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時間 2021-05-07 19:58:56

1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惜別友人,對朋友殷切的關心,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2樓:淡然一切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

3樓:裔清竹衷午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友人即將離別之時心中的茫然,及送別有認識的悵然若失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七絕)原詩如下: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二、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情感表達如下: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從寫景入筆,通過淼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出深情一問,對朋友的關切和依戀在這一問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情如春江,洶湧澎湃。

「斷人腸」將別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結束全詩,離愁別恨,悠然不盡。此詩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也體現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5樓:蝶夢飛花舞隨風

你好!《送杜十四之江南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

作者:孟浩然

原詩: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譯文: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

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看來,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詩》)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

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而已。

希望對你有幫助。

送杜十四之江南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劉欣悅胖胖

表達了作者對朋友依依不捨留戀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8樓:不敢忘卻的約定

詩人送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以及對遠行朋友的憂慮及關懷。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以及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耐人尋味。[

【兩個自己選吧!(*^__^*) 嘻嘻……】

9樓:禹璧

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唐時所謂「進士」,實後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

看來,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詩開篇就是「荊吳相接水為鄉」(「荊」指荊襄一帶,「吳「指東吳),既未點題意,也不言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一種寬解安慰的語氣。「荊吳相接」,恰似說「天涯若比鄰」,「誰道滄江吳楚分」。

說兩地,實際已暗關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遊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援與鼓勵的。

這裡就有勸杜晃放開眼量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素稱水鄉。不說「水鄉」而說「水為鄉」,意味雋永:

以水為鄉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含蓄。此句初讀似信口而出的常語,細咀其味無窮。

若作「荊吳相接為水鄉」,則詩味頓時「死於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為鄉「說到正題上來,話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寫來幾乎不用費心思。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絡在一起,又產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這就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司空圖《詩品·沖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剛才出發,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絡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者愈見闊大,渺小者愈見渺小。

「念去去千里煙波」,真有點擔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這一問實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直是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

朋友別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湧,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所謂「不勝歧路之泣」(蔣仲舒評)。「斷人腸」點明別情,卻並不傷於盡露。原因在於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湧而出,源源不斷。

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詩》)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

讀者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而已。(周嘯天)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以及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耐人尋味。[

江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0樓:小白家裡小白

《江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創作背景:

《江雪》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

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原詩:《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註釋:1、絕:無,沒有。

2、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3、人蹤:人的腳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6、獨:獨自。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進士,授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尉,拜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司馬。

十年後遷為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與韓愈共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其詩與韋應物並稱「韋柳」。有《柳河東集》。

擴充套件資料: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

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

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物件,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物件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

在這首詩裡,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絡在一起。

相反,在這個畫面裡,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裡,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絡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

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物件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裡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

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絡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11樓:匿名使用者

最佳答案

這首詩是柳宗元自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的情況下寫的,這首詩通過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12樓:y神級第六人

這首唐代柳宗元的《江雪》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首詩描寫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意境:一眼望去,山群傲立,皚皚一片,沒有人,也沒有鳥兒;只有一個「獨釣寒江雪」的老頭。

運用了象徵的手法,毫無保留的抒發自己歸隱田園,獨善其身之心。

13樓:魏瑋木子白

這首絕句句句無雪,又句句見雪;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渾然融為一體,作者的特立獨行的特有品格在簡短的文字中躍然紙上.詩人在這裡採用了暗寫手法,題為「江雪」,前三句卻始終不著「雪」字,只是在結尾處才點出「雪」,對詩題做了一個小小的呼應.

意境綺麗空靈,意蘊深邃悠遠,堪稱千古絕「釣」.

開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雖不見「雪」,但是從字裡行間卻處處是「雪」,由於大雪封鎖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鳥兒不飛,人兒不行,不僅寫了 「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連鳥兒都不出去覓食;看道路,連人的腳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詩人開篇為什麼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飄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

其目的無非是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釣的老翁,突出垂釣老者的孤獨,突出老著的獨行,突出老者的不願與世俗同流的可貴品格.我們不能肯定詩人作品中的老這就是柳河東自己,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種被貶之後的複雜情感.冰天雪地裡,老人究竟是在釣什麼?

僅僅是為了釣魚嗎?冰天雪地是釣魚的季節嗎,能釣到魚嗎?我們不妨回過頭來,柳宗元當時在永州是因被貶而來,無論在人際還是在仕途,都處於極度孤獨寂寞之中,國家朝政也處在極其灰暗之際,因此我們說,詩中老人應該釣的是一種孤獨,釣的是一種寂寞,釣的是一種孤傲的心境,釣的是一種理想和願望,釣的是即將來臨的整個春天.

此外,從老人孤獨的垂釣中,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一個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詩人自我的內心的袒露,一種人格的閃光.特別是詩人那種在逆境中的倔強的態度、寧靜超脫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個性*,幾乎成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園.」詩如其人,境如其心.

古詩送杜十四之江南譯文急

原文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年代唐代 選自 孟浩然集 試題一作 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解釋荊州和東吳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之極。作者孟浩然 注 孟浩...

送杜十四之江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

dreamcatcher茗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全文如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以及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耐人尋味。 蘇冰堰 你好!送杜十四之江南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原詩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

送杜十四之江南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直是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 朋友別了,孤帆遠影碧空盡 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湧,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所謂 不勝歧路之泣 蔣仲舒評 斷人腸 點明別情,卻並不傷於盡露。原因在於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湧而出,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