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時間 2021-05-11 06:08:2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俱有參與感。

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鍊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

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

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

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儘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

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

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係,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

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係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係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係。

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係。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係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

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

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係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係,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

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系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澱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鑑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鉅的系統工程。

2樓:我和**

中國傳統文化儒道法墨為大。。。但越學就發現,自己變得越虛偽。。。內心越黑暗。

3樓:儀森清空

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日本,印度等國家更繁榮,富強。

4樓:王為民

我們的語言文字、禮儀習俗、節日、藝術、建築,服飾等等太多了,但我們失去了也很多,滿人統治漢人近三百年,毀壞了我們漢文明,也破壞了我們很多傳統,比如我們漢人的傳統服裝和漢人的髮式,實際上我們號稱禮儀之邦,但因為滿人的佔領和殖民導致我們的禮儀基本上失去了。若恢復我們漢文明,必須正本清源,正確的去看待歷史,特別是被滿人佔領和殖民的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裡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係。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

「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程序: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

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

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

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

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是怎樣的

6樓:匿名使用者

(1)中華文抄化總的特點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2)中華文化

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發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特別是中國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

7樓:瘋狂糖果屋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後,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五.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形成原因,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的因素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聯, 中國傳統文化 對聯

富克納斯包裝製品廠 對聯又稱楹聯 對偶 門對 春貼 春聯 對子 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巧,平仄協調,內涵豐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對聯始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五...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的繼承包括哪些?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 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繼承方式和途徑 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建築的繼承 傳統文藝的繼承 傳統思想的繼承 傳統文化的特點?特點 相對穩定性 鮮明的民族性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