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時間 2021-05-07 19:59:18

1樓:娛樂隨風搖

知行合一這個詞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按照字面意思就是把知道的和自己行為結合到一起。解釋的文雅一點就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當今社會我們很多地方都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同時知行合一也是評判一個人思想道德的一種準則。很多地方都強調知行合一,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規則,並且按照規則去做,這個社會才會有章有序。

道路交通規則是行人和司機都必須遵守的,只有遵守規則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妙用。不過有些漠視交通規則,酒駕、逆行、惡意變道、闖紅燈等等,這是這些知行不合一的人才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每年就不會發展那麼多交通事故了。

一個人在企業裡面也應該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一個員工自由維護企業文化、遵守規章制度,才能在企業中有立足之地。一個不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人,沒有哪個老闆會喜歡,這樣的人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話在聊會提出知行合一的王陽明,他是明代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他的一生都在奉行知行合一。當他被貶為驛丞的時候,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艱苦的生活,還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周圍的人。

後來他平定匪亂,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原本是一介文人,膽識非常過人,軍事指揮能力也非常強。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他一定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這種人自我約束能力強,執行力也強,只要他想辦的事情肯定能夠辦成功。知行合一,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

2樓:鯨娛文化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3樓:那些你不知道的星座事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我們知道了這件事,瞭解了它的大概意思後,我們才可以去完成它。

4樓:科普小星球

就是不僅要做到知道一件事情,還要會實踐,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樓:一隻叫閃電的樹懶

也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意思。不要做兩面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6樓:熱詞課代表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7樓:南叔小百科

意思:認知與行為的結合意味著物體符合主體,知識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人的實踐。知識和行動的統一既不是通過知識吞噬並行,認為它是知識的方式,也不是吞沒它,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知道,還要練習團結「知識」和「去」,才能被稱為「好」。對良知,知識和行為,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團結「知識」和「去」,才能被稱為「好」。對良知,知識和行為,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因為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知道是行的想法,行是知道的工作;知道是行的開始,行是知識。」它意味著道德是人類行為的指導思想,是按照道德要求實現「良知」的努力。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思想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是「良心」的完成。

8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9樓:正將龍

通俗的講,就是自己的行為要和自己的認知一致。比如:大家都知道拾金不味,但實際卻不能做到。

10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提出來,倡導人在成長成熟過程中,既要勤奮學習,又要積極實踐。

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代表的古人對個體成長成熟過程的一種認知。

在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我們常談到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理論聯絡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都是在闡述這種觀點。

極端的知:學習知識後,沒有經過實踐的積累,就生搬硬套的發揮知識,很容易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

極端的行:不關注前人或周圍人已有的智慧結晶,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實踐行為,很容易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

11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同時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我們必須首先重視實踐,同時重視認識的作用,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12樓:熱詞課代表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13樓:叄年伍年不變心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14樓:沐星辰曦

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舉例: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倆聯合起來,才叫知行合一。」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造句:1、做人要內外一如,處事要知行合一;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致,做事要老少無欺。

2、知行合一是解決這個世界上難題的唯一辦法。

3、道家說變通,佛家說自然,心學說知行合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應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於應用。拿到了鑰匙,想用卻不會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4、展望未來,網中網軟體將秉承知行合

一、合作共贏的精神,在實現企業由軟體服務向教育服務轉型的同時,通過與大財經領域更多優秀企業的合。

5、但是能夠提出知行合一這種觀點,說明聶心並非腐儒。

6、美好的氛圍取決於每個人的嘉言懿行,重在知行合一。

15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

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

「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良知直指良識,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遺訓「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質中的內在修養,專業技術是素質中的質量,惟精惟一是技術學習和做事的質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學。

月牙山人說:「人貴精專,成於勤樂,功於經世致用。」

第三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

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16樓:匿名使用者

[zhī xíng hé yī]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說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

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提出背景

王陽明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 , 非常深切地瞭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王陽明認為心靈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世界觀點,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鄰竊斧」。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

不起眼的小過客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

知行合一在職場中你認為重要嗎?知行合一是什麼意義

知行合一,在職場中很重要。一是職場是知與行兩大要素充斥的陣地。職場上的戰略謀劃,規劃設計與管理措施及實施方案等,相當於知 而現場操作,實施踐行等,類似於行。二是職場是知行相合的舞臺。因為任何知行都離不開環境及物件。這是構成知行相合的重要客觀因素。三是職場是檢驗知行合一實踐效果的試金石。一個組織或者是...

真心無始自性清淨知行合一止於至善什麼意思

天真的心 不用創造,原本就具有 自己的心性靈性是清潔乾淨的 知識和行動相統一 理論聯絡實際 自身為人的一切言行的最高標準是至正的善。心智比較堅定,為了自己的夢想腳踏實地的奮鬥,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這是說真如本性,不生不滅,清淨無染,了不可得。指眾生本具的清淨心。自性本清淨,自性不生滅,就是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