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登樓的練字練句的鑑賞

時間 2021-06-18 07:50:23

1樓:

此詩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春光濃豔、繁花似錦的三月,花近高樓,正好賞玩,而詩人登臨卻觸景傷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傷心原不在花,在於萬方多難」(《金聖嘆選批杜詩》)。

蓋此際兵戈未息,時事擾攘也。全詩以倒裝句法開篇,語極頓挫。花傷客心,與《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一樣,均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

頷聯緊承「登臨」,寫所見之景。遼闊的成都平原上的爛漫春色,伴著錦江春水的湧動,充塞於天地之間。「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化如蒼狗」(《可嘆》)。

玉壘山頭飄忽起滅的浮雲,使詩人聯想到古今世勢的紛紜變化。其中的「今」,暗含著「安史之亂」以來世事的蒼黃反覆。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巨集麗奇幻,境界闊大。

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氣象雄偉,籠蓋宇宙」(《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句說的。腹聯即由第四句生髮開去,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登臨所想。「萬方多難」,不可能全寫,故只重點寫吐蕃陷京師擾四川等事,這是安史之亂後的大難。

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也正因為作者堅信「朝廷終不改」,故下句針對吐蕃的覬覦而告以「莫相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明人王嗣奭雲:「『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盜寇』如玉壘之雲倏起倏滅,莫來相侵」(《杜臆》)。很好地闡明瞭腹聯與頷聯的內在聯絡。

尾聯就登樓所見古蹟以寄慨,遣辭委婉而諷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說蜀後主劉禪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實為無道亡國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憐罷了。這完全是借眼前古蹟,慨嘆劉禪任用小人而亡國,,對唐代宗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以致釀成萬方多難盜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銳而深刻的諷刺。

結句自傷寂寞。杜甫是一個「濟時肯殺身」、「時危思報主」的人,而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自己卻只能若躬耕隴畝時的諸葛亮「好為《樑甫吟》」一樣,於此登樓吟詩,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豈能不令人悲慨!這正是首句「花近高樓傷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詩即景抒懷,狀山川雄麗且聯絡著古今世事之變,蒿目時艱又能把自然景物滲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於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是詩人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很好體現。

2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登樓 》鑑賞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樑甫吟。

這首詩寫於成都,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個年頭。上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陝州事;隨後郭子儀復京師,乘輿反正;年底吐蕃又破鬆、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

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縣。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

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裡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辟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

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於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蹟,諷喻當朝昏君,寄託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樑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

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絡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讀來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鍊。

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

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人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

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這兩個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

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謂:「聲巨集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古詩詞中第一句有「還」字的詩詞 鑑賞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達出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其中 綠 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生動活潑,因此該詩稱為千古絕唱。巫山一段雲。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水聲山色鎖...

言語的成語冬練三就後一句是,冬練三九前面的成語是什麼?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出處 出自 釋義 在冬季最寒冷的三九天要鍛鍊,在夏季最炎熱的三仗天要鍛鍊。三仗 是指初伏 中伏和末仗,約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九 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1月中下旬。解析 這是前人在長期鍛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實,在炎熱的夏季,不愛體育鍛煉的人,越是怕...

練氣功能治哪些病,要具體一點的,練氣功對人的身體有什麼影響?

對身體是有所幫助,但是對帕金森病本身起不到 緩解或者改善的作用,因為帕金森病主要是腦部黑質部分多巴胺的缺失,導致肢體運動障礙,早期的患者需要進行口服左旋多巴類製劑進行緩解改善,對於中晚期用藥效果不好或者耐藥性的帕金森患者,可考慮外科手術腦深部電刺激術做進一步 對於震顫僵硬改善率在80 以上,術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