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

時間 2021-08-11 17:31:11

1樓:116貝貝愛

先秦·左丘明《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話釋義: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

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

「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

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

「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

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

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

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寫作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

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

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援、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後一條。

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於貴族的支援,也不取決於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於「取信於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於民,於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係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一番對話。鄉人善意地勸說他不要去參與「肉食者」的事,曹劌卻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肉食者」是相對於「藿食者」而言的,顯然,這是以飯食精粗對執政貴族和平民所作的簡單劃分。

與鄉人所表現出來的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度相反,曹劌表示出對「肉食者」的不信任並積極要求參與國家的決策。「肉食者鄙」已為乾時之戰所證明,那一次「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樑子以公旗闢於下道,是以皆止」。

如今齊軍壓境,不能再讓國家敗在他們手中。接下去,曹劌與魯莊公圍繞「何以戰」的論題進行了嚴肅的對話。魯莊公心無成算,對曹劌鄭重的詢問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

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又說到神靈的祭祀,「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眾的實惠,無關戰事全域性;後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禮節,並非對民眾的真誠許諾,因此二者都為曹劌所否定。唯有最後在莊公提出治理訟獄「必以情」的一點,曹劌認為「忠之屬也」還算是盡心務實的一項,認定「可以一戰」,並隨即提出直接參戰的要求。

作者簡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  、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儲存了具有很**值的原始資料。

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

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樓:答鶴琦豔麗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莊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齊帥伐我①。公將戰(2),曹劌請見(3)。其鄉人曰(4):「肉食者謀之⑤,又何間焉(6)?」劌曰:「肉食者鄙③,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③,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必以情(14)。」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15),戰於長勺(16)。公將鼓之(17),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18)。公將馳之。劌曰:

「未可。」下視其轍③,登軾而望之(20),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間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23),故逐之。」

【註釋】

①我:指魯國。作者站在魯國立場記事,所以書中「我』即指魯國。

②公:指魯莊公。(3)曹劌(gui):魯國大夫。④鄉:春秋時一萬

二千五百戶為一鄉。⑤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當時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間(jian):參與。(7)鄙:鄙陋,指見識短淺。(8)

專:專有,獨佔。(9)犧牲:祭禮時用的牲畜,如牛、羊、豬。(10)加:誇大

(11)信:真實,誠實.(12)孚:信任。(13)獄:訴訟案件。

(14)情:情理。(15)乘:乘戰車。(16)長勺各國地名。(17)鼓:擊

鼓進軍。(18)敗績:大敗。(19)轍:車輪經過留下的印跡。(20)軾;車

前供乘者扶手的橫木。(21)作氣:鼓足勇氣。(22)再:第二次。(23)靡:倒

下。【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出兵應

戰,曹劌請求見莊公。他的鄉里人說:「做大官的人會謀劃這件事,

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做大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

慮。」於是他入朝拜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藉什麼去同齊國作戰?莊公答道;「衣食

一類用來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獨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給別人。」

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每個民眾,他們不會跟從您去作

戰的。」莊公說;「祭花用的牲畜、寶玉和絲綢,我不敢誇大,一

定要忠實誠信。」曹劌答道:「這種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會賜福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雖然不能—一

明稟,也一定要處理得合乎情理。」曹劌說;「這是盡心盡力為民

辦事的表現,可以憑這個同齊國打仗。打仗的時候,請讓我跟您

一同去。」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同齊軍交戰。莊公正想擊鼓進兵,曹劌說:「不行。」齊軍已經擊了三通鼓。曹劌說:「

出兵了。」齊軍被打得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擊。」曹劌說「還不行。」他下了車,察看齊軍車輪的印跡,然後登上車,扶著車軾了嗏

望齊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開始追擊齊軍。

魯軍打了勝仗之後,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判回答說:「打仗憑的全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

鼓時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時勇氣便耗盡了。敵方的勇氣耗

盡時,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會取勝。大國用兵作戰難以**,

我擔心他們設兵埋伏。後來,我看出他們的車輪印很亂,望見他

們的旗幟倒下,所以才去追擊他們。

文言文《曹劌論戰》的翻譯和原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

包氏丶七大少 絕對權威,望採納。原文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 gu 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 ji n 焉?劌曰 肉食者鄙 b 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 f 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徧 bi n 民弗從也。公曰 犧牲玉帛 b 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劌論戰中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從幾個方面論戰

盡在不言中 從開頭至 戰則請從 寫戰前的政治準備 取信於民。第二段 從 公與之乘 至 遂逐齊師 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 只有 取信於民 實行 敵疲我打 的正確方針,選擇 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

曹劌論戰強調什麼主題,曹劌論戰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學史部落格 通過曹劌與魯莊公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闡明瞭作戰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讚美了曹劌的愛國之情.這篇課文以具體的史實闡明必須取信於民,運有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 本文以曹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