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翻譯,《三國志 諸葛亮傳》原文及翻譯

時間 2021-05-07 20:00:33

1樓:匿名使用者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於是)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後事囑託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要十倍於曹呸,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哭著說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後已!」先主又傳詔,命令後主對待丞相就如對待父親。

建興元年,冊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始治理國家的事務。後來,又加封諸葛亮為益州牧。政事無論鉅細都由諸葛亮決定。

南部和中部的幾個郡聯合起來叛亂,諸葛亮因為劉備剛剛去世,沒有輕易用兵作戰,而是讓使者去吳國下聘禮,和他們結親,成了友好鄰國。

2樓:匿名使用者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原文及翻譯

3樓:睡影望空

原文: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

「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 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

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

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黃祖死,得出 ,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白話釋義: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陽都縣人;漢元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父親是諸葛圭,字叫做君貢,在漢朝末年擔任過太山郡的郡丞。

諸葛亮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叔父諸葛玄被袁術推薦(簽署)去擔任豫章太守,諸葛玄就帶著諸葛亮及亮的弟弟諸葛均前去上任。

正好遇到漢朝改選朱皓代替諸葛玄,諸葛玄平常和荊州太守劉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諸葛玄過世以後,諸葛亮親自在田地裡耕種,平常喜歡唱著《梁父吟》的曲調。

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穎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諸葛亮交情不錯,認為他真的具有管仲,樂毅般的才華。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前去晉見劉備,劉備很看重徐庶。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就像一條潛臥的龍啊,將軍您是否願意看看他呢 」劉備說:

「你請他一塊兒來吧!」徐庶說:「這個人你只可以去親近他,不能夠強迫他來看你的,將軍您應該委曲委曲,大駕前去看他的。

」因此劉備就前去看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終於才見到面。(見面時),劉備把人支開,和諸葛亮商量說:「現今漢朝傾倒,奸臣偷得權利,天子蒙塵受難。

我德行淺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張大義,可是智慧淺,德術差,於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

然而我的志向仍沒打消,您說我能出什麼策略呢 」諸葛亮回答說:「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方的英雄豪傑同時興起,佔據好幾個州郡的人,多得數不清。曹操比起袁紹,名氣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地位轉弱為強,這不僅僅是時運而已,而且也是人為的謀劃造成的。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制天子,進而用天子的名義命令諸侯;這種情勢,實在不能和他爭強鬥勝了。孫權擁有江東,已經經過三代的經營,地方險要而百姓順從,當地的賢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這種情勢是可以和他結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頭。

荊州北邊據有漢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資源,往東可以連結吳,會二郡,往西可以通達巴,蜀二郡;這是個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負責人(劉表)卻不能好好據守住它。這大概是老天用來幫助將軍您的,將軍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奪取下來呢 ?

益州地勢險阻,擁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個富庶的好地方,漢高祖(劉邦)就是憑藉這裡而完成帝王的事業。(當地刺史)劉璋個性懦弱,不明事理,(黃巾賊)張魯橫行北方。這地區百姓眾多,國家富有,劉璋卻不知道好好地撫卹安慰百姓。

當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張鬆,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賢明的君王。將軍您既是漢朝王室的後代,守信重義名揚天下,又能夠廣泛地接納各地方的英雄好漢,思得賢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

如果您能夠同時擁有荊州,益州,保住這塊險隘之地,往西通和各個戎族,往南安撫夷,越等族,對外和孫權交結和好,對內修好政治。

天下局勢一旦有了變化,就命令一位大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開向南陽洛陽(中原),將軍您自己帶領軍隊從秦川出發,天下百姓誰不是拿著碗飯,提著壺漿,熱烈地歡迎將軍您的王者之師呢 ?

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業就可以完成,而漢朝也可以復興了。」

劉備聽了後,說:「你講的好!」於是劉備和諸葛亮的感情愈來愈好,一天天地更加親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劉備安慰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關羽,張飛才停止他們不滿的言行。

劉表的大兒子劉琦也深深地看重諸葛亮。劉表聽信後妻的讒言,疼愛小兒子劉琮,不喜歡劉琦。劉琦每次想要和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辦法,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並沒有替他出計策。

(有一次)劉琦就請諸葛亮到後花園去遊賞,一同登上高樓。

在喝酒吃飯的時候,劉琦就叫人拿開梯子,接著對諸葛亮說:「今天(我們兩人在這裡),往上到不了天,往下到不了地;話從你的嘴巴說出來,進入我的耳朵裡來,您可以說了吧 」諸葛亮回答他說:「您難道沒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內而危險,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嗎 」

劉琦內心覺悟了,暗中計劃著逃出城外。剛好江夏太守黃祖過世了,劉琦請求外調得以出城,於是成為江夏太守。

不久劉表過世,劉琮聽說曹操北來征伐,就派遣大使請求投降。劉備在樊城聽到這件事情,就率領軍隊往南行走。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隨劉備,被曹軍打敗追趕,還俘擄了徐庶的母親。

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和劉備告辭說:「我本來想和將軍您共同謀求稱王稱霸的事業,所憑恃的就是這顆心,現在我的老母親已經被俘擄了,我的方寸也都亂掉了,對您的大事業沒什麼幫助?我懇求從此和你告別。

」於是徐庶就前去見曹操。劉備率軍到了夏口,諸葛亮說:「現在事情很緊急,我請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孫權求救。」當時孫權擁軍在柴桑,正旁觀誰成功誰失敗。

諸葛亮遊說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起兵,佔有了整個江東地方,我們劉備也收服眾人在漢南聚集大軍,同時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消滅掉大敵,各處大略都已經平定了;因此他攻下了荊州,聲勢震動全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英雄豪傑也難以施展自己的本領了,所以我們劉備才跑到這裡來。將軍您算算自己的軍力來看如何對待曹操。如果您能夠憑著吳越的軍隊,去和中原的曹操對抗的話,那您倒不如早點和他決裂。

如果不能夠抵擋的話,那你何不解除武裝,向他北面稱臣來事奉他呢 現在將軍您表面上假託是要服從的名聲,可是實際上您內心的計劃卻又猶豫不定;現在事態緊急你卻又不趕快決斷,大災大禍轉眼間就要到來了。」

孫權說:「假如真的像你說的話,那你們劉備為什麼不就去向曹操稱臣事奉呢 」諸葛亮說:「田橫,也只不過是一名齊國的壯士罷了,仍然會為了守住道義而自殺,不辱自己的志節。

何況我們劉備,他是堂堂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氣才華舉世無人能敵,眾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歸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無法成功的話,這是天意啊,我們劉備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當曹操的部下呢 」孫權勃然大怒地說:「我不能拿東吳所有的土地,十萬民軍隊被人家控制。

我的計策已經決定了,非得要劉備否則是沒法抵抗曹操的。然而你們劉備剛打了敗仗,怎能夠抵抗曹操這個大敵人呢 」諸葛亮說:「我們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阪被打數,現在歸來的戰士和關羽的水軍,合起來還有精兵銳卒一萬人。

劉琦會合江夏的戰士,也不少於萬人。曹操的軍隊,從老遠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聽說他為追趕我們劉備,輕快的騎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這就是所謂力量強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時,連魯國的細絹都穿不透了。

所以兵法特別忌諱這個情形說:『必定會讓大將軍打敗仗』。況且北方人不習慣打水戰,又荊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勢所逼罷了,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現在將軍您如果能夠派遣猛將,統領數萬軍隊,和我們劉備併力合謀,必定能夠打敗曹操。

曹軍戰敗,必定會回到北方去。這麼一來,荊州,東吳的勢力就會強大,天下鼎足而三的態勢就會成形了。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了。

」孫權十分高興,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三萬水軍,隨著諸葛亮去晉見劉備,一起出力抵抗曹操。

曹操在赤壁打了個敗仗,率領軍隊回到建鄴。劉備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他總管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徵調這三郡的賦稅,來擴充軍中的糧餉。

出處:出自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志9中趙子龍和諸葛亮在哪,三國志9諸葛亮哪年哪個地點探索

我最近在玩三國志11。要看樓主是從哪個劇本開始玩了。如果是從黃巾之亂 反董卓聯盟等劇本開始玩的話,這兩個人物不會很早出現。諸葛亮要到赤壁之戰前一段時間才出現。而趙子龍剛開始一直是跟著公孫瓚的。趙雲公孫瓚在的時候一直在北平 反董卓聯盟的時候貌似在宛 其他時候跟劉備 諸葛亮虛擬模式貌似200年的時候琅琊...

三國志10諸葛亮,三國志10威力加強版諸葛亮劇情攻略和發生要的前提條件

玩諸葛亮很牛x的,我幾乎每次玩都是玩他。我一般玩的是200的官渡之戰,那個時候先在新野起義,讓後到處雲遊拉人,等劉備在汝南被滅以後,迅速把劉備手下的武將都拉到自己帳下,讓後北面同盟曹操,先滅劉表,佔據荊州,再吞併西蜀。嘿嘿 三足鼎立就成了,只是老大換了一個人 還有一點要注意,招武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

三國志 呂蒙傳誰會翻譯,三國志吳志呂蒙傳翻譯

呂蒙年輕時不研究經卷,每次上報重大事件,經常口述寫成奏摺。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遺告發,他一點也不怨恨。等到豫章太守顧邵去世,孫權詢問他應該讓誰接替顧劭,他推薦蔡遺。孫權笑著問他說 你想要做祁奚嗎?於是任用了蔡遺。大將甘寧性情粗暴,輕於殺戮,不但經常違背呂蒙的心意,而且不時違犯孫權的命令。孫權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