點以及什麼是歌行體?

6樓:何時忘卻營營

1,不擬古題。

2,不用近體。

歌形體是我國古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回體,富於變化。

什麼是歌行體

7樓:爽朗的

歌行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

是南朝宋的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8樓:阿滿

定義 「歌行體」為南朝宋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其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辭海》注曰:

「行」是樂曲的意思;「歌」與「行」名稱雖不同,但並無嚴格的區別,後來就有「歌行」一體。

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

高適的《燕歌行》。

特點一、篇幅可短可長。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長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車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詩中既有「行人」出征時的記敘,又有「道旁過者」與「行人」的問答,也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感嘆,讀後真能摧人肝腸。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既有風捲茅屋的記敘,也有「歸來倚杖」的嘆息,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烈抒情與願望,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三、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衝破了格律詩的束縛,由於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換了好幾個韻腳。

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的。

四、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

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嗚呼」),也有九言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漢代樂府詩  兩漢所謂樂府指**機關.它除了將文人****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採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性的詩體的名稱.

  兩者區別: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

《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 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

語言通俗流暢,文辭比較鋪展."行",有"樂曲"的意思.   它屬於古體詩。

  ——古詩從時間上說指2023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分類,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宮體詩屬於七言歌行體還是七言樂府?七言樂府的定義又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宮體就是宮體,他是樂府的分支。

你可以去這裡看看http://wapbaike.baidu.

七言樂府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詩體全篇每句以七字或七字句為主。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整理改編與創作**、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自己情感的。宋代時,郭茂倩將所有樂府詩歌彙集到一起,編成《樂府詩集》。

七言歌行體出自古樂府,首創於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興盛於唐代。是一種特殊體例,在詩題中常見有「歌」、「行」的字樣。是一類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體裁。

一般句數不定,而每句字數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雜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為主。七言歌行創作的目的是擬歌詞,其體性是由適於作演唱的歌詞所決定的。

歌行體,什麼樣的屬於歌行體,什麼是歌行體

定義 歌行 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 代悲白頭吟 與張虛若的 春江花月夜 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 詩體明辨 中對 歌 行 及 歌行 作了如下解釋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 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 兼之者曰歌行...

歌行體的特點,什麼是歌行體

blackpink 羅捷 一 篇幅可短可長 岑參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共十八句,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 長恨歌 竟有一百二十句。二 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 把記人物 記言談 發議論 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例如杜甫的 兵車行 詩中既有 行人 出征時的記敘,又有 道...

「歌行體」詩中的行是什麼讀音

歌行體 x ng 歌行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是南朝宋的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劉希夷的 代悲白頭吟 與張若虛的 春江花月夜 的出現,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