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雲卿《寒食》的原文大意是什麼,孟雲卿《寒食》的原文大意是什麼?

時間 2021-06-18 07:50:23

1樓:孫老闆

意思是: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詩詞原文】《寒食》——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擴充套件資料

1、《寒食》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2、《寒食》鑑賞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2樓:sky獨愛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

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入意外地寫出了「堪悲」。

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

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扛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村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作者(盂雲卿)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

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絡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

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這首《寒食》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

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

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眯。而《寒食》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3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令,清明前一天。春秋時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出門在外十九年。耳後為晉文公,賞賜隨從。

推不求官封,與母隱居綿山,後耳焚山逼他出,推拒而抱樹枝燒死。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地為紀念他,每年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稱寒食節。

孟雲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後,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

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

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樂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

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

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絡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

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裡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

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

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孟雲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於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

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

孟雲卿與杜甫友誼篤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華州司公參軍,行前夜飲話別,並以詩相贈,即《酬孟雲卿》。同年冬,他們在洛陽相遇,同到劉顥家中暢飲。

杜甫又寫了《冬末以事之東郊,城湖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一詩,記敘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達了詩友間的誠摯感情

4樓:手機使用者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

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

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5樓:盛開著永不凋零藍蓮花

寒食唐代孟雲卿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寒食》是唐代詩人孟雲卿在寒食節時候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於他飄零貧困流落江南的時候。時值江南的繁花開滿枝頭的寒食節前夕,詩人思念家鄉親人,心情愈加悲傷。

進而寫到社會現實貧困人家沒有**做飯,認識到這不僅僅是因為寒食節的原因。該詩表現了詩人在寒食節來臨之前的思鄉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1]

作品名稱

寒食創作年代

唐代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孟雲卿

作品原文

寒食①二月②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③,不獨明朝④為子推⑤。[2]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①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後來即於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③無煙火:寒食節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④明朝(zhāo):明天。

⑤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

後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果被燒死。

後人為紀念他,於寒食節日不舉煙火。[3]

白話譯文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開的時節,一片如煙似霧,而我獨自遠在他鄉,偏又遇上了寒食節,內心感到無限的悲悽。貧窮的生活經常三餐不濟,不見爐灶煙火,正好不必為了明天的斷炊習俗,去紀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4]

創作背景

孟雲卿早年曾科場失意,流落於荊州一帶,過著貧苦落魄的生活。無親朋好友可投而又為失敗之情所困擾,這樣的生活對任何人來說大概都是對身心的雙重摺磨。久而久之,掙扎於重壓之下的人或許會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寒食》一詩即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5][6]

作品賞析

原文鑑賞

寒食節在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

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

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樂景襯哀景,即反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

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

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絡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

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詩中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

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像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

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5]

名家點評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評曰:「盛唐響調,鍾本尤難得。」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評曰:「翻新見妙(末句下)。」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曰:「孟《寒食》詩最佳,『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正可與韓栩詩參看。」

[7]作者簡介

孟雲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於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

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

孟雲卿與杜甫友誼篤厚

如何評價德雲社孟鶴堂和張雲雷的感情

孟鶴堂和張雲雷都是我非常喜愛的相聲演員,兩人的關係卻經常被人猜忌。但在我的認知裡,德雲社可能說不上是一個非常和樂融融的地方,但張雲雷和孟鶴堂的感情卻是真的很好。從兩個人的性格上看,張雲雷雖然幽默搞笑,包袱一個接著一個,但他並不是一個特別自來熟的人。孟鶴堂的人品也很好,是一個灑脫的人,而在平時節目的花...

孟姓氏的讀音,“孟”作為姓氏的讀音是什麼?

喵了個咪 孟 作為姓氏的讀音是 m ng 孟 字的部首 子 孟 字的部外筆畫 5 孟 字的總筆畫 8 孟 姓的發源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 山東 河北 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 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

孟美岐《有種》歌詞,孟美岐《有種》的歌詞是什麼?

對世界 對自我 失望過。迴避過 放棄過 遺憾過。現在的我不想再閃躲。就算有人笑我做夢。不羨慕生來會被選中。不會向命運低頭 wow 我知道我有種。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不滅的火種。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如果心底現在被觸碰還能有衝動。如果後悔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