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含義,與其 毋寧的意思

時間 2021-08-30 09:15:32

1樓:e拍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意思是:在處理兩可的疑難案件時,寧可偏寬不依常法,也不能錯殺無辜。

這是夏朝出現的刑法原則,舜帝時的刑官皋陶執法時奉行的原則。西周時期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凡是疑難案件,都採取了從輕處斷或赦免的辦法。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出自先秦諸子的《尚書·大禹謨》。

節選原文:

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

譯文:皋陶說:「帝德無失誤。

簡約治民,寬緩御眾;刑罰不及於子孫,獎賞施及後代;寬宥過失不論罪多大,處罰故意犯罪不問罪多小;罪可疑時從輕,功可疑時從重;與其殺掉無罪的人,寧肯自己陷於不常的罪。帝愛生命的美意,合於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擴充套件資料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的文字詰屈艱深,晦澀難懂,但它標誌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聲氣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語言的形象化以及語言表達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對場面的具體描寫。

《大禹謨》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的遠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後人尊稱為大禹。本篇首段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所以叫《大禹謨》。

古代刑法和禮治的原則

奴隸主階級在運用法和禮進行統治時總結出一些原則,從這些原則中可以看到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尚書·大禹謨》中提出了四個原則,即:施用刑罰限於本人,不株連子孫;過失犯罪雖然後果嚴重,也可以從寬;故意犯罪雖然輕微,也要加刑;犯罪情節有疑點的,處刑時要從輕。

《尚書·呂刑》中有:寬嚴適中;刑罰世輕世重;以情定罪;疑罪赦免等定罪量刑的原則。「寬嚴適中」是說定罪量刑要中正,不偏不倚,不輕不重,恰到好處。

「刑罰世輕世重」,又叫時輕時重,是說適用刑罰要有靈活性,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以情定罪」,是說犯了重罪,但屬於過失,可以適用輕刑、減刑處罰;雖然犯的是輕罪,但如果是故意犯罪,則要適用重刑,加等處罰。「疑罪赦免」,是說對於疑難案件或一時搞不清楚的案件,要降級處分,或免予刑事處分。

還有一條具體原則:「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意思是說,處五刑有可疑者,可減等按「五罰」處理。「五罰」指出錢贖罪的五等:

100鍰、200鍰、500鍰、1000鍰。如果按五罰處理仍有可疑者,則可予以赦免。

西周統治者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宗**理道德看作維護統治秩序的基本規範,把違反宗**理的行為看作是嚴重犯罪,處以嚴厲的刑罰。例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復仇被視為孝道而得到認可。按照《周禮》規定,要報仇的人,只要到有關官吏那裡登記仇人的姓名,將仇人殺死便可以無罪。

西周時還提出宗**理原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明德慎罰」,「禮主刑輔」等原則。

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是公開的奴隸主階級特權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禮不下庶人」,是說禮主要用來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係,周禮中所規定的各種特權,只有奴隸主貴族有權享用,奴隸和平民都無權享受,不得僭越。如有越禮行為,便構成嚴重犯罪。

這裡不是說庶民不受禮的約束。在婚姻、喪祭等方面的禮儀,庶民也要遵守。

「刑不上大夫」,是說刑法鋒芒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3000條刑律,不設大夫犯罪的條目。當然,並不是說貴族犯罪不用刑罰。當貴族背離宗法制度,僭越禮儀,犯上作亂,犯了危及王室安全的重大罪行時,也要嚴厲懲處。

在周代,違禮即違法,失禮要入刑。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對違禮的貴族也要加以刑罰制裁。

不過,貴族在受刑罰制裁時享有種種特權。例如,死刑不公開執行,或讓犯法貴族本人在隱祕處自殺;不處宮刑;受朝廷冊封的貴族及其妻子,所謂「命夫命婦」,不必親自到庭受審,可以派人**,等等。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法基本原則指導下,奴隸主貴族和平民犯罪,實行同罪異罰的不平等對待。

所謂「明德慎罰」,是西周奴隸主階級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提出的較為進步的法治原則。他們認識到光靠神權已不能維持和鞏固政權,一味鎮壓也行不通,因此提出「明德慎罰」的原則。「明德」,指尚德,注重德教,對犯罪者要實行寬緩的政策,他們認為,有德者才能得天命,無德者必將失天命,導致亡國亡身。

這是由「王權神授」的思想發展為「以德配天」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慎罰」,是指對刑罰的適用要採取審慎的政策。例如,「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周禮·大司寇職》),就是說,要根據各地治亂的不同情況來決定採用刑罰的輕、重。又如,對疑難的案件,必須核實案情,做到判決有根據。

實際上,「明德慎罰」就是教化和鎮壓相結合,實行軟硬兼施的兩手進行統治。

「禮主刑輔」,是西周統治者為預防犯罪提出的一條原則。他們認為,刑是消極的規範,作用在「禁於已然」,懲罰已經發生的犯罪;禮是積極的規範,作用在「禁於未然」,預防犯罪的發生。比如,大興婚姻的禮儀,可以防止淫佚罪;實行喪葬的禮儀,可以防止不孝罪;大講朝聘的禮儀,可以防止犯上作亂罪。

周代的各項禮治原則,可以概括為禮主刑輔,以禮率刑。他們認為,按禮祭祀天地、祖先,在社會上施行禮教,叫有德。所以,禮主刑輔,也可稱為德主刑輔。

這條原則對後世的立法和整個古代法制、法律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基本含義是,在處理兩可的疑難案件時,寧可偏寬不依常法,也不能錯殺無辜。源自西周,西周時期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凡是疑難案件,都採取了從輕處斷或赦免的辦法。

3樓:血紅猩猩

我才引用過這句話的

辜,就是有罪。不辜,就是無辜者。經,是指法律規定。這句話是說,寧可自己不按法律規定的辦,自己失職,也不能錯殺無辜的人。號稱是古代中國疑罪從無的名言。

4樓:匿名使用者

皋陶向舜帝闡述了自己以刑罰引導道德的司法觀念:您的治理本身就是很寬和的。「罰弗及嗣,賞延於世」:

刑罰不會株連到他的家人、後代,但賞賜則可以惠及其後代。「宥過五大,刑故無小」:假如是由於失誤而給他人造成損害,即使損害比較嚴重,也是可以寬恕的;相反,假如是故意損害他人,則要予以嚴懲。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假如一個人的犯罪事實不是很清楚,那麼,寧可從輕發落;假如一個人的功勞有點可疑,那我寧可相信那是真的,並予以中賞。「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決不錯殺一個無辜,為此,不惜放過一些可疑之人。「好生之德,恰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我們在司法活動中始終貫徹了這種寬和精神,這種做法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因此,他們也就積極向善,而不再觸犯刑律。

與其……毋寧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1.與其: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毋寧: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時,表示選擇或贊成的一面。

6樓:匿名使用者

與其,連詞,在比較兩件事或兩種情況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捨時,「與其」用在捨棄的一面。《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好生之德,洽於民心。」《楚辭·九辯》:「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

」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

「有了錢,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錯了,與其說我怕你,不如說我怕我自己。

」毋寧,寧可,不如。毋,發語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 杜預 注:

「毋寧,寧也。」 清 惲敬 《上汪瑟庵侍郎書》:「與其過而近,毋寧過而遠;與其近而人知,毋寧遠而人不知:

此居下之道也。」 馮德英 《苦菜花》第六章:「她甚至下意識地想,毋寧把這種不幸落到自己頭上好。」

7樓:匿名使用者

與其……不如

與其……寧可……

8樓:匿名使用者

與其……不如……

與其……寧可……

超詳細!

為**惋惜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的意思,「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什麼意思?

夢斷華容道 得到了沒有什麼可高興的,那麼失去了我為什麼要悲傷呢? 你知道了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就知道了他的答案。 鈴木敬子 得到它不喜悅,失去它怎麼會悲哀 彼岸的海洋之心 晉 葛洪 抱朴子 自敘 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為什麼悲傷?補充其他的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第58章倚 依靠。伏...

關於不注重細節而失敗的例子,不注重細節而失敗的名人事例 很急

細節決定成敗 一馬失社稷!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準備與里奇蒙德決一死戰,查理讓一個人去給自己的馬釘馬掌,鐵匠弄到第四個掌時,還差兩個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便偷偷地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對方交上了火,大戰中忽然一隻馬掌掉了,國王被戰馬掀在地上,亨利俘虜了查理。於是就有了 少了兩枚鐵釘,掉了一隻...

黑魚的正確殺法,黑魚怎麼殺不滑

將黑魚宰殺開膛取出五臟洗淨,中間批開取出兩面魚肉,剝去魚皮,切成魚條黑魚美味,先得剖魚,可有不少先生 女士一看到滿身粘液,滑裡滑踏的黑魚,即感無從下手,即使捏住了魚身開始用刀刮鱗,一不小心 撲哧 又滑脫在地。這裡告訴各位一個剖黑魚妙法,定讓你今後剖黑魚時順手稱心。很簡單 用一根筷子 或細長竹 木條 ...