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成語故事並做簡單介紹,說出五個成語故事並做簡單介紹

時間 2021-05-07 20:01:17

1樓:萬大寶最可愛

烏合之眾

典故:《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釋義:「烏合之眾」為貶意成語,比喻沒有組織,像一群暫時聚合的烏鴉。

故事: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後,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陝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

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援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衛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說道:

"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緩兵之計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步步為營

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探囊取物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說的張飛張翼德

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裡,待**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幹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鬥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給我5個成語故事和啟示

2樓:沉思者的

1。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心裡很著急。

這天,他乾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去看。田裡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幹,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 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為齊宣王客卿。他死後,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為《孟子》。《孟子》和論語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

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誌著中國寓言的成熟。

2。鷸蚌相爭

一隻蚌正張開兩殼晒太陽,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幹死!"

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一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寓意:爭狠鬥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果。

原文: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策·燕策二》

3。井底之蛙

住在淺井中的一隻青蛙對來自東海的巨鱉誇耀說:"我生活在這裡真快樂呀!高興時,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欄干上,盡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裡,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進水裡時,井水僅僅浸沒我的兩腋,輕輕地托住下巴;稀泥剛剛沒過雙腳,軟軟的很舒適。看看周圍的那些小蝦呀、螃蟹呀、蝌蚪呀,誰也沒有我快樂。

而且我獨佔一井水,盡情地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的生活真是美極了。您為什麼不進來看一看吧!"

巨鱉接受了井蛙的邀請,準備到井裡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腿已被井的欄干絆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邊給青蛙講述海的奇觀:"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遙的距離來形容也表達不了它的壯闊,用千丈之高的大山來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氾濫成災,海面不見絲毫增高;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縫,海岸也絲毫不見降低。不因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減,生活在東海,那才真正是快樂呢!"

井蛙聽了,吃驚得好半天也沒有說出話來。它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麼渺小。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裡,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原文: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

出跳樑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蝦、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莊 子《莊子·秋水》

4。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遊說,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子在爭論,就走上前去問道:"你們為什麼爭論呢?"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比較近,而到了中午,太陽就離我們遠了。"

孔子很有興趣地問道:"你們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好像車的蓋蓬那麼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盤子、碗口那麼大了。這不正說明離我們遠的看起來就小,離我們近的看起來就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使人感到還有些涼涼的;到了中午,就熱得跟泡在滾湯裡一樣,這不正說明離我們遠的就感覺到涼,離我們近的就感覺到熱嗎?"

孔子聽了他們的話,一時也判斷不出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積很豐富呢?"

寓意:知識是無窮盡的。即使知識很淵博的人,也有許多自己不懂的東西。

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列 子《列子·湯問》

5.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

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

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 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樓:艾詩格林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

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

五個成語故事,並寫出意思。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1.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蹟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2.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添上腳呢?

」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其《感春》詩中寫道:「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3.【成語故事】神話傳說,上古時期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靈魂於是化成一隻作精衛鳥,經常飛到西山去叼小石頭和小樹枝扔進東海,發誓要填平東海為自己報仇,她就這樣一直飛來飛去,但最終也沒有將東海填平。

【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4.【成語故事】傳說盤古開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撐天地,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將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條大縫,女媧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煉了36501塊五彩石把天的裂縫補了起來,砍大鰲腿支撐天,從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釋義】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5.【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說成語故事,說8個成語故事

要成語大把的擺渡裡面要多少有多少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 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 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

成語故事《痴人說夢》,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服務號百悅書城 痴人說夢 發音ch r n shu m ng釋義痴 傻。原指對痴人說夢話而痴人信以為真。比喻憑藉荒唐的想象胡言亂語。出處 宋 釋惠洪 冷齋夜話 卷九 此正所謂對痴人說夢也。示例子牙笑曰 鄧將軍,你這篇言詞,真如痴人說夢。明 許仲琳 封神演義 第五十三回 近義詞白日做夢 痴心妄想 荒誕...

眾志成城的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有哪些,說名字

如夢隨行 成語 眾志成城 拼音 zh ng zh ch ng ch ng 解釋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成語故事 周朝末年,周景王即位以後,為了個人行樂,下令把全國的好銅收集起來,鑄造兩口大鐘。單穆公勸諫說 大王,你兩年前鑄大錢廢小錢,使百姓受到很大損失,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