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詩句是什麼,《題西林壁》的詩句和作者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20:00:11

1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意思: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

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2樓:培莘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西林壁》的詩句是什麼?

3樓:666周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4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的詩句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西林,即廬山西林寺。

緣: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域性,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彷彿自己也聰明瞭一些。

6樓:悲傷呀呀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的詩句和作者是什麼?

7樓:成詩懷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參考資料金菊林.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題西林壁》中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詩句是什麼 ?

8樓:匿名使用者

1、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原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4、簡析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題目中的題是什麼意思, 題西林壁中題 是什麼意思 西林 指什麼壁 是什麼意思

秋狸 書寫,題寫。題的其他釋義 1 題目 出了五道題。2 姓。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說文解字 題,額也。從頁 是聲。漢字字源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題西林壁》的題目是什麼意思,蘇軾寫的《題西林壁》的題目是什麼意思?

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 書寫,題寫。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廬山。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

題西林壁的意思是什麼,《題西林壁》全詩的意思是什麼?

a羅網天下 題西林壁 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西林壁 出處 宋代 蘇軾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